分享

给那位改卷老师以深深的敬意

 新用户8489cL9T 2021-04-06

文:马于越  聂传安


  语文阅读题,一般都有答题格式,老师会发下去让大家背,然后再根据题目套用。用这种方法做题,虽不能保证满分,但至少答题的路子不会错。

  于是,背答题格式也许是每位中学生要做的事。

  但有位同学,答题格式已经滚瓜烂熟,但考试时思考再三后,居然不用格式,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

  结果如何呢?

  这个故事来自一班马于越同学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好文章》。我们且看一看。

  或许因为这是考场,又或许是因为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快走了一圈,将回到12的方向,我看着最后一篇阅读,有些紧张。(考场上,再优秀的孩子也都会有些许紧张)

  讲真的,在以前的语文考试中,我很少有一口气读完深有感触的文章。有时它的文字太过华丽,绕得我眼花缭乱,心不在题目上;有时又觉得太过于机械,只看了开头便猜出了结尾,再无惊喜,也无想象。(前者华而不实,后者机械弱智)

  但是课下看小说的场景却与这大相径庭,有时捧着书能看一下午,到月亮拜访。(课下看的小说多是自己喜欢的,自然容易沉浸其中)

  我和一位长辈朋友说起过这事,谁知她对我说:“你以为选进考试的都是些什么文章?出卷人就是通过这个变着法地考你的答题技巧。”(这真是一语中的。不便出题的文章,再好,也难以入出卷人的法眼)

  行,答题技巧。我深吸一口气,读了下去。(带着答题技巧去读文章)

  文章的名字为《大兵》,作者是梁晓声。(期末考试文学类阅读题)

  越往后看,我的心跳得越发快起来。(文章使小马同学产生了剧烈的震撼)

  最后一段的字体不是与前文相符的小楷,我差点忽略过去那个事情的补充。(不同的字体,必有不同的旨意)

  我的心停下来,我真想再认真读一遍,但时间催促着我做题。(作为文章,值得再读;作为考试,必须做题。这里既有热情,又有理智)

  第一题,概括。我最不拿手的问题,但这会儿我的心充满了热血,我很快就填完了。(带着读文后的激动,做题也快)

  第二题、第三题……我越做越吃力。似乎有个框架在限制着我。这很奇怪。(悬念,转)

  直至最后一题:“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不同的文章,相同的题目)

  是那段改变了字体的文字,让人有澎湃之情的文字。(照应前文)

  我好像找到了吃力的原因。(揭示原因)

  其实这题考你的,无非是文末的作用。答题格式我烂熟于心,于是在心中快速打了腹稿,“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结合原文分析……”,当我正准备往上写时,习惯性地又看了一遍原文。(套路精熟,但又心细如发)

  我发现我的格式不及它情感的万分之一。(根据套路形成的答案配不上文章的情感。这是于越同学一种自觉的羞愧)

  看似无意随手而成的文字,却总能让我心中柔软一片。(人与文章产生强烈的共情)

  再好的格式似乎也无法衡量的。(有这等见识真不简单)

  所以我下笔时,尽量写出自己对它的感动,尽量答得接近我内心些。(主动放弃熟悉的套路,主动去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对于一个考生来说是多么的难得)

  后来得知我的语文成绩不怎么样,我还是固执地查看了我的那一题,意外地发现竟是满分。(原来,用心的答案也能被改卷老师所赏识)

  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自己写出的话语描绘不出我读到它的内心。(可见文章对于越同学影响之大)

  问题限制了好文章,我在尝试笔与心一起向前走。(“笔与心一起向前走”,有见识。这也许正是所有孩子所要学习的,也许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期待下次再遇见。(我心不改。暗示决心)

  文章深深感动了于越,于是答题时,她抛开熟知的刻板的套路,而是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结果,该题得到满分。

  能被考场文章强烈地震撼,我们不得不感叹这孩子对文字的敏锐;能抛开答题套路而顺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去答题,我们不得不感叹这孩子内心的赤诚与执着。

  这丫头了不起!

  但此时我还要赞美另一个人。那就是改这道试题的老师。

  改卷的老师手中都有参考答案,都要根据答案逐条给分。

  而答案的很多条目,恰好就是答题格式的具体化。

  此时,于越抛开格式而随着自己的感情去答题,自然无法满足得分条目。但改卷老师依然能给满分,正说明这位老师对来自内心深处答案的尊重。

  阅读,真的不需要标准答案,而是需要自己独立的真实的感觉。

  而这个满分,正是对这种独立的阅读精神的褒扬。

  因为期末考试为联考,改卷老师众多,实不知是哪位老师改的此卷。

  且在这里寄下深深的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