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校级课题:一线教师的科研起点

 老胡聊科研 2021-04-06

(一)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有一天,某学校的校长突然打电话对我说:“胡老师,能不能让我们学校多报几项市级课题呀?今年我们学校的老师申报课题特别踊跃,报了可多了,但我们又不想打消老师们的课题申报积极性。所以想问问能不能今年多报几项市级课题呢?”我明确地回复说:“我没有这个权限,每一所学校的课题申报比例都是有规定的。”然后,该校长似乎非常失望地说:“那好吧,回头我们把课题再筛选一下。”

    案例2:

   在某市直学校进行科研调研活动时,该校教科室主任向我“诉苦”说:“胡老师,我们有几个老师原来怎么劝说做课题都不做,现在马上该评职称了,他们都跑来要申报市级课题。”然后,该主任把这些老师的课题申报材料递给我说:“您看看他们申报的课题,质量都非常差,但我又不忍心打消他们申报市级课题的积极性,您说我该咋办啊?”我问:“你们学校没有校级课题吗?是不是老师们应该从校级小课题开始做起啊?”该主任回答说:“我们也一直想开展校级小课题研究,但一直没有落实。所以说这两年到申报市级课题的时候,好多老师都来'争抢'申报课题,这让我感到非常棘手。”

(二)

    上述两个案例,是部分学校在申报市级课题的时候出现了难题。事实上,近年来这种“课题申报难”现象并非个案,而似乎已经成为部分中小学课题申报时的一种普遍现象了。

     案例1中,该校老师们申报课题的积极性特别踊跃,但课题申报指标是有限的,因此学校校长想通过增加申报课题的指标来解决这个矛盾。显然,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因为有关科研部门在下发课题申报通知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各学校一线老师们的科研现状以及科研需求,因此课题分配指标相对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应该说,该校校长的初衷和愿望是十分美好的,因为她想通过让更多老师能够有申报市级课题的机会,以此来增强老师们科研的积极性。显然,该校校长仅仅是从学校层面想满足老师们的科研需求,而并没有考虑到相关科研部门的管理规定。

     案例2中,该校教科室主任的科研管理困惑是,部分从来不做科研的老师因为评职称需要而想做科研。也就是说,这部分教师是没有任何科研基础的,质量堪忧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从他们的课题申报书就能看出“端倪”来。从该主任反馈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方面是部分老师自身的科研态度不够端正,科研理念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科研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或漏洞。事实上,我们不反对教师积极申报市级课题,但就一所学校而言,每年市级课题的申报指标毕竟是有限制的,而这么多教师争抢申报课题往往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

(三)

     一线教师积极踊跃申报市级课题,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鼓励和提倡的良好现象。这说明了我们部分学校的科研氛围有所好转,一线老师们的科研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也不排除部分教师做科研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功利性需求。而这种良好现象的出现,恰恰又给我们学校的科研管理者带着来诸多管理困惑,显然这是我们学校科研管理者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好办法能够破解学校管理者的科研管理困惑呢?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从两个方面解决,即科研管理机制和课题推荐方式。从科研管理机制来说,我们建议如果是市直学校,应该设置校级课题、市级课题和省级课题三级课题管理机制;如果是县市区学校,应该设置校级课题、县市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和省级课题四级课题管理机制。从课题推荐方式来说,每一所学校都要有校级小课题,校级课题没有指标限制,每一名老师都有机会参与学校小课题研究工作。而每年向县市区或市级推荐课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上一年的校级小课题当中进行推荐,以此类推,不能逾越。

    我们认为,在向上一级推荐课题时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一是上一年必须要主持校级小课题,这样才可以有推荐申报上一级课题的机会;二是小课题已经通过结项,并且课题做得扎实、有效;三是申报上一级课题,还要进行匿名评选,把质量最好的课题推荐上去。我们建议,准备推荐申报的课题,不是之前的校级课题重复申报,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问题申报一项新课题。当然,也可以以上一年校级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作为新课题进行申报。

     这样一来,就给我们一线教师做科研产生了一种心理暗示,或者说是要求:即必须首先要做好校级小课题研究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科研管理者必须让一线教师知道,只有做好了校级小课题,才有可能被推荐申报上一级课题研究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教师不专注于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那么显然就没有机会可以申报更高级别的课题。不言而喻,那些仅仅满足于功利性需求而做科研的老师,“科研市场”的大门就被封闭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提倡基层学校这样做科研管理工作,其本意并非是打消老师们的科研积极性,更不是故意限制或刁难一线老师们的科研行为,而是鼓励一线老师们真正专注于校级小课题研究,真正专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科研行为,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职称评审时的功利性需求。我们认为,在所有级别的课题当中,校级课题是最缺少功利化而实践性恰恰最强的一种研究行为。这种去功利化的研究行为,恰恰就是我们每一名教师真正所需要的一种科研行为,也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途径。正如有教育名家这样说:“教师成长的道路可能有很多条,但科研是成长最近的那一条路。”

(四)

     有部分教师担心,认为校级课题是不是选题太小?是不是研究过程过于单一?是不是研究的成果不够丰富等等。也就是说,我们部分一线教师担心校级课题选题太小,不够“档次”,不够“分量”,也不够“高大上”等等,因此就认为校级课题没意义,没价值。其实,这种担心纯属于是“庸人自扰之”。

     我们认为,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无论研究什么级别的课题,在选题方向、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其科研行为基本上都是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不是别人评判的,当然也不是某些科研部门鉴定的,而是在于我们课题的本身,即研究问题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属于我们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如果是,那么校级课题就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我们看到奔腾呼啸、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而它的源头不也是汩汩的涓涓细流吗?也就是说,没有涓涓细流,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

     同理,没有校级课题就没有区级、市级和省级课题,也就是说只有校级课题“生根发芽”了,那么其它级别课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我们认为校级课题是一线教师的科研起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科研原点。

    不言而喻,我们一线教师做科研切勿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而应该首先从校级课题开始做起;我们学校的科研管理者也不要急功近利,疏于管理,应创设良好科研管理机制,让老师们循序渐进做好校级课题、县市区级课题、市级课题或省级课题。我们认为,校级课题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小试牛刀”的科研对象,就是我们教师转变科研观念、积累科研经验的基石。因此,校级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好、最宝贵的一块科研“试验田”。 

结束语

     古代思想家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校级课题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起点,这是对过去传统科研理念的一次校正和修复,同时也为基层学校的科研管理指明了方向。当然,这也为科研“去功利化”,让一线教师的科研真正扎根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思路。

     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

“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