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性的生活能不能成为你的理想生活?

 正心正举 2021-04-07

想象一下,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

是住在宽敞的富人区大别墅里,每天开不同的豪车出门,晚上坐上私人飞机去拉斯维加斯转一圈,周末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度假的奢侈生活;

还是平日里努力工作,在行业中处于高级管理层,年薪可人,每年几次出国度假,闲时去美术馆欣赏,拍下有投资价值的名画的中产生活;

还是住在郊外,有独立的后山小院,日常种花种草,做喜欢的雕刻陶艺工作,在网上售卖作品,有大把闲暇时间的佛系生活……

抑或以上的都不是,你并没有太遥远的梦想,你只是想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再往上抬高一点,可以不费力气地还房贷,周末可以开车出去郊游,爱人在离家不远的单位上班,两家老人身体健康,俩人为孩子准备出国留学的费用。

以上,不只是憧憬,也许是我们当下努力奋斗的生活。我们认为的「理想生活」应该是一种充实的物欲满足,是一种想要脱离低级趣味的精神追求,是一种高于现下生活的人生升级。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我们是为理想而活,脱离理想主义,我们为理想生活而奋斗。我们为它正名,为它赋予值得追求它的所有意义。

但是,我们不妨将这理想的生活做一步抽离——房子和车子是必需的吗?可以不必需,但基本的物质是达到财务自由的第一步。

财务自由背后的代价是什么?获得财务自由就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逍遥的日子。

但是,自在逍遥的日子在这个时代可以真正实现吗?

也许,房和车不过是房地产商和银行贷款的广告,我们不过被绑在信贷系统的循环链上,是为之奔命的一环。

也许,我们所认为的财务自由,它是你用劳累的身体、耗尽了的精力或几辈人的辛苦积累换来的。

哪怕,那些我们所认为的通过半辈子努力最终获得的自在逍遥的日子,也不过是在这工业社会的物质赛跑中的中场休息的奖励。

没有了这些,你的理想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所认为的理想生活,很多时候只是被呈现出来的一个时代的大势所趋,我们所能想到的理想生活,都是被包装了的外在商品。

显而易见,物质的满足是不稳固的,自己用一生换来的资产会在瞬息间贬值。用我们原本健康的身体、热情的青春去追求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浪费生命的。于是,我们反思警醒,我们的理想生活可以不是豪华的外装,我们追求丰富的内涵。

我们习得一门手艺,我们以创新为事业,我们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学习,我们的理想生活是不让后代像我们一样,为明天的生活有过多的烦忧。

那么,在这样物质不断贬值,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世界急剧变化的时代,还有值得追求的更加稳定或者更为恒常的东西吗?

启迪多元思维

那么,理想生活是否还有可能?古希腊先哲认为理想的生活是过上德性的生活。

1.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德性的生活?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是知识。」

《中庸》有言:「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即真正的完美德性,是一种成己成物的相互完善,既实现自我价值也肯定他人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完美的德性,「它之所以是完全的德性,由于有了这种德性,就能以德性对待他人,而不只是对待自己。」这与《中庸》说的是一个意思。

2.德性的生活是否有可参考的案例?

康德家贫,年少丧母,刚进哥尼斯堡大学时,因裤子破了拿去缝而不能出宿舍的门。毕业后,靠在贵族家中做家庭教师养家。

德国的传统理想生活是:有一栋楼,几棵树,一只狗,一个爱人,一堆孩子。而康德一生没有结婚,在所谓的「理想生活条件」中只满足了一项:在他63岁的时候买了一栋房子。

他的生活十分规律,读书、写作与教课,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在小菩提树路散步。康德去世后,该路被市政府命名为「哲学家之路」。

康德的一生写了三本举世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无论是贫穷的家境,还是后来成名之后的威望都无损康德过上德性的生活。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康德也用实践说明了他所说的真正的自由:「人在实际生活中,不受外界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并且摆脱肉体本能,而按自身立法行事标准的自由意志。」

德性的生活并不是让我们抛弃物质。有德性的生活,应该是能够获得个人幸福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这种「至善」是一种灵魂的善。

苏格拉底认为人没有不善的,如果出现所谓的恶,只是因为这个人不够「知」,他认为知道善自然就可以为善,所以人可以通过学习知道善以做到善。而柏拉图则将「善」作为最高的理念,每个人都可以分有「善」的理念而为善,太阳就是最高的善。

正心正举

我们可以想见,每个人获得幸福,则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幸福的社会。

所以,无论是国家道德的善,还是社会层面的和谐,都必须立足于每个人自身,并由自身出发而为善。

德性从己身出发,即是从思想上的自愿,到行为上的道德实践,它必被作用于实践生活才得以完成。

拨迷见智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一书中总结了:

灵魂的善是指公正、勇敢等;

身体的德性(即善)是「健康、健美、力量、体型、竞技能力、名声、荣誉、好运和德性」;

外在的德性(善)是「出身高贵、朋友众多、挚友、财富、爱子、多子多女、舒心的晚年」。

开启自在之门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解可以用来解释我们前文所说的「抽离」。

初步的抽离是房子和车子、财务自由这些外在的东西,当然对于这些东西的拥有运用得当,无疑是会提高我们的幸福体验。

但我们知道,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的本质幸福不会被降低,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在的、甚至是灵魂的德性并没有消失,所以我们依然可以成为幸福的人。

初步的抽离之后,进一步的抽离也是从外在的德性开始:你的名声、荣誉、出身、亲人、爱人、挚友……这种抽离总会到不得不停止的那一步,就是直到没有了它,你的幸福将无从谈起的那一步。

那么,你不能被抽离的那一部分是什么?这就是决定你幸福与否的本质问题。

回归到本心,我们重新思考开头我们所设想的理想生活。找到你最无法被抽离的那个东西,回归到灵魂的善,养成自己最本质的美好德性,哪些是不能被抽离的,哪些对你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而就着那些最有价值的不断奋斗并外扩,在不失去灵魂德性与增加外在德性的过程中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理想生活。

Q:德性的生活能不能成为你的理想生活?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