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生存心法:“三级跳”与“逃生舱原则”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大胯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涂山

给你三则新闻:

《36氪独家 | 10%中干去职:腾讯掀起史上最大一轮管理干部裁撤》

《一口气裁员10%,腾讯管理层大换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腾讯掀起史上最大一轮管理干部裁撤,京东裁员,滴滴裁员,为何?》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彼得原理”,意思是:每个人都趋向于最终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也就是说,一个员工做得好,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得到晋升;而最终晋升到的那个层级,他不能完全胜任,他的表现也不再突出,他就会停留在这个岗位上。

所以,静态地看,一个大组织的每一个领导岗位上的人几乎都是不能胜任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你会发现,很多商业评论者,往往看到一家公司裁员,或者大批换高管,就会过分解读,分析其中各种细节,最后判断这家公司不行了。其实未必,没准恰恰是因为该公司正处在升级换代的过程,反而是件好事。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它只是“彼得原理”的一次再现罢了。

这类文章的本质实际上和《每年有X%的人会自然死亡》这类的文章一样,只是一个规律而已,只不过他们却偏偏不发布《每年又有Y%的新生儿会出生》这类的文章一样,因为“坏消息”更能够博眼球。

作为职场人士,每天关注这类“大公司”、“大环境”、“大事件”、“基本面”的意义并不大。

一个形象的例子是:你每天出门前会关注全球平均气温么?

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把着眼点放在自我成长上,才能稳步提升。即使裁员,也不会先裁到你。

在我们很多人脑中,职场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游戏——达到对应的经验值,就该获得对应的职位。

形象化的理解就是:传统职场升级的路线是一条平滑上升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在以前社会分工没有那么细的时候,的确可以这样理解。但如今,社会分工急遽细化,依旧这样思考,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而现代职场升级的路线是一条旋转上升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用传统职场升级的思维来应对现代职场环境,最终的结果就是必然遭遇所谓的“玻璃天花板”,如下图所示:

如果你没有提早储备职场跃迁的能力,你就看不见趋势——因为你看不到“旋转”的必然,就会阻碍你上升的通道,甚至很多人提前就放弃了。

一个被我们很多职场人忽略的事实是:哪怕是在同一家公司就职,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打一份工,但一旦职位晋升,就意味着换了一份截然不同的工作。

也就是说,很多人在职位晋升的时候的第一直觉是:沾沾自喜。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晋升意味着你换了一份并不熟悉的工作。所以,你的第一直觉应该是:战战兢兢。

从这个角度你会发现,那些新手管理者看见下属做着自己以前熟悉的活,“稍微感觉不合心意,就想冲上去帮一把”的行为是多么愚蠢——这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釜底抽薪。

所以,再看一眼“彼得原理”: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趋向于最终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岗位。

也就是说,表面上看,都是在组织内工作,但是不同职位内在的逻辑相差是很大的——员工晋升到一个新的管理岗位上,他需要采取和原来不同的方法,比如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协调内外关系、如何鼓励他人。

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员工之所以能够晋升,是因为他在之前的岗位上做得好,他之前用的方法卓有成效。但是到了新的岗位上,意味着换了一个视角,让他再换一套做法,改变此前的习惯,这是非常困难的。

即使是这样,从员工晋升为管理者,也只是晋升开始的第一步。

实际上,职场晋升主要有三个层级:管理者、组织者、决策者,依次递进。俗称“职场三级跳”。

这三个层级对应的任务也是截然不同的,如上图所示的“旋转上升”的曲线——每个阶段都必然会遭遇“阵痛期”。

第一级:从管理自己到管理他人

当你还是最底层员工的时候,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用强大的执行力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用不太恰当的话来说就是:做好领导的一件趁手的工具。

但是一旦成为“管理者”,需要的能力就完全不同了:

你需要减少花在个人工作上的时间,增加帮助、鼓励下属的时间;

你需要设计岗位,合理分配任务,学会放手让下属完成任务,并定期考核;

你需要建立内外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其他部门的关系。

第二级:从“管理者”到“组织者”

一旦你晋升为一名“组织者”之后,对应的任务又不同了——“管理者”的主要任务还是局限在工作本身,但是“组织者”的重点在于提升“战略思维”。

也就是说:对于“组织者”来讲,眼前的事情不是重点,视野应该更开阔。

具体培养两个维度的能力:

一是时间维度


比如,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是否有潜在的竞争对手?是否存在替代性产品?是否存在危机积累的可能?目前很艰难,下一个机会在哪?

二是空间维度

比如,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与谁结盟?与谁树敌?组织外预留什么备用资源?对外释放什么信号?

第三级:从“组织者”变成“决策者”

一旦你晋升为一名“组织者”之后,你的目标就应该转移到如何提升“独立判断力”上,也就是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

你应该重点关注的是:人心是否稳定?局势是否明朗?趋势是否向好?应该专心做一件事还是同时做两件事?什么时候做合适?直接效果是什么?间接效果是什么?负面效果是什么?能否控制得住?两件事情都有道理,怎么表态能够让各方心服口服?

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名决策者,你务必接受自己的宿命:孤独。

“管理者”和“组织者”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但是决策者必须承担因为自己的决策而造成的后果。没人与你分担,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经验可循,必须一个人扛下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这三个层级你修炼到如何“炉火纯青”的地步,都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我们毕竟是人,我们的能力有限。

重新回到“彼得原理”,我们会发现:在职场三级跳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会主动或是被动地离职。但是很多人却会因为自己之前付出太多的努力,觉得很可惜,于心不忍……到最后,落得一个更坏的结果。

这时,我们就需要提前为自己准备好一个“逃生舱”:试想,你是一个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工作,空间站突然起火了,灭不掉,你应该怎么办?

很多人会赶紧爬上飞船逃回地球,这就对了!这种时候,你根本不会觉得空间站很可惜,先保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无论如何看重工作、升职加薪,都要给自己留一个逃生舱。在局面最险恶的时候,要保证自己离开这份工作的能力。

一个好的建议就是: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中时刻保留一笔“离职准备金”——至少不低于三个月的房租和伙食费。

这笔准备金会给你主动或被动离职提供足够的底气和勇气。

所以,当你以一个打工者的身份进入一家公司之后,有两件大事一定要做: 

以职场“三级跳”的标准磨练自己;

无论何时,用“逃生舱原则”为自己准备好一笔“离职准备金”。

做好上面两件大事,你的职场跃迁之路才正式开始。如果你很幸运,进入了一家非常不错的大公司,哪怕你再有能力和远见,也不要试图和创始人谈战略问题。

因为从根上来看:控制方舟的转向不是望远镜,而是靠公司内部资源掌控的那根桅杆和众多水手们手中的船桨。

那根桅杆是否转动,那些船桨是否摇荡,靠得是你能力的积蓄,从而成为能够撬动这些资源的一根“杠杆”。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