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每个风俗习惯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智慧。回回民族也不例外,今天和大家谈谈老回回的在用水方面的一些习俗和禁忌。 回回民族的根是伊斯兰,其许多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文明的熏陶,在用水方面尤其突出。除保障人的基本生存吃饭喝水外,回民从清晨到晚间都离不掉水,每天的五番礼拜前的清洗肢体,洗大小净都必须用干净的水。所以,老回回养成了用水、节水、护水的良好习惯。 用水:回民用水习惯的—个基本原则用过的水不能重复使用,囫囵混用更是不行的。不用“回头水”,就是用过的水不用二遍,回民洗手、洗脸、洗脚、“净下”多用“汤瓶壶”。用时一冲而过,清洁卫生。过去回族家中都备“汤瓶”、“吊罐”。汤瓶,一种侧把长嘴铁制或铜制的水壶,现在多用塑料制的洗浴用具,回回家中必备之物。吊罐过去没有淋浴设备的时候用木桶或陶罐底下钻一眼,用小木棍或秫秕杆将洞眼堵住。粗端朝上,细端朝下。粗端用刀破成几瓣往下拉越拉越紧,往上推,有了缝隙,水就顺流而下了。秫秕杆或松或紧,堵塞洞眼或放开洞眼,来调节淋下的水量。吊罐装上温水悬挂在单间浴室里,位置要高于头部,回民即可洗浴了。回民自古没有混浴的习俗,讲究淋浴和个人卫生。在过去许多卖早点的回民摊贩,都准备一把“汤瓶”,不管是回汉顾客,只要来买早点,摊主都要用“汤瓶”给顾客冲冲手。手洗干净了,吃东西即可减少疾病。总结一下,回民用水方式就是现代提倡流水清洗的文明用水方式。 惜水节水:老回回每天用水,但节约用水一直是老回回坚守的底线,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允许浪费水。这与《古兰经》的启示及先知穆圣的教导有关。安拉在《古兰经》中晓谕:“你们吃、你们饮,但不要浪费,的确,真主不喜悦浪费之人。”(《古兰经》7:31)先知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浪费是非法”。又说:“即使在河边,洗小净也不要超过三次”。过去无论在清真寺水房还是自己家中,如果有小孩浪费了水都会受到大人的教训。因而,自古回回就养成了惜水、节水的意识,从而习惯成自然,养成了回回爱水、惜水、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护水:护水就是爱护水源,保障水源的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卫生。特别是在过去没有现代自来水的时代和地方。往往回民与其他民族因为此事时常闹出纠纷。据悉,解放初期在银川,一户刚到银川的汉族同胞与回民共住一院公用一眼水井吃水,由于汉族同胞不了解回民用水禁忌险些闹出纠纷,幸得居委会及时调解。还有一事, 1958年一批回民工人到敦煌去筑路。回民因为有讲卫生、爱清洁、注重水净好习惯,不怕麻烦地取运河水使用,不与汉族兄弟使用公井的水。一度河水干涸,回民被迫要用公井里的水,这时回民不辞辛苦,挖出井中泥沙,排淘井中脏水,收拾好井台周围的杂物污物,使污水不致回流井内,同时将井内污秽之物清除掉,经整顿的井水清洁,周围环境卫生美观,赢得驻地全村几十户汉族朋友见到回民这种用水习惯后一致称赞。 另有有一汉族干部到宁夏青铜峡县一回民村去蹲点调查,住在回民家中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既然要同劳动,家中劳动也得搭一把手。这位汉族干部想帮助房东去提水,回民房东很客气地就是不让这位房客拿吊桶到后院水井去提水,住了半个月,这位蹲点干部知道了回族的用水习惯,一再恳求,房东才同意他去提水。原来,回族家中的水井挖好后,在井底铺细沙再覆以石子以期过滤,井壁用石块磊砌。井口加盖木盖,不使灰尘污物落人。同时,吊桶桶底也不许落地沾上脏土,以免沾了脏物污染全井。汲水的水桶不用时桶口朝下悬空垂挂房檐下面,在汲水前必须把手洗干净。用小吊桶提出灌入大水桶,桶底不得坐在缸沿上,以免桶底沾污水落进水缸中,由此可见回民用水讲究卫生之清洁。在现代净水系统——自来水产生之前,回族对水井的保管使用措施堪称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家庭都用上了现代化洗浴设施,水井也逐步在消失。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回回的许多优良传统不能丢,尤其是在爱护环境、保护水源、节约用水方面在过去老回回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在现代也是文明社会极力提倡的优秀品质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