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一对重要概念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08

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一对重要概念。但是这一对概念和相关的理论,教师们了解很少,需要补补课。所以,根据网络和相关书籍的介绍,我对这一对概念进行了梳理,供大家学习参考。

乔纳森(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博士是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提出“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在研究问题解决的学习中,乔纳森把问题分为两类: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这个划分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乔纳森的观点,构问题是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习效益的学习方式。

一、良构问题
是结构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即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它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以及问题解决方法属于明确的,可以利用一个定义良好的途径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以理解为有确切答案的、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
(1)呈现问题的所有组成部分;
(2)对学习者呈现的是良构的、有求解方法的问题(在问题的陈述中规定了问题的条件) ;
(3)以一种预测性的和描述性的方式明确地界定限制条件, 其中包含着解决问题时所需要运用的若干规则和原理;
(4)涉及某一知识领域中某些常规的、良构的概念和规则;
(5)有正确的、统一的答案, 即标准答案;
(6)有可知的、可理解的解决方法,决策的选择与所有问题状态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或概然性的;
(7)有一个最佳的、特定的求解过程。

良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有三个步骤:
(1)建构问题表征步骤;
(2)搜寻解决方案步骤;
(3)实施解决方案。

良构问题是问题背景或情境简化的,问题内容“纯化”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原型问题”的。良构的问题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不足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在良构问题背景下学习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是比较困难的。


二、劣构问题
所谓劣构问题(ill-structured),也称定义不完整(ill-defined)的问题,是指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性条件的问题。这些条件不仅不易操作,而且包括某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哪些概念、规则和原理对求解方法是必要的?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哪种解决方法最为合适等等。劣构问题是日常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一般存在或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劣构问题的求解可能需要整合不同内容、领域的知识,有多种解决方法,很难有唯一的答案

这类问题因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而趣味性强, 对学习者很有意义。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者则需要界定问题, 选择有益于形成解决方案的信息和技能。于此, 学习者具有很大的主体能动空间。

劣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1)界定不明确, 问题的构成存在未知或某种程度的不可知部分;
(2)目标界定含糊不清,缺少限定;
(3)具有多种解决方法、途径或根本不存在解决方法, 亦即,没有公认的解决方法;
(4)具有多种评价解决方法的标准;
(5)可操控的参数变量很少;
(6)没有原型的案例可供参考,因为案例中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情境具有显著差异, 又因为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7)不能确定哪些概念、规则和原理对形成解决方案来说是必须的, 又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
(8)概念、规则和原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案例间的应用不一致;
(9)对描述或预知大多数案例没有一般性的规则或原理;
(10)在确定恰当的行动方面,没有明确的方法;
(11)需要学习者表达个人对问题的观点或信念,因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人际互动过程;
(12)需要学习者对问题作出判断, 并说明理由。
生活中的问题多是劣构的,是情境化的,定义不明确的,或者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劣构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它能让学生学会以面对复杂的真实问题进行思考,全面考虑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也能在此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由于它的情境化,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更好的可迁移性。所以,劣构问题才是更好的课堂学习的问题,是更有价值的提问方式。

但是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良构问题难度大,这类问题的解决所需要的指导和耗费的时间也会比较多,教师运用此类问题于教学,学习的进程的控制会更困难。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现实的课堂学习中,劣构问题较少得到运用,甚是让人感到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