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2孙洁讲《内经》:精气神之卫出上焦

 玄冰生孙洁 2021-04-08

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俞海跃  

编辑/视频:岑秉融


小编导读

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营卫运行的规律,相信大家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可点击蓝色文字回顾复习)

你们知道卫气是从哪里出来的吗?它的运行路线是什么样的呢?是怎样运行于人体发挥它的作用的呢?不循常道的卫气对我们的身体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继续跟着孙洁老师来学习《内经》吧!

       (下方附有PPT视频,可结合文稿学习)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精气神的第三部分的第二个内容。仍然是《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里的条文。

 原  文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以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这段话主要是分别讲所谓的“三焦之所出”。这也是后来我们讲三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为什么不把他放在脏腑里面,而放在气血津液的篇章里面呢?

 主要是因为他借讲“三焦所出”,实际上讲了所出的东西,就是气血津液具体来说呢,就是卫出上焦,营出中焦,津液出下焦这样的一个规律。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以来?”你看,他开篇就是问营卫之所行,他并不是问三焦。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就是说,营卫是怎么来的呢?他实际来源是在哪里呢?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为什么这里是个下焦呢,这里实际上是个校勘的,应该是出于上焦。因为按照他原文往下走的话呢,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卫气就是讲他出的上焦。

上焦所出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他想知道详细的情况。岐伯就说啊,“上焦出于胃上口”。

你看,开篇就讲上焦了,并不是前面说的下焦。那么上焦出的是什么东西呢?我们往下看。

“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

看看这是什么经,这不就是手太阴肺经嘛。然后交至手阳明大肠经,然后上至舌,然后是不是正好交至足阳明胃经。

到了足阳明胃经之后他就不写了,为什么不写了呢?他已经讲了三条经了,从这三条经我们已经推测出是十二经的顺序了,后面的循行他就不说了。

然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这个循行是阳在循行,按照十二经循行的顺序,行多少度呢?白天二十五度。

然后“行于阴亦二十五度”,行于阴呢,就没有具体的循行路线了,是直接行于五脏六腑,以荣养脏腑。

那么二十五加二十五,一共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出“从胃上口”,再从鼻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重新回到手太阴肺经,完成他五十度的循行。

在这里,介绍完上焦所出以后,我们不难推出,这个上焦所出的就是卫气。

因为卫气就是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那么反过来,这里也就给我们校成“卫出于上焦”提供了一个依据。除了根据其他的部分来校以后,根据他自己的文意也是可以来校的。

卫出上焦的病理状况

那么接下来呢,又讲了“卫出于上焦”的异常情况。这段文字非常有意思,他讲了卫出上焦,营出中焦,津液出下焦之后,这些都是生理,他还有一小段文字讲一下他的一个病理现象。

卫出于上焦的病理现象就是漏泄。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是一吃饭就出汗,这个现象我们平时见的还蛮多的,是吧,很多病人也是以这个为一个非常痛苦的主诉。

人有热饮食下胃,照道理来说,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他是有一个过程的,就是精气输布的过程。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但是“其气未定”,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就出汗了。

“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

你看,并不是全身整个汗出,他是有特点的。我们临床上看到最多的,是或出于面,或出于背。出于身半的相对可能要少一些。

那么不管怎么说,肯定是不循卫气之道而出。如果是循卫气之道出,他应该是遍身漐漐汗出,他不是。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卫出于上焦的一种异常

什么异常呢?

岐伯说: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

既然是出汗,那肯定是腠理开。为什么会腠理开?为什么开了以后会出现“毛蒸理泄”这种情况呢?他没有说。

我们看看《类经》是怎么注的。

饮食入胃,其气各有所行,如《经脉别论》曰,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之类是也。卫气之道,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常度也。今有热饮食者,方入于胃,其气之留行未定而汗辄外泄,出无方所,是不循卫气之道也,故以为问?……风为阳邪,有外热也。热食气悍,因内热也。热之所聚,则开发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卫气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

——《类经》

他说“饮食入胃,其气各有所行,如《经脉别论》曰,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正常情况下,“其气各有所行”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时候“今有热饮食者,方入于胃,其气之留行未定”,就是他还没有完成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的这个过程,他就出汗了,这就是不循卫气之常道的意思。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照张景岳的说法,他就认为“风为阳邪,有外热也”,再又吃热的东西,那么“热食气悍”,热的东西本来就更剽悍一些,因其内热,内外之热相合,那么“热之所聚,则开发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卫气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所以在《类经》里他强调的是热,内外热的相合。

那我们想想,如果我们自己来看这段文字,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你会想到有内外热相合吗?好像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那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呢?

风!对吧?有外邪!这个风当然不仅仅是指风邪,他是六淫之邪

因为六淫之邪流于腠理,所以腠理就不能固密。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关注点是在邪气上面。

可是,你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关注点是在腠理上呢?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不是腠理疏松,又何至于外伤于风呢?

所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灵素节注类编》里讲:“今反开泄而汗出者,良因外伤于风”,还是因为外伤于邪气为主。而且风邪本来就有开泄腠理的功能,所以可以“内开其腠理,毛窍被其气熏蒸而腠理开”。

这样的话,应该说张景岳的解法和节注类编的解法都是合理的。

但是这两个不同的解法可能导致我们不同的治则。如果说我们在这两个注家以外,再放开思维,把重点放在“内开腠理”上,那我们可能又有不同的解法,对不对?

至少我看到这句话,首先想到的是玉屏风散。如果是玉屏风散,落脚点肯定是在“内开腠理”,而不是在外伤于风上了。

为什么玉屏风散里会用防风呢?

因为外伤于风,对吧。

我们知道玉屏风散的主治并不是已经伤风,而是有汗出,腠理开泄的症状

所以我们历代的注家方家,在对于玉屏风散为什么要用防风,就注的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看法。

但是,从这段话我们就能看出,玉屏风散之所以能治疗这样类似漏泄的一个症状,是因为他外伤于风,所以我用防风,这就很明白了,对吧。

你看在《医方论》里说,这个方子“固表去风药,用以实表则可,若云加减即可代桂枝、麻黄等汤,则表实而邪无出路,断断不可。”这个方子还是以实表为主,只不过是因为兼有外伤于风,所以才加防风,如果你把他当表药用了,那思路就完全反了。

那如果是表证呢?我们把落脚点放在“外伤于风”为主要矛盾呢?那就可以用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

《伤寒论》第54条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这不就是卫气不和吗?“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按照郝万山老师讲伤寒时提到的,如果病人没有明显的脏腑疾病,没有明显的脏腑寒热,就自汗出,甚至大汗出,就可以考虑用桂枝汤。

未完待续……

有问题的朋友可在下方留言

小编会积极联系孙老师为大家解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