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功能

 玄冰生孙洁 2021-04-08

整理:黄乐 校对:杨德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津液的生成、代谢与功能。

津液是泛指人体一切正常水液。只要是人体应该正常存在的水液,都属于津液。所以,津液往往有一个别称,就是“水液”。之所以把它叫“津液”,主要是要跟那些异常的水液相区别开来。

津液是怎么生成的呢?人体的津液只有一个来源,就是水谷——津液是由我们吃进去的水谷化生而来的。那么,津液是如何化生而来,又是怎样地输布与排泄的呢?

人体津液生成与代谢的整个过程,《内经》里的一句话就能全部概括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基于这段话来看一看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首先,“饮入于胃”。水喝下去以后,第一站是胃。胃在脾主运化功能的帮助下,就使水谷的精气能够“游溢”而上,“上输于脾”。既然是往上输,那意味着什么?这个“游溢精气”是水液之中相对比较清的一部分,清者“游溢精气”,经过脾主升清的作用往上输送到肺。再经过肺主宣发的作用,把它一方面通过口鼻呼吸而出;另外一方面,“肺主皮毛”,就通过肺主宣发的作用,把水液输布到全身的皮毛、肌腠以荣养之。

上输到肺的这些清气,还可以再分清浊。清中之浊者,就通过肺的肃降作用,下输于肾。但是因为肾为五脏之一,藏精气而不泄,所以肾本身并不受水液。这部分水液实际是下输到了膀胱。所以,前面的文字里有“下输膀胱”。膀胱有什么功能?能够藏津液、出气化。于是,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把这些水液中的浊中之清又复上输于肺,形成循环。而浊中之浊则经过膀胱气化而出,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这里还有一条途径,就是膀胱还能所浊中之清经气化作用输布于太阳膀胱经表,起到濡润和卫外的作用。

水谷入胃,其清者经过脾上输到了肺。浊的那部分呢?浊的那部分就通过胃主和降的作用,下输而入小肠。小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叫做“分清别浊”。在小肠这里,水液还要再一次分清浊。其清者往前,浊者往后。往前,《内经》称之为“济泌别汁,渗入膀胱”,我们不用管具体字面的意思,只要知道水液浊中之清,就往前进入了膀胱。怎么进去的?渗进去的,气化以入,进入膀胱。然后重复刚才我们讲的膀胱气化过程。小肠下面就是大肠,浊中之浊就向后经由阑门,直入大肠。大肠能够主津液,出变化。于是大肠把由小肠而来的这部分水液,其清者经过肺与大肠相表里,上输于肺;其浊者就往下与糟粕一同排出体出,同时还起到濡润大肠的作用。如果没有水液来濡润这个大肠,没有水液从小肠进入大肠,那大肠里这个粪便就会干结难出。这个我们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大肠“无水以行舟”。把大便比喻成舟,大便里的津液不足了,那就仿佛是河道里的水浅了,这个舟当然也就开不走了。

我们想一想,大肠的津液,除了由小肠而来以外,是不是也有可能是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功能,由肺下输而来呀?对,所以大肠的津液不足,除了要考虑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出了异常以外,还要考虑到是肺主肃降的功能出了异常。

我们现在已经讲了两个水液代谢的主要途径。第一个,水谷入胃,经脾上输到肺,由肺再下输到膀胱,形成一个循环;并且,膀胱将其中的浊中之浊气化为尿液,就排出体外。第二条,是水谷入胃,然后进入小肠,小肠分清别浊,清者入膀胱,浊者入大肠,最后变化而出。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脏器是什么?最重要的核心脏器就是肺、脾、肾这三脏。其次,也与胃、小肠、大肠、膀胱有关系。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所有的这些水液,从胃到脾、从脾到肺、从肺到肾,它是怎么走的呢?它是以气化的形式走的。水气行走的通路是什么呢?“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通路。除了三焦以外呢,还有十二经脉。所以,三焦和经脉也与水液代谢的关系非常的密切。

肾为水脏,在水液代谢中,肾的作用当然很重要。但是在前面这两条途径都没有提到肾。这是因为一身水液的气化都是由肾阳的蒸腾所主的。其所化之津液,最终都要归藏于肾。所以虽然没有提到肾,但其实肾在这个过程中是无处不在的。

津和液的代谢、输布过程都是类似的。但是津和液的特点又有所不同。首先,津和液的性状不一样。津指的是清稀的、流动性比较大的这一部分正常水液;液指的是比较稠厚、流动性比较小的这一部分正常水液。它们的分布也就因此不同。《内经》里说“汗出溱溱,是谓津”,所以津主要是分布在皮肤、肌肉和孔窍,来濡养它们。而液则相对向内,津和液相对而言,津为阳,液为阴。所以,液就灌注于脏腑、骨节、脑髓。那它们的作用有没有区别呢?作用都是濡养,但是略有不同。津以其清稀、流动性大,所以它以滋润为主;而液呢,以其稠厚、流动性小,就渗灌诸阴位,以濡养和润滑为主。津液都来自于水谷,有相同的生成与输布规律,二者能够相互转化,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津伤了就必定会影响到液,液伤了也必然会影响到津。

那么津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前面讲津液区别,我们应该已经体验到了。就是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能够滋润和濡养全身,阳位的由清稀的津来滋润,阴位的由稠厚的液来濡养。如果津液不足,就会失于滋润和濡养。比方说津不足了,不能够滋润皮肤腠理了,皮肤腠理就会干裂,或者是干枯、不润泽,甚至是瘙痒。或者液不足了,那就不能渗灌溪谷、润滑骨节,肢体活动就会出问题,就会出现肢体活动不力、手足震颤、手足抽搐。

第二,津液能够化生血液。津液和血液能够相互的转化。那么津液和血液的相互转化在我们临床上主要是体现在病理情况下。伤津的时候也会伤血,伤血又往往会引起津伤。这里有一个特别的例子,就是血和汗的关系。汗是由津液所化的。所以,中医有句老话,“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意思是说,血大虚的人就不能再给他发汗了。为什么呢?因为津液和血能够相互转化,血大虚了以后津液必然不足,这时候再发汗,重伤津液,就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进一步亏损,这就是“夺血者无汗”。反过来,“夺汗者无血”。大汗出的病人,就叫做“夺汗”,大汗出之后,津液也伤,这个时候,再伤其血液——比方说用放血疗法,攻逐破血的疗法,这些都是伤血的——就会进一步损伤正气,所以,“夺汗者无血”。这个就是津液化生血液,在临床最常见的一个使用例证。

第三大功能是津液能够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具体来说,人体的阴主要就是指津液的功能,它能制约人体的阳气。在正常情况下,就可以使阳气不致于过亢。假如说津液不足,不能够制约人体的阳气了,就会出现阳气的病理性亢进,出现虚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甚至扰动神明。另一方面,阳盛也会伤津,伤津以后,阴津更加不能制阳,形成恶性循环。因为津液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所以如果有阳盛的情况,就不管它是外邪引起的,还是机体内生的,都要充分考虑到津液的功能变化。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津液相对不足,二方面要考虑到这些病理性的阳盛有没有损伤到津液的功能。

这个就是津液的生成、输布和功能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END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