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下为高基》悟读述杂【39】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01

原文

昔之得一(道)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首领)。

其致之,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崩塌);神无以灵,将恐歇(停歇);谷无以盈,将恐竭(枯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垮台)。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至高荣誉无须赞),不欲(求)琭琭(光彩)如玉,珞珞(坚硬)如石。

02


诗解

天地循道以清明,
万物得道总充盈;
下为高基还自谦,
人生得意不忘形。

03


悟读

王侯腹里堪走马,
将相肚里能乘船。

”者道也,取一之外则失清。故人要“守一”,守一则守己。

这一章老子重点强调万物得道合一则宁则兴。喻示人应该学会谦卑,懂得低头,与世无争,包容万物,心神合一。人们往往因心欲太多太重,心神难以合一,追求越多,失去越多,烦恼越多。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沟已足明天下,
何况清辉满十分。

人心如月,做人是安于一沟之明,还是志在清辉十分?

颇有才气的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年轻气盛,目空一切。有一次,沈葆桢月夜饮酒,诗兴大发,吟下两句:一沟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一钩残月已照亮大地,何必要那银盘满月呢?林则徐看后,把“必”字改为“况”字,一字之改令沈葆桢十分羞愧。一字之差,大相径庭,由自满自大变成了壮志凌云,境界也大为迥异。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必过于计较一时一战之得失,切忌得之则喜,失之则伤。谁笑到最后,谁是人生赢家。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各展风流。朱元璋没有急于介入争斗,而是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成为赢家。这正是运用了老子“不强为玉,隐忍为石”的智慧。

一个人的经历可塑造胸怀与格局,
胸怀与格局又造就一个人的人生。

窗前细嚼人生味,胸中自有大乾坤。悟读《道德经》,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控人生,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不逆天地,顺应自然。

如此,一个人的命运一般不会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