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光阴中的情怀

 燕鼎文化 2021-04-12
倘若问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现代诗歌的,我还真的很难随时回答。我小时候虽然算不上笨学生,但绝对算不上聪慧。所以,喜欢诗歌应该是少年时代了。
学校在我们村子的东头,我家住在西头。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那条村中最宽的街道,虽然是土路,因为走的人多车马流动所以路面光滑平坦。街道两旁的柳树呀杨树呀枣树呀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当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乡亲们就会从田野上荷锄而归,从不同的方向鱼贯而入。有人赶着牛,有人牵着羊,有人拉着车,有人背着筐。天上一群鸽子鸣着悠扬的哨声也从远方飞到村庄的上空归巢。此时,夕阳的余辉把街道、房舍、庄稼人涂染得惬意而温暖,小动物们慵懒地伏在墙根,这情景烙印在我的心田上,有一种欲写诗句的冲动,但并未理解什么是诗意的栖息。

最早接触现代诗歌是在课堂上的语文书里。贺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艾青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这些耳熟能详的诗篇,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丰富着我的灵魂,激励着我的向往!每到星期天,我上午去庄稼地里收割一篮子青草,撒给跑在院子里的羊和兔子,下午便坐在枣树下捧起书本诵读那些精彩的诗句……阳光里,一个青涩的少年在诗歌中汲取着丰富的精神食粮:正义与豪迈,光明与理想,关怀与温馨!
及至我初中毕业到县第三中学上高中读书,还未出过远门,到得最远的地方便是邻近的县城一一山东临清。这是一座古老的县城,青砖黛瓦的古建筑,蕴含历史意义的地名,傍城而过的悠悠大运河都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有了诗与远方的意境。名著《金瓶梅》这部奇书的背景就是此地,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就是从这里走来的!据《临清县志》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曾下榻临清城,并挥毫赋诗留下传奇轶事。

我就读的中学校址并不在县城,而是在县域西部个叫下堡寺镇的地方,建国后最早设立的高级中学。当初,名师云集,来自外省或大城市的青年教师水平之高、师德之佳令人赞叹!我的家距离下堡寺镇十二华里,我成了住校生,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那时候我与本村的几位同学都是徒步去学校,肩上背两个包,一个包是书本,另一个包是干粮。春天,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路旁的桃树开满鲜艳的花朵,令我心旷神怡;秋天便是茂密的玉米、高粱,还有连片的棉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一起谈论文学一起憧憬未来。有时,还一起情不自禁地朗诵诗歌,比如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一一

看见了甘蔗林,
我怎能不想起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
你至今还这么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
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这位出生于河北丰宁的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未等从政治的旋涡里彻底走出,便殒命于一场意外的火灾。天妒英才,此痛与诗歌始终缠绵。

高中时代才接触了外国诗人的作品,像普希金、泰戈尔、雪莱等。外国的现代诗似乎更具抒情,表达的方式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所以很多文学青年喜欢阅读欣赏。彼时,国内的朦胧诗亦开始在诗坛流行起来,舒婷、北岛、顾城等各自亮相佳作,引领新诗潮流,将现代诗歌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里程。
中学毕业后,高考名落孙山,无缘走进象牙塔之门。于是,家乡的那片热土又重新接纳了我,我的青春从此便与这片土地和庄稼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曾经的苦闷与徬徨像一堵无形的墙横亘青春的呼唤里,日复一日的劳作,单调的生活,一切都在时光里重复一个连贯的姿势,似乎理想死于现实。
那时乡村的夜晚是宁静的,除了几声偶尔的犬吠再无其他嘈杂。灯光氤氲着屋内的空间,外面的月光也透过窗户照射进来。这种气氛让我倏然恢复了阅读的欲望,于是翻弄着散落桌子上的几本书籍,偶然发现自己的一个记录本,这是平时读书时随手摘抄的文字,翻开,首页就是普希金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不仅读过多遍,还能背诵下来。此时此刻,重新阅读内心泛起阵阵波澜。是夜,失眠了。我思索,我自省,我必须接受现实,我必须热爱我的土地和生活。第二天,我在雄鸡高亢的呼喊中起床,用土井水洗掉往日的满面愁容,精神抖擞地扛起锄头走向麦田。我和所有遇见的人说话,我抚摸路边每一棵白杨树,我让野草上晶莹的露珠打湿布鞋,我拥抱清晨灿烂的朝霞。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习惯。阅读之后的思考、分析、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我往往在阅读中摘抄精彩的句子和片断,琢磨其中表达的主题和内涵的意义所在。阅读是我闲暇时光的另一种餐饮,着实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五黄六月,打麦场上晒着一大片金灿灿的麦粒,树荫下,我翻看着借来的书籍和报纸。我的邻居们有不少在外边工作的人,他们家或多或少的藏有书籍,这让我暗自欣喜。后来,我常常光顾县城的新华书店,也去集市上的小书摊淘几本中意的书,也会订阅一份喜欢的杂志。唯有书香能致远,老屋的灯光总是陪伴我亮到三更天。
我要用诗歌打败我的卑微和怯懦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村支书高兴地大声喊我:你的名字印到报纸上啦!快来拿报纸!我兴高采烈地接过报纸展开看,是我的一首小诗发表在副刊上。这是我的第一首诗歌《柳树下的黄昏》,看着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内心非常激动。现在看来当然是颇为青涩的。几天后,邮递员送来一张汇款单,原来是报社寄来的稿费,虽然羞于说出稿费的数目但内心还是兴奋无比,骑上自行车飞也似的到下堡寺镇邮局取了稿费。之后一年中,又连续发了几首拙作。村支书仍然是高兴地喊我:你的名字又印到报纸上了!快来拿报纸!那时候报纸来的很慢,从市里发到县里,又从县里发到村里,村支书看过之后才能传到我手里。那一年,我十九岁。
太阳从东方升起,每天都是新的。庄稼收割了又重新种上庄稼。犁开的泥土散发着亲切的味道,这片热土温暖着喂养着我稚嫩的青春。其时,我察觉到文学给我的不仅是怦然心动,还有一种莫名的饥渴感。夏天是多雨的季节,当天空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骤然来临时,人们匆匆忙忙往村里跑,而我却喜欢这样的场景,徘徊在空旷的田野,任凭风雨肆虐横行,胸中呐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听炸响的雷声看闪电撕裂天幕。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喜欢于黄昏里走进青纱帐,寻找一块空地铺上青草躺下,仰望静谧、湛蓝而深邃的天空。冬天遇一场鹅毛大雪,我会踏着厚厚的白皑皑的积雪绕着村子走一圈,看几多人家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随风妖绕。有时我专注一口老井,等月亮倒映于平静的井水里,想像它的深不可测是否连着天边的大海。有时我爬到一棵高大的榆树上骑在柔软的枝桠上,嚼着鲜嫩的榆钱眺望高矮不一的土房子。许多的行为被憨厚的乡亲们视为另类。现实中的生活环境熟络于心,我又想追寻往昔不曾经历的故事。欲望促使行动。那位抗战老兵虽已花甲,但身体依然健硕,打麦场上他光着臂膀用木锨使动地扬起麦子,麦糠随风而去,饱满的麦粒有节奏地落下。他身上的几处枪伤很是醒目,像极了白杨树皮上的黑眼睛。我与他一起坐在麦秸垛的荫凉里,远处,他的枣红马在田垅里啃着青草。他点上一袋烟,便讲述起九死一生不堪回首的枪林弹雨的光影。隆隆的炮声,烈烈的旗帜,锵锵的脚步,老人的回忆让我的脑海里生出一幅幅从未见过的画面。他古铜色的脸庞,他焦黄的牙齿,他嘶哑的声音集中了一场战争的悲壮。老人从嘴里吐出一口浓烟,用脚踩死烟蒂,起身走向他的枣红马敏捷地跨上马背,一抖缰绳,那匹马飞奔起来,马蹄声声一路烟尘,留在我目光中的是英雄的背影。我决定要为英雄写诗,后来他老了,再后来他死了。可我始终没给他写出诗篇。

父亲病重的那一年,也是我退稿信最多的那一年,情绪的低落可想而知。我带父亲去县城里看病,药物暂时缓解了他的病痛,我的内心得到些许的安慰。父亲没有上过学,但也认得一些字。他在村里算得上能工巧匠,木工、建筑、烹饪都能下得了手。乡里的干部下村,村支书总是招呼他去做几个拿手的菜。村支书当面夸奖我的时候,他的脸上会漾溢起灿烂的笑容,眼睛里会流露出更加慈祥的光芒。
芒种时节,一家人忙着收麦子。天刚庥麻亮,父亲就起来在院子里的石头上霍霍的磨镰刀,他磨的镰刀割起麦子来飞快。中午,他会做饸饹给我们吃,先是用山芋面蒸好窝头,等我们下晌回家,他就架起饸饹床子把热腾腾的窝头放进那个凹槽里,用上面的手柄一压,粗细均匀的饸饹面就落到了盆子里。然后,撒盐泼上蒜泥再倒上几滴香油便可大快朵颐了。父亲没有等到来年的芒种就舍我而去了。我眼睁睁的看着他痛苦的最后一刻,他是多么眷恋着这个让他吃了许多苦的人世间啊!父亲走了,他的那顶草帽仍然挂在屋檐下,仍然经受春夏秋冬的沧桑,我想,那是父亲的灵魂。我要为父亲写诗,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一句一句的写,写在干净的稿纸上,尽管有泪水洇湿。

离开故土,举家迁移到石门居住,渐行渐远的乡间生活依然萦绕在心中,有一盏高悬的灯依然为我照亮故乡。多年后的一个清明时节,我写下了一首《冥父词》一一

     那一年枣树发芽的日子

      父亲走了

      带着尘世的疲惫和对家

      无限的眷恋

      像一场梦,醒来

      家再没有了您的足声

      只把一顶四季的草帽,丢在

      荒芜的田垅


       清明,跪拜于您的坟前

      任香纸燃烧

      升腾的火焰一如您归来的

      身影,再也不能

      在您的病榻前

      翻阅我喜欢的书

      只有在回忆里与您重逢

      没有哭泣没有泪水


      一座坟,分隔了父子情深

      您在天堂,我在墓旁

      再也看不见您健壮的笑靥

      和慈祥的脸庞

      尽管刻满沧桑


      春天的雨太贵

      滴答,滴答,滴答

      淋湿了那顶

       您没能带走的

      一一草帽

诗歌是具有魅力的,当你真正喜欢上诗歌就再难以拒绝它的诱惑。

作者简介:俢中河。笔名修哥拾贝,邢台临西县人,现居石家庄。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有作品发表于省市报刊及网络平台。美国《新文学》编委,邢台现代诗研究会理事,梧桐雨诗社理事。参加第四、五届正定海棠诗会,参加第九届河北青年诗会。神州家园文学会名誉会长,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河北古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本期图片来源于网络)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