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应用古体诗的音步知识,通过划分音步,用音步对称原理,为新诗提供空行(也就是分段)的依据。诗是视觉的、空间的艺术,也是听觉的、时间的艺术。通过音步对称制造“节拍”,进而密切了诗与音乐的关系。 目前的格律体新诗采用的就是此标准。例如《雨中》:
雨中 (1) 小镇子|手忙|脚乱----------------------------压an韵――――3音步 且看|一尾鱼,撑一柄|荷叶伞----------- -压an韵 -――4音步 四野的|钓线|万千----------------------------压an韵――――3音步 (2) 飘来了|你,飘来了|咱---------------------压an韵――――4音步 眼神|水水|水水|水过去----------------------------―――――4音步 哎哟哟|伞外|浮想|翩翩--------------------压an韵――――4音步 (3) 伞儿|转呀|转呀转---------------------------压an韵―――――3音步 转得|小镇子,向左转|向右转------------压an韵―――――4音步 绕着|黛绿|荷叶伞--------------------- -----压an韵―――――3音步 《雨中》一诗,就是通过“压an韵”为诗的分行提供了依据,通过“3/4/3”、“4/4/4”、“3/4/3”这种音步对称原理,为新诗提供空行(也就是分段)的依据。 《雨中》是一首情诗,题为《雨中》,全诗没一“雨”字,是诗题为诗提供了一个荷塘的雨中之场景。 第一节中的“撑”字是人物的行为动作,暗示出“一尾鱼”该是一个人;把“雨丝”看作云儿抛出的“钓线”,以及后两段文字都是对“云想衣裳花想容”艺术表现形式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原因一:若用“来”字,那“眼神”就成了那伞下“美人鱼”偷看“飘来了”的“你”、“飘来了”的“咱”的视线,身为作者我不愿意让那伞下“美人鱼”太多情,以至于让后面的“伞儿|转呀|转呀转”变得做作甚至有些放荡;用“去”字,那“眼神”就成了“飘来了”的“你”、“飘来了”的“咱”偷看那伞下“美人鱼”的视线,但由于那伞下“美人鱼”毫不知情以至于让后面的“伞儿|转呀|转呀转”变得那么纯情而唯美。 原因二:“去”字为“V韵”、“且看|一尾鱼”的“鱼”为“V韵”、“飘来了|你”的“你”为“I韵”、“转得|小镇子”的“子”为“I韵”,相当于在原来的“压an韵”基础上穿插了另一个不太规则的“ I、V韵 ”。如此一来乐感更缠绵些。 其实写《雨中》之前,作者写过一首《小花伞》: 姑娘站在红房子前 站在那年夏天 那年夏天 开着那朵小花伞 姑娘的小花伞 轻轻一转 转得整个世界手忙脚乱 转得那栋红房子 向左转 向右转 绕着那朵小花伞 《小花伞》1998年曾获"春泉杯"襄樊作者新作展三等奖,后学习了格律体新诗,又将《小花伞》格律化如下: 红房子|蹲在|路边|眯着眼|偷看 小花伞|姑娘|掌心|娇羞着|容颜 老槐树|开心|摇头|又晃脑 天高呀|云淡|裙裾呀|翩翩 小晚风|绕着|伞儿|转圈圈 你看|伞儿|婷婷|柳腰|曼转 转得|整个|世界|手忙|脚乱 转得|那栋|红红|房子 向左|转呀|向右呀|转 绕着|那朵|小小|花伞 “变言等步体”格律新诗《小花伞》尽管有了严整的格律,但用字浪费,把诗弄的清淡了,就像元曲与古诗的对比一样,意义已不复存在。便借鉴微型诗歌的凝练,改成了《雨中》模样。 记得王珂教授曾说过:“自由诗”,其实应该理解成“自由的诗”。“诗”从字面上上讲:诗,从言,从寺。从言,意味着诗就是语言的艺术。从寺,意味着诗要讲究法度,不能没有“法度”地信马由缰。即便目前的“格律体新诗”,以及一些“半格律体新诗”,其灵魂仍然崇尚的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有“法度”的“自由”。体现出对音韵、音步之类的汉语言特色元素追求的“格律体新诗”,以及一些“半格律体新诗”概念的提出,其实应该是针对那些没有“法度”的分行“自由”文字而言的。 尽管新诗的自由,应该是灵魂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而“音步”“音韵”之类的格律就像诗歌的骨骼,没有骨骼的诗歌站不起来,骨骼是身体之一部分。尽管诗人荒原易人也曾讲过:“其实诗是应该讲究韵律的;现代诗歌不是不讲究韵律,是在强调韵律或者强调思想性的时候,我们适度的牺牲是在韵律上而不是思想上。因为思想才是诗歌的灵魂,诗的“肉体”有些残缺可以忍受,没有思想却万万不行!”,但这里的“有些残缺”,可以理解为部分失韵,而不是说像自由诗一样的完全抛弃了韵。如果一些分行文字没有体现出对音韵、音步之类的汉语言特色元素的追求,那是不是就不是诗了?答案肯定是“不”。诗是以分行形式出现的文本,如果没有体现出对音韵、音步之类的汉语言特色元素的追求,也就是说没有把“韵”作为分行的标准,但若能有其他可据操作性的分行的标准,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诗”。 尽管我们可以“古为今用”,借鉴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方式,通过用“韵”作为分行的标准,把相当于“逗”作用的“音步”的对称也可以作为分段的标准,但通过近百年的“洋为中用”,我发现“韵”并不能作为分行的唯一标准,“音步”的对称也不能作为分段的唯一标准,再言归正转谈谈自由体新诗的分行与空行吧。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门”字单列一行,是前一句的未完之语,又是后一句的开头语,这种分行同时也达到了减缓语速的作用;“鸟”和“笼”各占一行,通过减缓语速吸引注意力的同时引发思考:到底是“把自由还给鸟”?还是“把自由还给笼”?而将“走”字独成一段,其意义已超出“让鸟飞走”的断行,该是诗人跳出诗句的个人独白了。颇有玩味空间,也让诗的张力得到进一步体现。假若没有了分行,空行艺术的存在,不妨排成如下形式读一读试试: 《鸟笼》 打开鸟笼的门 让鸟飞走 把自由还给鸟笼 但不管如何,我相信靠随心所欲地敲回车键而制造分行的文字,丝毫没有分行空行的法度可言的文字,那是决不能称之为“诗”的,没有“法度”的“自由”,格律体新诗不会容它,自由体新诗一样不能容它。 我想谈的是新诗分行的问题,这不是个小问题。因为新诗如果是分行呈现的一种文本,若分行问题不能解决,新诗就无法走向成熟。其实新诗如果没有分行依据,倒不如写成不分行的散文诗,倒也显得坦率明白。 《问燕子》 题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叽叽叽 难道谈官语 官级几? (2) 喳喳喳 哪敢说人话 屋檐下 《问燕子》通过移用独白、旁白。对白、场景设置与交换,通过诗句设计采用戏剧情景、戏剧场面、戏剧结构等,让诗剧的发展形如演出,情感就在场面的进展和组合中通过戏剧的假定人物(燕子)间接客观地自然流露。诗人虽是参与的角色,但更习惯置身于戏外,饶有兴味地观看着台上的一幕幕,俨然一个冷静地洞察世态的旁观者,只通过剧中人(燕子)相互间展开对话,刻写内在心理,表现冲突,这种技巧也许就是常熟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许霆所讲的“戏剧对白体”。 《问燕子》 题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戏剧情景) (1) 叽叽叽------------------------------------------(独白) 难道谈官语--------------------------------------(旁白) 官级几?----------------------------------------(旁白) (2) 喳喳喳------------------------------------------(独白) 哪敢说人话--------------------------------------(旁白) 屋檐下------------------------------------------(旁白) 《问燕子》 题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叽叽叽--------------平平平 难道谈官语----------平仄平平仄 官级几?------------平平仄 (2) 喳喳喳--------------平平平 哪敢说人话----------仄仄平平仄 屋檐下--------------平平仄 第三则:浅谈微诗的“象”、“意”、“言” 微诗虽只30字篇幅,然而作为诗国的一朵奇葩,同样离不开诗的三要素——象、意、言。 一、象: 1、象在诗中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微型诗里的“象”如同画龙那样只在云中露出一爪一鳞,作者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出精粹的“象”,心中有一条完整的龙,才能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2、象在诗中作用之二:是借助各自独创性的意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 3、象在诗中作用之三:是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借助意象而代言,不用一字来点明要表达的寓意,只让寓意从“象”里流露出来,进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二、意。即为诗中所表现的情思,它有两种基本表达方式: 1、立象尽意。就是诗人的情思,完全用意象表达,“象”若水,“意”若盐,“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意”与“象”不即不离,通过意象这个中介间接抒发情怀。 2、直言其意,就是直接用语言倾诉心中情思,同时,运用若干意象作辅助的表达。如:雷抒雁的《骨头》真理给人以骨头/谁有真理/谁就能站立着行走。 3、介于立意尽象与直言其意之间的诗。这类诗似是托物言寓,又似直抒情怀。 诗人把深厚情感用朴素语言说出,以景结,情半掩半露,得含蓄之妙。 4、以唯美为情思的诗,即唯美的诗。 唯美的诗就是客观地咏物写景或叙事的诗,既无所寄托的纯粹的景物诗或叙事诗。 ①正面刻画。
如:宁曦音的《亭》以鸟的姿势 ②衬垫烘托。 ③直接赞叹。 三、言 诗的语言可以分为自由诗的语言,格律体新诗的语言两大类,不管是哪一种诗体语言,大都是有象可以作为依托的形象质感的语言,但表现手法又有所区别。 1、格律体新诗重点通过音步、音韵来表现诗的语言节奏感,但在微型诗里,绝少出现断句跨行的现象。 如:朱兆瑞的《白发》有一根白发大惊小怪/有十根白发万般无奈/满头白发时一碟小菜 穆仁《乡土》:发芽了,苗在这里。/夭折了,桩在这里。/离开了,根在这里。 2、自由诗重点通过空格、分行、空行、跨行等来表现诗的语言节奏感。如:笔者的《月亮》是天下目光
夜 烛短 风把你的名字念叨了一遍又一遍 第四则:你心里有了,你才能看见 《斜斜》 莲儿斜斜船儿斜斜耶溪斜斜 采莲的素手斜斜 斜进 那池秋水 你的眼 (选自:中英对照诗集《大刀李征短诗选》) “莲儿”、“船儿”、“耶溪”、“采莲的素手”、“秋水”、“眼”,诗里的六个意象通过“斜斜”组合起来,构成了《斜斜》这首诗的意境。情欲的心灵体会出了对耶溪船上采莲人的爱意,读出采莲人的光彩照人(尽管只写了采莲人的素手,但正是那采莲的素手“斜斜”,才导致那“莲儿斜斜船儿斜斜耶溪斜斜”);科学之心体会出了物理学相对论原则(假定以“采莲人的素手”为参照物,若不是那“采莲人的素手”斜斜?莲儿怎会斜斜?船儿怎会斜斜?耶溪怎会斜斜?);方外之心体会出了禅意无处不在(究竟是莲儿斜斜?船儿斜斜?耶溪斜斜?采莲的素手斜斜?还是你的眼斜斜?你心中的那池秋水斜斜?)。你心里有了,你才能看见,如果说诗学与禅学血肉相连,那么微型诗就应该是南宗禅在诗学领域的体现与发展。 幻想无罪 诗/朱爱华 请原谅幻想 纸上的江山更让人陶醉 不想孤笛吹枫 只好画上庄稼 黄昏和鸟雀 那还没画上的蝴蝶 一次次呢喃着你的姓氏 肆意从我的瞳孔 飞进飞出 我只好向西画一座桃园 再画一栋小木屋 你就坐在门前 微笑着看我怎样把这画布填满 读评:诗不能有费笔,一笔有一笔用处,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意在笔先,不到处皆笔,选取最动心的文字将所要表达的内容精炼地表达,“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幻想无罪》完全可以修改成微型诗,诗是不是一首,要看有没有完整意境,不是看有几句,微型诗就是以少胜多的艺术,原诗一二节其实只是"我一笔笔把画布填满" 的内容,动人春色不需多谁优胜,一目了然。 幻想无罪 画桃园一座,小木屋一间 再画个你,坐门前 微笑,看我一笔笔把画布填满 第六则:三易其稿写《有约》 有约(稿一) 茶几,这春的出口处 你坐成夏天一朵玫瑰红 我坐成冬日一朵雪花白 写作借鉴:想及顾城一首诗《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为什么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因为顾诚当时的心情是灰色的,用灰色的心情看世界,世界自然会着我(灰色)之色彩。简简单单的诗,有时不懂装懂者一旦被配上了高深莫测的评,反而会不知所云了,悲哀。 至于“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孩子就是未来就是希望,“一个鲜红/一个淡绿”,仅仅想用色彩说话,想用鲜亮色彩点亮世界点亮心情的眼睛罢了,就像鲁迅写《坟》,便想在坟前放一圈花环,以图借此给世界一个亮点一样。 由此猜想顾城写作此诗的心情一定是抑郁的,对世界还抱有幻想的,顾城想表达的仅仅就是他当下的感觉,所以就把诗题名为《感觉》了。 《有约》就是对“色彩是有感觉能够说话的”一种借鉴。 有约(稿二) 茶几,春天的绿色站台 你坐成夏日一朵玫瑰红 我坐成冬天一朵雪花白 修改原因:修改稿不仅押住了尾韵,同时诗行的中间也押住了韵,一首诗格律化的过程中,若能够字数不增而诗意不减,无疑就是一次进步的修改。别林斯基曾说过:“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诗里的“绿”、 “ 红”、“ 白”,一生机盎然,一火辣热情,一纯洁无暇,色彩鲜明而富有象征意义,随着诗里的“春”、 “ 夏”、“ 冬”依次呈现,目的只在于让人忍不住去想:那果实累累的“秋”呢?这里故意不谈及“秋”,可以算得上是“不写之写” 有约(稿三) 茶几,春天的绿色站台 你正一瓣一瓣地玫瑰红 我正一瓣一瓣地雪花白 修改原因:野玫瑰多盛开于夏,雪花本多于冬,“玫瑰”“雪花”词语的出现,让冬、夏词语变得累赘而失去了存在意义,“你正一瓣一瓣地玫瑰红/我正一瓣一瓣地雪花白”这种动态描述,较之“你坐成夏天一朵玫瑰红/我坐成冬日一朵雪花白”这种静态描述要鲜活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