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学随笔:“重力”听课之后的新思路调整(一)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昨天和今天连续两次听了同事关于“重力”的课堂授课,其中第一课时是重力的四个知识点的学习: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方向和重心;第二课时是针对四个知识点的习题训练。对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其实是常规的教学思路,自己最初的授课思路也是这样设计的。

可是通过这两节课的跟踪听课,逐渐有了新的思路。关于听课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整个听课的过程,主要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比如说,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参入探究活动的真实性……等等。总之,对于一堂课的优劣评价,主要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剖析。

正是由于自己在整个听课的过程中,是以“学生”的身份来参与听课活动,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课堂,故而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就新的想法。对于“重力”的学习其实存在四个难点需要突破:1.重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将重力和万有引力进行辨析);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3.重力方向的应用(给学生展示应用实例:重垂线、水平仪);4.重心与稳度的关系(需要结合实例进行应用拓展)。

由于本节课的难点比较多,对于学生的理解要求较高,通过听课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难点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原因在于教学进度过快,没有充分理解并进行巩固,就进入了另一个难点的学习。由于学生最初的学习中就没有很好突破这些难点,即使设计通过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思路,的确会产生很多的学困生。鉴于此,将新旧思路进行如下调整:

原有思路:2课时(第1课时:学习4个知识点;第2课时:习题训练巩固4个知识点)

新的思路:2课时(第1课时:学习前2个知识点+习题训练;第2课时:学习后2个知识点+习题训练)

下面将调整以后的新思路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突破前两个难点——重力的产生和大小

(一)新课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牛顿与苹果树

2.播放运动员抛掷铅球的视频

(说明:通过两端视频的播放,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牛顿与苹果树”的动画,让学生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起到了很好的课堂导入效果。)

(二)难点突破1:重力的产生

1.引导学生列举重力存在的事例

2.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

(1)学生阅读课本P8第一自然段,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①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教师多媒体投影——地球引力的表现

(3)教师引导: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是我们为何不能说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

(4)学生阅读课本P8第二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万有引力?

(5)教师进行“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辨析

①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万有引力,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

②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了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

(说明:其实关于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辨析,在初中阶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学生对此很是感到疑惑,再次教师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适当延伸,不过要把握好力度,适可而止。)

3.拓展视野——播放三段视频

(1)万有引力与航天

(2)神十视频——聂海胜悬空打坐

(3)航天员的衣食住行

(说明:播放以上三段视频,主要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些航天知识以及有趣的太空失重现象。)

(二)难点突破2:重力的大小

1.教师引导学生定量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小实验:用手感觉质量大小不同的两个铁块,发现质量大的铁块对手的压力比较大,说明质量大的铁块重力大。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大小的关系。

(1)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2)处理数据——做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说明:对于数据的处理,在此结合了数学图像。学生通过描点法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图像,对于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也就很好理解了。)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①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关系

②你知道9.8N/kg的物理意义吗?——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小练习:

(说明:由于得出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所以在此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便于及时巩固这个计算公式。)

(4)阅读课本P9“相关链接”——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在地球的同一个地区,g是相同的

②在地球的不同地区,g是略有不同

(5)拓展延伸——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约为地球的1/6

①播放视频——阿波罗11号宇航员月球行走

②小练习:

题目: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约为地球的1/6,一个人在地球上能举起200kg的物体,那么到月球上他能举起物体的质量为(   )

A.200kg  B.1200kg  C.2000kg   D.无法计算

(说明:在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加深对于“g”的理解,地球和月球对于物体的吸引力不同,主要在于g是不同的。)

3.概念辨析——重力与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生:讨论并阅读《伴你学》P11“与你探讨”问题1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