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王维《桃源行》

 雷声 2021-04-16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濮存昕   雷声
作曲:顾冠仁

撰文/制作:雷声

一叶渔舟,顺流而下;两岸桃花,映红渡口。沿着碧绿的溪水,渔人泛舟去寻觅美妙的春色。    
青山绿水,落英缤纷,让渔人忘记了行程的远近。不知不觉间,小舟行至青溪尽头。忽然,隐隐约约之中,渔人好像看到了人间烟火。
走进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行,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映入眼帘。远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走进村去,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代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民惊讶地看到外来客,争相迎接,争相邀请,争相向外来客询问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夫樵夫乘船回村。   
村民告诉渔人,当初,他们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找到这桃源仙境后就不想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
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但渔人觉得这里是难得的人间仙境,可他凡心未尽,还挂牵着家园。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决定辞家来此仙源。渔人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谁知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曾记得,来时山径幽深,沿青溪转几个弯儿便到桃林。今天依然是春天,依然是遍地桃花水,可是仙源已杳杳难寻,不知在何处,也分不清这里的道路!

1300年前,一个19岁的年轻人在苦苦寻觅这世外桃源。他与常人所不同的是,他用手中的神来之笔,把东晋陶渊明创作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进行艺术再创作,改写成一首七言乐府诗,因其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而得以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这个年轻人就是王维,那首七言乐府诗就是王维的《桃源行》。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绰号——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被称为“诗仙”;
“少陵只为苍生苦,赢得乾坤不尽愁”,杜甫被誉为“诗圣”,;
“凌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被美为“诗豪”;
“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李贺被挽为“诗鬼”;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被号为“诗佛”。
“诗仙”使人爱,“诗圣”使人敬,“诗豪”使人喜,“诗鬼”使人悲。“诗佛”呢?那就令人既羡且慕了。
“诗佛”王维(公元701年-761年,一说公元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他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与孟浩然一起并称“王孟”。除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等其他名篇,他还有大量的讴歌山水田园的秀句华章。它们是忙碌浮躁的现代人灵魂的避难所,读来不仅可口颊生香,而且能心肺如洗。作为此类作品的先声,就是他十九岁时所作的七言乐府诗《桃源行》。

      《桃源行》虽然以桃源为“仙境”,和陶渊明原来的意旨却略有不同,表现了王维以庄园别业取代原始乡村的士大夫趣味,但全诗大体上还是演绎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所描绘的乌托邦。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桃源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是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的。

你看,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而行。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散文中所必须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等等,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牵引连结,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这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随着诗人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便呈现在人们面前: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作为全诗的主要部分,中间的十二句诗用画笔描绘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夜景全是静物: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晨景全取动态: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动静相宜,各具情趣,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
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这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这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的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这两句是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诗人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这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在结构上,《桃源行》是七言古诗,冠以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所常用的名称“行”,分为五段,有起调,有转节,有收结,首呼尾应而天球不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苏轼曾称道王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也是这样,读者细加体味,可见王维这位南宗山水画的开创者,将构图、线条、色彩、明暗,这些绘画要素融入诗中,使诗情与画意交融无间。不独此也,中国诗歌与音乐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跳的是手牵手的双人舞,而王维又是高明的音乐家,他的作品自然富于音乐的听觉美感。例如全诗两句或三句一韵,随情转韵,总共七韵,如同花开花落,有似珠走泉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具有音乐美。在语言的安排驱遣方面,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对偶句,其《老将行》如此,《桃源行》也如此。“坐看红树不知远”与“行尽青溪不见人”、“峡里谁知有人事”与“世中遥望空云山”、“自谓经过归不迷”与“安知峰壑今来变”等等,首尾贯串,于散行的回风舞雪之中,平添一番典雅凝重之美。

夹岸桃花灿烂,落英缤纷,清澈神秘的桃花溪纷花拂柳,从远方,从幸福安宁自由的乐土上流过。没有饥寒,没有压迫,每个人怡然自得,大家安居乐业。桃花源,中国文人的梦,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心灵的乌托邦。多少年来,诗人们苦苦求索,梦想有一天溯流而上,能够找到这片溪水环绕、桃花灿烂的梦中家园。
东晋时期,陶渊明作的一篇《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远离世俗、犹入梦中的隐逸世界的美好图画,刮起了桃源诗创作的热潮。以一篇流传四海的奇文作为原点,以其所代表的世外桃源的理想、归隐田园的情结为支撑,桃花源已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气场。千百年来,带着笔墨的清香,辐射侵染着无数人的心灵。据悉,自东晋以来,历代关于桃源的诗文多达二三十万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朝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刘禹锡的《桃源行》,以及宋代王安石的《桃源行》、苏轼的《和桃源诗》。
陶渊明是被后人公认的六朝诗人之最,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不为世人所重视的乡土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并诗》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陶渊明影响同时代诗人的痕迹,也只留下鲍照、江淹的各一篇拟作,里面提到了陶渊明的诗。
继承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的使命,历史地落到初唐诗人王维身上。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十九岁的王维创作了一首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因为王维的这首诗当时比较流行,陶渊明的桃源故事才开始出名并流传于世。陶渊明被高度评价,其诗备受欢迎,是盛唐以后的事。可以说,王维是第一个彰显陶渊明的盛唐诗人。
王维的《桃源行》是最早的一首桃源题材的诗。后来,才有了韩愈的《桃源图》,刘禹锡的《桃源行》,以及宋朝以后以桃源题材作为题画诗盛行起来。关于这些桃源诗,历史上曾有名家点评过。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禛在《石洲诗话》中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对王维的极高评价。清代学者翁方纲对王维的《桃源行》做了结论性评价:“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王维的《桃源行》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再创作版。相比之下,它比《桃花源记》更具有韵律美,画面美,用丰富的意象和色调,歌咏了渔夫的浪漫之旅和见闻。全诗通过形象的画面创造诗的意境,开拓诗境,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的《桃源行》也表现出王维和陶渊明两大诗人的差异。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二编》中说,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之间,常常用自己的理想来构筑现实世界,他不认为当时的统治至可以持久的、为人称道的统治,因此在散文中总是以寓言来寄托自己的梦想。的确如此,生当乱世的陶渊明,创造了一个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从权力压榨下解放出来的乌托邦世界。
相比较于陶渊明笔下烟火气息较重的桃花源,虽然王维在意象与诗文大意上都承袭了陶渊明,但王维并没有满足于对陶文的综合与模仿,而是进行了二度创作。
在二度创作中,王维只有19岁,他有着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他把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改造成为一个“灵境”,一个比眼前的盛世更加美好,没有纷争,没有冲突,自由和谐纯净的尘外世界。同时,《桃花源记》中有关于人经历的叙述式语言,也为王维那种意在表现主观感受的浓烈抒情语言所代替。经过这番“改造”的桃源,充分反映着王维及其同类知识分子,对精神生活乐园抑制不住的向往。   

王维的这种向往,不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不是由于政治上的挫折或其他生活打击,刚刚处在人生开始阶段的王维,即悠然神往一个任何清平盛世都无法比拟的和谐、自由、纯净的世界,这显然是一种企图突破现状,向时代,向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表现。

王维的这种向往,不是基于兵灾战乱的刺激,不是由于面对衰落凋敝的社会而产生的绝望心态,刚刚动笔设计自己人生蓝图的王维,即对如此世界做如此热情地讴歌,这显然表明,建功封侯、名垂青史、飞黄腾达、列鼎而食等一切世俗享受,都很难引起这位年轻诗人的强烈兴趣。他渴望的是另一种更高境界的生活——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都消融于完美、和谐之中的生活,一切压抑、束缚和对他人意志的屈服,都被无拘无束的自由和永恒的心灵平静所代替的生活。
在二度创作中,王维还将桃源意象仙化了。从《桃源行》中“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不疑灵境难闻见”、“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等诸多诗句中,可以见其作已有将桃源仙化的倾向。这一意象的变迁说明,陶渊明的桃花源只是一个逃避乱世、没有兵灾人祸的空想乐园,一个政治乌托邦;而王维的桃源行是一个神仙境界,他避开写实的细节,通过静谧、虚幻、奇妙的境界,表现一个属于宗教的、哲学的乌托邦,一个仙人乐土。

无论是七十而从心所欲的陶渊明,抑或将及弱冠的王维,一个是新引与创造,一个是传承与发展,他们都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因怀着美好理想而存在的净美的世外之景。两位文人结合自己独特的思想与高超的文笔,创作出桃源诗文,具体描绘了桃源美景,既含具文化的、历史的寓意,也呈现了社会的、心灵的真实,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一片圣土。

(2020年9月12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桃 源 行

   王维(唐)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作曲家简介:

顾冠仁,1942年生于江苏海门,1965年肄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历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现为上海市广播影视艺术创作中心签约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
顾冠仁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主要作品有: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王昭君》、合奏《东海渔歌》(与马圣龙合作)、《春天》组曲、《星岛掠影》、《将军令》、《大地回春》、《梅花引》、《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题组曲》、《可爱的玫瑰花--西部民歌主题组曲II》。

顾冠仁还活跃在民族乐队的指挥舞台上,先后指挥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成功地各种类型的专场音乐会,还指挥上海民族乐团完成了各种重要演出任务。

濮存昕简介:

1953年7月31日出生在北京市东城区,汉族,祖籍南京市溧水区。 
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赴黑龙江参加。1977年,“文革” 结束回到北京,考入空政话剧团。1987年,正式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至今。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表演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会长,重庆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临汾红丝带学校名誉校长。濮存昕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数十部优秀的话剧、电影、电视剧作品。并于2002年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副主席。2017年3月1日,濮存昕不再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