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理​质量|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的构建

 紫燕玥玥 2021-04-19

图片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质量改进应基于对数据的准确测量和评估,质量控制指标是一种可测量的绩效元素。为完善我国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制度,促进护理质量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同质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委托国家护理专业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制定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图片

图片
指标构建
构建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循证、可比性、国际比较性、整体适用性、重点管理。

筛选标准

(1)指标的重要性。从临床意义、政策重要性、敏感性3方面筛选。

(2)指标的科学性。构建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内容是否经过充分论证和临床实践验证,采集和计算过程的各环节是否科学严谨。

(3)指标的可行性。从数据获取和成本两方面筛选。 

(4)指标的可操作性。指标是否便于临床护理人员操作。

构建过程

(1)现状调查。2013年,国家护理专业质控中心开展了全国护理质量管理现状调研,调查了全国31省(市、区)实际应用的护理质量指标及其相关内容,共收集到1 622个指标。

(2)文献回顾。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共获取有参考价值的文献304篇。

(3)指标初步拟定。首先,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包含护理、公共卫生、统计等),在全国现状调查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依据指标构建与筛选原则初步梳理出13项指标,并起草指标定义、计算公式、变量纳入排除标准和采集方法。其次,团队展开多轮讨论,不断修订与完善指标。最后,邀请我国31个省(市、区)、台湾和香港地区及新加坡等国内外临床护理专家(包含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多轮函询,修订与完善指标相关内容,直至达成共识。

(4)临床试点测试。将修订后的指标在6家试点医院进行临床测试,根据发现的问题与反馈的建议,再次修订与完善指标,形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

(5)全国范围应用。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为基础,建立“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各级医疗机构相关数据。团队汇总数据,分析整理应用过程中各类问题,对数据采集涉及的关键变量进行全面、明确、详尽地解析,完善相关标准,形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基本数据集实施指南(2018版)》。

(6)国家发布。根据国家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需求,结合“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获取数据,2019年对部分指标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版《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

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1)床护比。医疗机构床护比、病区床护比、重症医学科床护比、儿科病区床护比。

(2)护患比。白班平均护患比、夜班平均护患比。

(3)每住院患者24 h平均护理时数。每住院患者24 h平均护理时数。

(4)不同级别护士配置。病区5年以下护士占比、病区20年及以上护士占比。

(5)护士离职率。护士离职率。

(6)护理级别占比。特级护理占比、一级护理占比、二级护理占比、三级护理占比。

(7)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

(8)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住院患者跌倒伤害占比。

(9)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住院患者2期及以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10)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气管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非计划拔管率、经口、经鼻胃肠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导尿管非计划拔管率、中心静脉导管(CVC)非计划拔管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拔管率。

(11)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12)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

指标体系意义

第一,从国家层面将护理质量指标纳入到医疗质控监测指标中,为全国护理质量的评估、评价与改进奠定了基础;第二,该指标体系体现了护理工作价值,强化了护理管理者立足患者健康结局与安全基础利用证据指导改善护理质量的理念;第三,该指标体系推动护理质量评价由现场检查、主观定性、集中检查向日常监测、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引导护理管理向科学化和精细化发展;第四,通过纵向院内与横向院间指标数据变化比较,识别护理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持续改善,动态监测与评价效果,形成“评价-改善-再评价”的护理质量闭环管理模式。

指标体系主要特点

(1)关注患者结局。在结构指标中,护患比、每住院患者24 h平均护理时数、不同级别护士配置等与患者结局高度相关;在结果指标中,跌倒、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拔管等能够直接反映患者结局和安全。通过指标数据监测可以帮助护理管理者及时发现导致患者不良结局的问题及原因,为护理质量改善提供直接信息。

(2)关注患者体验。过程指标“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是患者体验的体现,通过监测该指标,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寻找有效的替代措施,降低身体约束使用率,进而减少身体约束造成的负性问题,提高护理人文关怀质量。

(3)注重护理工作价值。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与护理工作直接相关的指标,而且包括由护士主导能够改善患者结局的指标。例如,医院感染发生涉及多个环节,而护士是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无菌操作的执行者,在防范医院感染发生中承担着主导角色,体现了护理工作价值。

(4)标准界定明确,可操作性强。该指标体系详细阐述了各指标定义、意义、计算公式和变量纳入排除标准,界线明确,便于操作,结果量化可比。“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2020年数据显示,27项具体指标涉及的相关变量数据均可获得,除“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上报率为97.58%外,其余指标上报率均为100%

图片

指标体系局限性

(1)过程指标较少。大多数医疗机构护理过程的关键信息难以直接获取,过程指标数据的采集难度较大,对信息化依赖程度较高,用于采集、统计和报告该类指标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因此,该指标体系中纳入的过程指标较少。

(2)缺少专科护理质控指标。专科护理质控指标将质控标准与专科护理特色相结合,具有专科特异性,其对于深化护理专业内涵的作用优于通用护理质控指标。但是,我国护理质量指标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国内已有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的相关研究报道,但针对同一个专科,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差别较大,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专科护理质控指标 。

(3)与临床护理质控的个性化需求尚存在差距。国家层面发布的指标应具有普适性,以点带面改善护理质量。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为通用指标,虽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际进行了结合,但仍不能满足各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下一步研究与建议

指标研发 

(1)研发专科护理质量质控指标。目前,各专科护理质控指标体系研究较多但尚未达成统一,而医疗机构往往以科室为单位进行护理质量改善。因此,开发全国统一规范的专科护理质控指标是下一步研究重点。(2)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充过程指标。近年来,护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过程指标数据采集、监测与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下一步将研发护理信息系统以扩充关键过程指标。


指标应用    

(1)加强人员培训。一方面,医疗机构设置专人收集数据,明确其工作职责,建立标准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数据采集人员应经过系统培训与考核,使其正确理解指标及变量内涵,熟练掌握指标采集方法和标准。(2)加强指标数据校验与核对。第一,在指标数据应用中不断总结指标变量间的关联与规律,形成逻辑校验标准(如全院执业护士人数>病区执业护士人数,病区护士实际上班小时数>(白班责任护士数+夜班责任护士数)×8,跌倒发生例次数≥跌倒伤害例次数等),对错误数据进行拦截。第二,依据行业水平(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或自身历史数据设定指标阈值,对异常值、极端值、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数据,反馈临床进行核对。(3)不断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最大化实现指标数据自动获取,减少手工记录或转录造成的错误。(4)明确应用目的。指标应用不应过分关注数据大小,也不可单纯运用指标数值大小评价护理质量水平,而应通过分析指标数据变化,发现质量管理存在问题或薄弱点,驱动质量改善。

作者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  护理管理与康复研究部 尚文涵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