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胸痹(冠心病)病症精选的药方

 学中医书馆 2021-04-19

治胸痹(冠心病)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胸痹(冠心病)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31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胸痹急症的应急措施;

1.胸闷气促,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者,可急选下列药物以止痛

  (1)心脉瘀阻者,可选用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

  (2)寒痰凝络者,可选冠心苏合丸,1丸含化,或嚼碎后咽服。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宜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并以参附龙牡汤频频灌服。经治病情仍无好转者,宜积极中西医结合抢救,不得延误。

其它治法

  1.冠心苏合丸,每服一粒,心痛发作时服。或每日二至三次,可常服。

  2.复方丹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毫升。每日l~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4,'-,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内静脉滴注。

  3.苏冰滴丸每服2--3丸,每日2次。

  4.麝香保心丸每服l~2丸,痛时服用。

  5.针灸:心痛发作时,取内关、间使,神门,心俞、阴郄,重灸关元、百会、足三里。

  耳针可取心、交感、皮质下,留针。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证,临床上可分为上述九型。如细分之,还有其它一些证型,需要结合临床实际辨证。本虚标实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在临床最为常见。胸痹心痛的发生,总由心血瘀阻所致,不管哪种证型,均伴有不同程度血瘀证,故活血化瘀药在本病运用机会最多。标实证中,三者可以互兼,如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瘀阻等。正虚各型除可兼见血瘀外,还可兼见痰浊或阴寒、水饮等,故临床应灵活掌握。  

  此外,正虚阳脱,证最危重,不仅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有时甚至猝死。故必须高度重视,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抢救措施,取长补短。

胸痹对症用药

一.血瘀气滞证:

胸痛如刺,或绞痛阵作,痛有定处,甚则胸痛彻心,或痛引肩背。胸闷如窒。手足青至节,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苔薄白,脉弦或有歇止。血府逐瘀汤。

1.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加减:

1. 胸痛甚者,可去生地、牛膝,酌加降香、郁金、延胡,丹参以活血理气止痛。

2. 血瘀气滞并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拨等辛香理气止痛,并吞服三七粉。

3. 若痛剧,伴恶寒肢冷等证,加细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温通散寒之品。

变证 

1.若见汗出肢冷,面色苍自,脉细弱等阳气欲脱者,急用四逆汤,加人参、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或急服人参粉、独参汤、静脉点滴生脉散注射液。

2.胸闷胸痛,血瘀气滞夹痰湿者,可考虑用旋复花汤加郁金、归尾、桃仁、红花、桂枝、瓜蒌、薤白。 

加减:

1. 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2. 若夹痰浊者,加薤白、石菖蒲。

临证参考若痛势剧烈,唇紫脉涩,可用通经逐瘀汤。若久病入络,一般活血化瘀治疗不效者,可加入全蝎、地龙、蜈蚣、水蛭、虻虫等虫类药,以搜剔经络瘀阻。本证可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每日1次。

 1.若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脉细弱等阳气欲脱者,急用四逆汤,加人参、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或急服人参粉、独参汤、静脉 点滴生脉散注射液。

2.四逆汤;

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 炙甘草6克 附子5克 人参、龙骨、牡蛎  

加减;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2.胸闷胸痛血瘀气滞夹痰湿者,可考虑用旋复花汤加郁金、归尾、桃仁、红花、桂枝、瓜蒌、薤白。

3.旋复花汤;

旋复花9克  葱14茎  茜草5克 郁金5克 归尾5克 桃仁5克 红花5克 桂枝5克 瓜蒌9克 薤白9克

二.气虚血瘀证:心痛、心悸、胸闷。自汗、疲乏、气短。脉细缓或结代。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4.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3克 熟地2.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陈皮3克 桂心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酒当归9克 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桃仁9克 红花6克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加减:

1. 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粉冲服,重用黄芪。

2. 胸痛甚者加肉桂、丹参、三七粉、延胡。

3. 兼有阴虚的,加玉竹、麦冬。

4. 挟痰浊的,加栝萎、薤自、半夏、蓄蒲。

三.阴寒内结证:胸闷气短,心悸,或胸痛彻背,受寒更甚形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5.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仁15克  薤白24克  白酒1斤    

胸痹证:

1.阴寒甚者,加附子、蜀椒以温阳祛寒。

2.痛剧者,加细辛。 

变证

1.痛剧无休止,见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重证,重用乌头赤石脂丸,以温通之。

2.疼痛时缓时急,时觉胸中痞闷,并兼见其它湿象者,属阳虚寒湿留着,宜薏苡附子散以温化寒湿。

1.痛剧无休止,见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 ,胸痹重证,重用乌头赤石脂丸,以温通之。

6.乌头赤石脂丸;

炮乌头1.6克  蜀椒6克  附子3克  干姜6克  赤石脂6克  

可合枳实薤白桂枝加减效力更强。

2.疼痛时缓时急,时觉胸中痞闷,并兼见其它湿象者,属阳虚寒湿着,宜薏苡附子散以温化寒湿。

7.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45克  炮附子50克  

 阴寒凝结证候 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得暖痛减,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常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乌头赤石脂丸加减。

8.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乌头赤石脂丸加减;

枳实6克 厚朴6克 薤白12克 桂枝1.5克 栝蒌仁8克  炮乌头1.6克 蜀椒6克 附子3克 干姜6克 赤石脂6克  

1.若寒邪较重者,可酌加干姜、桂枝、附子等以通阳散寒;

2.若兼血瘀者,可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以活血祛瘀。

加减2:

1.兼见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嗽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

2.若兼见唇甲青紫,脉小涩者,加川芎、姜黄活血通脉;

3.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阴寒极盛之胸痹重证,宜苏合香丸以开胸止痛,或合用冠心苏合丸治疗。

9.冠心苏合丸;

组成与用法 苏合香50克 冰片105克 制乳香105克 檀香 210克 青木香210克 

上药除苏合香外,研为细末,另用蜂蜜熬炼,待微温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混匀,制成1000丸。每服1丸,日服1—3次,或于临睡前 或发作时含服或嚼碎后咽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芳香开窍,理气止痛。主治真心痛,胸痹,心胸 

闷痛,短气欲绝,气滞痰浊,脘腹疼痛,舌质暗紫,苔腻等。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风心办膜病引起的心绞痛,银屑病.胃痛,胃扭转,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临证参考据现代药理分析,赤石脂含有丰富的镁离子,能启动钠一钾泵,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中医认为它能补心血,养心气,可酌情辨证加入,以提高疗效。

 .痰浊闭阻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粘腻色白。舌苔浊腻,脉濡缓。栝蒌薤白半夏汤。

10.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仁15克  薤白9克  半夏12克  白酒1.4斤 

加减:

1. 痰浊较甚,胸闷脘胀,加菖蒲化浊开窍,枳实、厚朴宽胸降气,

2` 咳嗽痰多,加杏仁、陈皮、茯苓,

3` 舌苔黄腻,痰黄,脉滑数,乃痰浊化热之象,去桂枝、薤白,加竹茹、胆星、黄芩、黄连、天竺黄,以清化痰热,

4` 胸闷气塞较甚,兼有气郁者,可加桔梗、苏梗、香附、绿萼梅等。

变证

1.痰浊痹阻胸阳,气逆不下,治宜枳实薤白桂枝汤以通阳散结,化痰下气。

11.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4克  厚朴12克  薤白24克  桂枝3克  栝蒌仁15克

2.胸中气塞短气而无上述重症,则属痰湿轻症。气短为主者,宜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宣肺化痰。以气塞为主者,宜橘枳生姜汤,以行气化痰。

12.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9克  杏仁8.5克  甘草3克

13.橘枳生姜汤;

橘皮48克  枳实9克  生姜24克

1.痰浊痹阻胸阳,气逆不下,治宜枳实薤白桂枝汤以通阳散结,化痰下气。

14.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4克  厚朴12克  薤白24克  桂枝3克  栝蒌仁15克

2.胸中气塞短气而无上述重症,则属痰湿轻症。气短为主者,宜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宣肺化痰为主者,宜橘枳生姜汤,以行气化痰。

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9克  杏仁8.5克  甘草3克

橘枳生姜汤;

橘皮48克  枳实9克  生姜24克

.痰热壅塞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口苦,痰多而粘,形体偏胖,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黄连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15.黄连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黄连5克 半夏9克 橘红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菖蒲3克 郁金6克 竹茹9克 枳实9克 生姜6克 红枣1枚 栝蒌仁15克  薤白9克  半夏12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2 3 4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加减:

1. 热盛大便秘结者,则重用全瓜蒌,可加生大黄;

2. 痰盛苔厚腻者,可去黄连,加薏苡仁、白蔻仁;

3. 若热不显而痰浊壅塞者,可用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临证参考:

   痰瘀同源,故临床常痰浊瘀血并见,且久蕴化热而成痰热瘀阻之证。治疗时需有所兼顾,若痰热夹瘀则清热化痰同时宜加 入桃仁、琥珀、失笑散等活血散瘀通络之品。

1.若热不显而痰浊壅塞者,可用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16.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仁15克 薤白9克 半夏12克 白酒1.4斤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痰瘀交阻证:胸闷如堵,心胸隐痛,甚或绞痛阵作。苔白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濡滑或弦滑。栝蒌薤白半夏汤、桃仁四物汤加减。

17.栝蒌薤白半夏汤、桃仁四物汤加减;

酒当归9克 生地9克 赤芍6克 川芎6克 桃仁6克 红花6克 栝蒌仁15克  薤白9克  半夏12克  白酒1.4斤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6.方中诸药剂原为等,《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熟地为当归的二倍”,以乃《谦斋医学讲稿》中所云“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等经验,可资运用本方之参考。

加减;

1. 痰瘀内郁化热,症见烦躁,口干或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连、陈胆星、竹茹等。胸闷窒塞较甚;可加用成方冠心苏合丸。

变证

痰瘀互结,寒凝气滞,胸阳不振者,可选用变通血府逐瘀汤。

18.变通血府逐瘀汤;

归尾 川芎 桂心 栝蒌 薤白 桔梗 红花 桃仁 牛膝 柴胡

1.痰瘀互结,寒凝气滞,胸阳不振者,可选用变通血府逐瘀汤。

四.心肾阴虚证:头晕、耳鸣、口干、烦热、心悸不宁。腰痠。心痛或胸闷。舌红或紫暗或有紫斑,脉细弦。左归饮加减

19.左归饮加减;

熟地9-30克 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  

加减:

1. 心痛、胸闷,加当归、丹参养血活血,

2. 以心肾虚为主要表现,症见心悸、气短、心烦、不寐、脉细数等。可加玉竹、黄精,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龙骨、牡蛎等。

变证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见头晕痛、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脉弦,可取羚角钩藤汤,并可根据情况选加天麻、稀莶草、臭梧桐是心非,夏枯草、石决明、牡蛎等药。

1.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脉弦,可取羚角钩藤汤,并可根据情况选加天麻、稀莶草、臭梧桐、丹皮、夏枯草、石决明、牡蛎等。

20.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4.5克(锉成粉,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昏乏力,失眠,面色少华。胸闷或心痛阵作。舌偏红,或有齿痕,或有紫斑,脉细或结代。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

21.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

生晒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麦冬9克 五味子6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胸痹证加减:

1. 阴虚较著者,可加玉竹、生熟地、首乌。

2. 气虚较著,见自汗、纳果、便溏、神倦者,去麦冬、当归、加白术、淮山药。

3. 心痛舌暗者,可加丹参、赤芍、郁金、红花、三七粉。

变证

若脉结代者,改用炙甘草汤.

22.炙甘草汤;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黄48克 人参6克 桂枝9克 阿胶6克(包) 麦门冬12克 麻仁12克 红枣30枚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1.若脉代结者,改用炙甘草汤。

心气不足证:胸痛隐隐,时作时止,动则气促,自汗心悸,面色苍白,声息低微,舌边有齿痕,苔薄,脉濡弱或结代。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

23.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

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五味子6克 人参6克(焗服) 炙甘草3克 黄芪9克 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加减:

1.兼见血瘀者,加失笑散;

24.加失笑散;

五灵脂6克 蒲黄6克  

1.胃脘胀痛,痛有定处,舌黯,脉弦,是气滞血瘀证,宜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止痛;

2.若痛有定处而畏寒喜热,属寒凝血瘀者,可加炮姜、小茴香以温经散寒。

3.妇女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经血挟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为冲任气血瘀滞,可酌加益母草、红花、桃仁、香附、玄胡等以活血行气。

4.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淋漓不畅,可与生化汤合用,熔行血止血于一炉。

5.月经不调属血滞而兼血虚者,宜与四物汤同用,以加强养血调经之功。

2.若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养血益气,滋阴复脉。

加减:

1. 兼见血瘀者,加失笑散;

2. 若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养血益气,滋阴复脉。

临证参考若药后痛势未见轻瘥,可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实验证明,生脉注射液有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减少心肌耗氧量。黄芪尚能使冠状动脉和肾动脉扩张。

五.心肾阳虚证:胸痹心痛日久,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红,苔光或有剥裂,脉细数或结代。加减复脉汤。

25.加减复脉汤;

炙甘草18克、生地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火麻仁9克、人参6克、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 

加减:

1.若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炒酸枣仁;

2.血枯肠燥者,加当归、何首乌;

3.若入夜痛甚,剌痛,痛外不移者,加赤芍、丹皮等凉血活血而不伤阴之品。

临证参考据报道,复脉汤有减低心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和调节心脏传导的作用,胸痹心痛而合并心律失常者,用之尤为合拍。

心阳欲脱证:四肢厥冷,出冷汗。心悸气喘加重,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面色唇甲青紫。脉沉微欲绝。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合方。

26.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合方;

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 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 五味子6克 

加减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胸痹加减:

1. 病情急者,可用红参粉调服,或独参汤灌服或鼻饲。

2. 心悸、怔忡明显的,可加龙骨、牡蛎。可配合生脉散注射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肌注或静滴。

变证

如病情严重,喘不得卧,汗出肢冷,面青唇紫,重用人参、附子、并加服黑锡丹。

 1.如病情严重,喘不得卧,汗出肢冷,面青唇紫,上方重用人参、附子、并加服黑锡丹。

27.黑锡丹 ;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称《局方)黑锡丹. 

组成与用法 黑锡(即铅)60克 硫黄60克 沉香30克 木香 

30克 茴香30克 阳起石30克 葫芦巴30克 破故纸30克 肉 

豆蔻30克 ji[楝子30克 附子00’克 肉桂15克 

上药共研细末,酒糊为丸。成人海服5克、小儿2~3克,日服2 

次,盐开水送服。急救每服可用至9克。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肾散寒,降逆定喘。主治元阳不足,肾不纳 

气,胸中痰壅,上气喘逆,奔豚,气上冲胸,寒疝腹痛,肠鸣滑泄,以及男 

子阳痿精冷,女子虚寒带下等病症。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哮喘,肺气肿等病症

阳气虚弱证:心悸、怔忡、气短或气促,阳虚气弱,心失温煦,不能自主,胸闷或心痛时作,阳虚心血不畅,心脉拘急,腰痠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淡白,阳气亏虚,不能四布,气血不畅,肾府失于温养。舌青紫或紫暗,或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阳虚血络不畅之象。参附汤合桂枝去芍药汤。

28.参附汤合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人参6克 附子10克 

胸痹加减:

1. 肾阳虚较著,并见夜尿多,遗精等症,可加强温肾之药,如锁阳、鹿角片、巴戟天等。

2. 若心阳虚较著,并见脉结代或迟缓者,重用人参、炙甘草、细辛。

变证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饮邪泛溢,水气凌心,喘、悸、肿并见,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29.真武汤;

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5克 汉防已6克 猪苓6克 车前子6克 

1.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饮邪泛溢,水气凌心,喘、悸、肿并见,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已、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心肾阳微  证候 胸闷气短,甚则心痛彻背,心悸自汗,形寒肢厥,面色苍白,腰酸乏力,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轻者用冯氏全真一气汤加减。重者有陶氏回阳救急汤。

30.冯氏全真一气汤加减;

炮附子5克、人参5克(焗服)、麦冬5克、五味子3克、熟地6克、当归5克、牛膝5克 

加减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胸痹加减:

1.舌苔浊腻者,加薤白、石菖蒲;

2. 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

临证参考临床若见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人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不得延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得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宜用真武汤加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

31.陶氏回阳救急汤;

炮附子1.5克 肉桂1.5克人参1.5克白术3克茯苓3克 半夏2.1克 陈皮2.1克 甘草0.9克 北五味子9粒 麝香0.9克(包)

胸痹加减:

1.舌苔浊腻者,加薤白、石菖蒲;

2. 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

临证参考临床若见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人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不得延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得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宜用真武汤加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