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烦不能久,善于授权的管理手段

 全优绩效 2021-04-20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总是把诸葛亮视为好领导的典型,把他的“锦囊妙计”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把他的“事必躬亲”视为“勤政”。
诸葛亮是个好领导,好丞相,这是没错的,诸葛亮的妙计也是层出不穷,这也是不错的,问题是,“事必躬亲”到底对不对,好不好?
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很会使用事必躬知、不必躬亲的管理手段。他借用众人的脑力,大胆放权,使下属产生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自己腾出精力和时间来筹划大政方针。
其实曾国藩本来是文人,并不懂行军打仗之道,他直接指挥过几次战役,靖港之役、湖口之战、祁门之战,每次都是大败而归,差点命丧人手。曾国藩明白了自己不是领军打仗的人,“用将则胜,自将则败”,于是他就大胆放权,只致力于运用调度将领,而把具体的军务一概推给手下将领去做,让他们放手全权处理军中事务,绝不插手具体的作战指挥和部署。
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做法,发现了事必躬亲的害处之后,就立即改正,大胆放权,借用下属的心力,从而保证事业的成功。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放权用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下属的潜力,让下属放开手脚做事,从而取得事业上的胜利。
由于曾国藩的放权,他的下属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曾国藩的幕僚中走出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朝中重臣、封疆大吏;走出了沈葆桢、丁汝昌等地方干才;走出了中国第一批外交官薛福成、郭焘嵩、黎庶昌;走出了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人员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宾。有着这些足智多谋的人替他运筹帷幄,曾国藩能不“料事如神”、“用兵如神”吗?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统治者“日理万机”,要把所有的事都照顾过来、都办好,那也是不可能的。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令后人扼腕叹息。更何况统治者并不都是全才,真正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人又能有几个呢?即使是懂得军事的统治者,由于不是亲临现场,无法感知具体情况,也就谈不上随机应变了。仅仅靠坐在千里之外纸上谈兵肯定是要误事的,更何况在过去通信和交通都极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事都要请旨,那等旨意到达的时候连战场都清扫完了。所以充分地授权给将领,他们才能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如果曾国藩自己不懂打仗,却又打肿脸充胖子,那只能落下个常败将军的名声了。
领导者的权力分配是领导者的一种重要的超脱艺术。一个领导者如果长期陷身于日常琐事,势必疏于领导职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东而西乱,顾西而东扰,事倍功半。有些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每件事情都想亲力亲为,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自己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自己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而下属也会因为没有机会发挥才能,慢慢变得不会思考和消极怠惰。
所以,领导者必须要善于授权、要择人授权。只有通过对琐事的超脱,才能做到对本职工作游刃有余,取得较好的领导效果。
曾国藩说:“做大事以多寻替手为第一要义。”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管理者要做的是选择适当的人,大胆放权,充分放权,把自己从日理万机中解放出来,让下属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由自己越俎代庖。作为管理者,在公司中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得管,什么都要干的管理者是什么都干不好的。所以,当管理者发现自己忙不过来时,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干了应该由下属去干的事情,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合理向下放权的问题。就如俗话所说:“杀鸡不用宰牛刀,掏耳朵用不着大马勺!”要记住,管理者是统帅,不是武将!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者要委人以事,就要有放手让权的气魄。
领导者切记:领导者拥有令下属仰羡的权力,这只是领导者的一个方面,同时,领导者身上还承担着比一般员工更重的责任。所以,领导者一定要用好权力这柄双刃剑,不要伤人也不要自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