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01章)

 桑葚三味 2021-04-21
第201章 暗流汹涌

既然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且武惠妃也力挺杨玉环,李隆基便成全了李瑁,决定于735年12月为李瑁和杨玉环举行盛大的婚礼。商议婚礼地点时,李隆基和武惠妃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大明宫麟德殿。

十年前,太子李瑛在麟德殿迎娶河东薛氏为妃。十年后,寿王李瑁将在这里迎娶蜀中杨氏为妃。李隆基如此安排,就是想给武惠妃吃一颗定心丸,让她明白,李瑁迟早会当上太子!

说起这麟德殿,颇有一番渊源。麟德殿建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东临太液池,西近西宫墙,坐落在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台上,共用了192根柱子,是皇上宴饮群臣、观看杂技舞乐、外事召见的重要地点。

关于麟德殿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天,唐高宗在太液池边散步时,碰巧发现了一处印迹,仔细一看,似乎是麒麟的指印。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瑞兆,并且属瑞兆四瑞中的大瑞,异常重要。为举行庆瑞大典,唐高宗干脆就在指印处修建了一座能容纳千人的宴会殿堂,赐名为麟德殿,并将麟德殿建成的这一年的年号龙朔改成了麟德。

皇上要在麟德殿为寿王举行婚礼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朝堂上下。如果说之前让寿王留守长安赈灾放粮、拜为开府仪同三司等事,还有些暗示的味道,那么,此次让寿王享受和太子一样的婚礼规制,显然已是明示了。满朝文武大臣,任谁都看得出来,寿王这是将要取太子而代之了!

这日退朝后,张九龄找裴耀卿商议此事,忧心忡忡道:“寿王大婚,本是好事,但这大婚的地点却不合祖制。焕之,你看如何是好?”

“张大人,你忧心的也正是我忧心的,但你刚拒绝了武惠妃的厚礼,如若再向皇上劝谏此事,恐怕不仅不会被皇上采纳,反而会得罪了皇上也未可知。”裴耀卿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

“焕之,《论语》有云'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有云'虽千万人吾往矣’,古人尚能如此,咱们反而不能了么?我直言相劝,若皇上不予采纳,我问心无愧;我若明哲保身,袖手旁观,则是我的过失,我于心何安?况且我已是一介老朽,大半截身子已经入了土,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孔子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张大人,你若决定劝谏,裴某自然和大人共进退,请大人放心。”裴耀卿比张九龄年轻八岁,虽同为宰相,却处处敬重张九龄,从未和张九龄有过分歧。

“焕之,谢谢你。和大唐的千秋万代相比,咱们个人的得失际遇,又算的了什么?咱们为人臣子者,俯仰天地间,总要问心无愧才好。”

次日早朝时,果然不出裴耀卿所料,当张九龄提出寿王大婚地点不妥时,李隆基脸上顿时一僵,好半晌后,才牵了牵嘴角,不以为然道:“哦?有何不妥?张卿不妨说来听听。”

李隆基脸上的愠色,仿佛一片乌云,黑沉沉地压在朝堂之上,满朝文武大臣敛声屏气,连大气都不敢出。王维看在眼里,不由心里一紧,正暗暗祈祷张相不要再说下去时,朝堂上已经响起了张九龄那虽慢条斯理却掷地有声的话语:“启禀陛下,《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史记·晁错列传》有云'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微臣以为,古往今来,上至朝廷,下至庶民,言行举止皆要顺乎天意、合乎祖制。麟德殿向来只有太子大婚时才能使用,微臣以为,寿王不宜破了这一规矩才好。皇上圣明,还请皇上三思。

张九龄说完后,退后一步,向李隆基深揖一礼,李隆基阴沉着脸,默然不语,好半晌后才“哼”了一声,言语间的寒意任谁都听得出来:“张卿此言差矣。想当年,高宗皇帝建麟德殿时,何曾定了这一规矩?张卿未免多虑了些。”

张九龄还想再说什么,一旁的裴耀卿忙拦住张九龄,向他连使了几个眼色,张九龄这才按下不表,只见李隆基环视四周,往后靠了靠,意兴阑珊道:“朕有些乏了,若无要事,众卿都退下吧。”

当满朝大臣鱼贯而出、依次退下时,王维特意看了看故意走在张九龄身后的李林甫。只见他的脸上微不可见地掠过一丝笑容,那个笑容,是属于胜利者的特有的得意的笑容。

这晚,在烛火通明的含凉殿里,当李隆基和武惠妃说起今日朝堂上张九龄公然反对李瑁在麟德殿举行婚礼时,武惠妃顿时蛾眉微蹙、捧心叹气道:“唉,难为陛下那般厚待张相,他倒好,不仅不感念在心,还处处和陛下较劲,当真让人寒心。”

“衡娘,张卿对朕倒是一片忠心,只是有时不识时务,难免固执了些,你莫放在心上。”

“陛下,您道他是不识时务么?我看他是识时务得很!上回我好心好意让牛贵儿给他送了一领紫竹席,他却铁了心的不肯收,不就是看出咱们想让他助瑁儿一臂之力么?他这是摆明了不肯支持瑁儿。他若对您忠心耿耿,理应一心向着陛下才是,怎么反而处处和陛下作对呢?”

武惠妃越说越急,说到最后,声音里已满是委屈,听得李隆基一阵心疼,忙安慰她道:“衡娘,朕不是和你说了么?瑁儿之事,你莫劳心费神,有朕在呢!便是天塌下来,都有朕替你扛着,何况这些须小事?来来来,不说这个了,快陪朕喝一杯!”

李隆基这番话,说得武惠妃心头舒畅,不由眼波流转,将手轻轻搭在李隆基肩头道:“衡娘不胜酒力,陛下若是喝得狠了,衡娘只怕招架不住……”

“朕就喜欢你招架不住,你不知道,你微醺的模样有多迷人!”李隆基手上微一用力,便将武惠妃揽进怀里,在她耳畔嘿嘿笑道,“你不知道,你那微醺的模样,才叫朕招架不住呢!”

当李隆基和武惠妃在含凉殿打情骂俏、你侬我侬时,王维正在家中禅房静坐沉思。回想起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一幕幕情景,不免让人心绪难平。

自他返回朝廷担任右拾遗的那天起,他便隐隐觉得,这朝廷上下,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更微妙的是,皇上的态度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他刚返回朝廷时,皇上在朝堂上对张相盛赞有加,夸张相夙兴夜寐、知人善任,天下才俊尽入朝中,并加封张相为金紫光禄大夫,晋封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但立夏之后,皇上待张相似乎渐渐冷了下来。他思前想后,最大的原因便是张相拒绝了武惠妃的紫竹席。看来,英雄难过美人关,便是英明如皇上,也概莫能外。皇上定是听了武惠妃的抱怨,对张相一点一点冷了下来。

如今,皇上要为寿王在麟德殿举行大婚一事,显然又成了朝堂上下一个更大的导火线。如果皇上执意要废除太子、扶持寿王,那么,所有反对废除太子的臣子,便都会成为皇上的眼中钉。而忠诚耿直如张相,显然会坚持反对废除太子到底,而见风使舵如李相,显然会投皇上和武惠妃之所好,力挺寿王到底。到那时,皇上喜欢谁,疏远谁,不就显而易见了么?

想到这里,王维不由心中一沉,后背一阵不寒而栗。他明白,照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