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十五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智慧沙漏少东家 2021-04-23

前段时间少东家分享了一部让人感动的不一样的明朝历史--明朝那些事儿

一种明亮的记忆 一次人性的温暖 一场永恒的感动

   今天少东家分享另一部研究明朝的历史著作,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十五年》,这也是美籍华人黄仁宇的代表作。

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喜欢历史更多是喜欢那些演义性质的人物评传,或是野史性质的宫闱秘史,而正史对于普通人而言,似乎总是那么枯燥而晦涩。

少东家可以捧着《三国演义》读到精彩处夜不能寐,也能抱着薄薄的《三国志》读到昏昏欲睡。然而黄仁宇却告诉我们,严谨的正史也可以很好看。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归纳和罗列,这是因为在这本书中,黄仁宇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写法,这种新颖的写法,被黄仁宇本人称为“大历史观”。

用这种方式撰写历史,不仅能唤起读者对往昔客观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深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进而思索。

所谓“大历史观”,少东家理解为既不像编年体史书那样依照时间脉络叙述王朝的兴衰,也不像纪传体史书那样以人物为中心来讲述故事。而是把历史剖开一个横断面,分别梳理了当时的万历皇帝和在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六个典型人物,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缓缓展开,将他们的生平纪实或宦海浮沉以时间为轴归纳出来,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窥探了当时的时代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德与法律之争所带来的困扰,从中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解释了中国在近代为何会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作者独到的观点以及结合世界历史的角度确实令人惊叹。

以小窥大见微知著,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横断面——《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写作历时七年,作者先后翻阅大量史料,在明史研究方面也有非常扎实的功底,因此虽然是横断面,但是非常严谨。另一方面,作者又用“梦幻般”的笔触,既敏感又客观冷静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使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脉搏,感受到一个朝代的呼吸。

原文地址、万历十五年电子书(文末):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万历十五年

这是一畅销二十余年的经典之作。在“大历史观”的思维下,黄仁宇从看到的历史结点,“并无大事可叙”的万历十五年入手——1587年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无关紧要的一年,却通过黄仁宇笔下架起筋骨,血肉饱满起来,正是通过回顾这不重要的一年,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正在迅速倒塌的大明王朝,使读者得以窥见明朝晚期历史命运的症结所在。中国在历经千年封建王朝和道德统治之后,表面上四海升平安逸奢靡,实则弊端早如杂草丛生不可遏制。在西方逐渐步入文明和法治社会继而强劲赶超时,古老东方的庞大王朝却行将就木。

  万历皇帝

这也是一部平衡于学术性与通俗性之间的著作,并呈现出历史性与文学性相混杂的特点,再加上黄仁宇的叙述恣肆雍容,很多人读这本书,就会陷进去,产生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而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明代官吏丝袍上的绣金线,大理石桥及半月形大门,喇嘛寺上方盘旋的白鹤,庙里的钟声,司礼官低沉的唱名……黄仁宇将一个年代的活色声香铺陈纸上,将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有序地联系起来,于风调雨顺的升平景象里,找寻日后天翻地覆的历史诱因。在《万历十五年》中,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后期少东家会分享一部关于他的传记,这个人真的太伟大了!)、申时行,南京督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名士李贽轮番登场,而所有人的努力均显得徒劳而悲壮——他们不能改变僵化低效的帝国体制,扭转大厦将倾的崩毁命运。

  时间再无张居正

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将军还是知识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局限,他们都想努力解决问题,他们都在用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然而无一例外,他们都没能解决问题!最终在相互制衡冲突中彼此消耗,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全面平庸与危机。

大明王朝到了万历时期,上至万历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觉得应该通过改革来重振社稷,可到了这个时候,社会经过多年的腐蚀,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也没有天灾人祸,但是一种历史的强大惯性拽着大明王朝极速地走向崩溃。这种惯性是政治体制设计的问题,是文武官员制度合作的问题,是地方实际与上层联系模糊的问题。

一个社会以一个轨道运行了两百年,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不是个人能够改变的,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认知,任何人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即使他能力再强!

黄仁宇在全书中,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实的笔触评说明史,进而评述中国的历史。他在这本史著中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不仅可以使读者清晰地体验到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细心的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个人的人生酸楚,而且还会发现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因此,读过此书的人都说:“读《万历十五年》给人现实意义上的启迪远在其史料价值之上。”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如果你看到了历史的长期合理性,那么当你经历了种种失败,年老时回望自己人生,才能平静地接受命运,体会其中的必然,然后静静地等待隧道的尽头开始展现一丝曙光,证明那些企图逆转命运的举动,并非无谓和徒劳,一切自有内在的因果。

 身处黑暗,心向光明。与你们同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