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元谋《名师讲伤寒论》语录51-61

 曾俊辉中医师 2022-07-27 发布于四川

51、学习《伤寒论》,我们不能完全用今天的脉学知识来套。因为张仲景比王叔和早,王叔和首先规范了24脉,后世的人加以补充完善,成了我们通常说的28脉。因此就不能要求张仲景在写《伤寒论》的时候按照王叔和的定义来写。

52、脉的现象发生了改变,无论是脉的快慢、位置、力度、形状发生变化,都可以叫做涩脉。

53、假若人体的正气不是很强,则脉浮不起,所以太阳病完全可以出现沉脉。太阳病若出现沉脉,说明患者的身体状况比较差。

54、太阳头痛的特点是线状或片状的,很难有明确的痛点。因为导致太阳头痛的病理是卫气不畅,卫气是行于脉外的,因此疼痛一般不出现一个明确的痛点。

55、当外感疾病初起出现头痛,我们难以判断时,就可以考虑太阳病。假如说前额痛是阳明病,那就要拿出是阳明病的充分证据来,如若没有,则它就是太阳病。

56、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这么一个现象,我称它为上带下原则。太阳伤寒有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判断这个腰痛是不是太阳病的腰痛?就要用到上带下原则。如果一个患者先出现头痛,继而出现腰痛,那么这个腰痛属于太阳病之腰痛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一个人只有腰痛,原则上我们不按照太阳病来处理,因为它不符合上带下原则。

57、太阳病的恶寒有两个特征。当然这两个特征也要灵活地理解,第一个就是普遍性,第二个就是持续性。所谓普遍性就是这种恶寒是全身性的,不一定局限于背部,当然背部可能比较突出,但是其他地方也有恶寒的情况。所谓持续性就是这种恶寒持续时间长。中医界常说有一分恶寒未罢,就有一分表证未解,就是持续性的反映。

58、中医的发热包括患者自己感觉到的发热,这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明显特点。西医一般不注重患者自我的感觉,认为这些不具有可靠性。这是因为西医把患者看作是做治疗的对象,而中医则认为患者是医师与邪气做斗争的战友。在太阳病,如果患者自觉发热,那么说明卫气闭郁开始化热。

59、(太阳病)发热的病理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卫气闭郁,壅郁而热。因为卫气是属阳的气。标准说法叫作营卫不调。营卫不调包括的方面很宽,而作为太阳病来说主要是卫气不调,卫气不调的主要问题不是卫气不足,而是卫气闭郁。

60、太阳病的预后有愈、传、留,没有死证。太阳病没有死证,不是说得太阳病的人不会死,假如太阳病患者失治误治传为少阴病,则可能出现死症。

61、从理论上来说,太阳病可以传到其他五经,传得最多见的,就是阳明和少阳。因为实证在实证之间传,是比较容易的。实证要变成虚证,除非正气大虚。在传虚证中间,太阳病易传变为少阴病,这是因为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2021年川派伤寒读书会·陈凌云 整理、曾俊辉 编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