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343】浅文也有可读之处 ——《呼兰河传》导读课教学设计

 爱物A时慧慧 2021-04-26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教材分析:

《呼兰河传》(节选)为苏教版初三下册教材内容。通篇读来,无深刻语言、无曲折故事、无复杂结构,有的只是孩子对景物的感受,对园中琐事的铺写。总之,从字面看,学生阅读是无障碍的。

浅易的语言、简单的情节如何能够不至于浅读粗授,如何能够在教学中保留语文味,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及“我”眼里的祖父形象。

2.感悟童趣,品味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中人物形象,品味字里行间的童趣。

通过比较辨析、趣味朗读,学习课文鲜活灵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章内容中景物的感受,对园中琐事的铺写的阅读是无障碍的。主要切入点在于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因此这堂课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童趣,品味鲜活灵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

(点评:通过回忆旧文导入,可以直观地拉近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屏显)

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说:

  1. 本文写了童年的“我”与             (人物)在              (地点)的一段生活。

  2. 在这里,“我”既可以               ,又可以               

  3. 这里的一切,都是           的,             的。

  4. 这里的一切,都让“我”的童年如此              

明确:答案不固定,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概括,但回答过后可以明确一点,在这里,“我”是自由的。(板书关键词)

(点评:初读课文与简单的问题设置,通过要点式概括,可以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提炼要点的能力。既尊重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又丰富了概括课文内容的角度,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获得感地捕捉到课文信息,进而把握关键词。)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1.比一比——对比阅读

(1)请大家读一读以下文字(第30自然段),看看跟原文有什么不同?

改文:

倭瓜的触须不断地往上蹿,黄瓜也是不断地开花、落花,有时候能结一个黄瓜,玉米的杆儿笔直的往天上直蹿。

原文: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明确:(1)“要…就…”,“愿意…就…” 这种句式的朗读需要反复体会,(2)比较中感受“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3)反思我们为什么很多同学读不出这样的感情,因为我们被“束缚”太久,难以想象和体会到“自由”,也就凸显出自由的难能可贵了。

(点评:通过朗读训练感悟文章所体现的情感)

(2)请大家看下面的两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A.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B.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A.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B.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明确:A组,花、鸟、虫、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并列,是横向铺排;B组,有景物写到对人物的感受和评价,是纵向深入。

(点评:拆分朗读,可以让学生明确文本纵横交错、章法有致的特点,进而把握灵动的语言,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2.说一说——口头表达

请大家模仿刚才读到的句子,按照自己的想象也说一个试试。

明确:通过把自己的心中所想通过“愿意…就”句式表达,充分写出自己内心的痛快。

(点评:简单的拓展训练,让学生明确语言表达的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特点的景物来进行)

3.想一想——体验阅读

请大家速读11-23自然段,想一想,平时晚辈与长辈的交流特点,

明确:我为什么能如此“自由自在”?全因为我的祖父对我的包容,即便我破坏了庄稼祖父还是一脸带笑。

(点评:能够带入阅读,就能更好地体会情感,正所谓“感同身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思考

1.祖父的“笑”。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

你能理解祖父的“笑”吗?

明确:分三个层次理解:(1)“笑”有几处?(2)从“笑”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父?怎样的祖孙关系?(3)祖父在怎样的情况下“笑”?

2.创作背景。

过渡语:这篇小说清新活泼的文字里,全都是自由快乐的吗?下面,就让我们细读课文,在字里行间捕捉那些隐藏在细微处的淡淡的忧伤。我们一起来看以下内容:

(屏显)“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玩伴,我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却只说“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住着我的祖父”呢?

明确:(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毫无疑问,在萧红的幼年生活里,祖父是一个最温暖最关心她的人。

(点评:聚焦文章的首句,出示作者的人生经历,启发思考开头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对童年逝去生活的感慨,更有对故乡亲人恒久的哀伤与痛惜——这种漂泊者的寻根情怀,是无依者的精神支柱,是寂寞孤苦中的温暖和慰藉。主题呼之欲出。)

五、故事尾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尤其是她的祖父。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希望大家认真去读这本书,体味百态人生。

  教学反思:通过要点概况、多种朗读等手段,使得学生在整体感知上明了作者笔下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与此同时也了解祖父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引申出作者的坎坷经历来补充理解文本想要传递出的忧伤,一篇以儿童视角写成的文章,细读过后有了更多的情味儿,课堂生成也更加细腻丰富,通过这一节导读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本书阅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美中不足在于环节的过渡之中有些生硬,缺少流畅性,感觉还是在推进作者经历的过程中有点操之过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