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中国儒学剖析(3)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4-26
中国儒学剖析(3)
刘晓林

无论就存在论还是本体论,无论从个体的心理和精神体验还是从社会现象和社会功能分析来看宗教都是片面的。

诚然宗教是世间一特殊的复合物,对于复合物而言特征很多。如此我们研究时会非常复杂,怎么办?抓住核心。宗教的核心是什么?特殊的人生信仰。特殊在哪里?1、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并非象有的学者认为宗教是超世间、超自然,拥有独立完美的精神世界。2、象传统一样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它可以较长时间的流传并被相当一部分人自然接受。3、影响范围较广,它自然的融入人们的体内,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因在现实社会中的碰壁而呈现出了某种超越常人的“信仰专注”。

我们再来看儒学。“仁义礼智信”、“君子当自强不息”、“究天人之际”……这些只不过是儒学在流传浸透人世间表现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罢了。它是生命哲学还是德行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还是统治之学?都不全面。我的认为:儒学是人类自身实施且实用的现实之学,同时其内也蕴贮了某些可及或不可及的“虚空”。即主要部分扎根于地上,另外的部分或与天相连或已在天上。它同其他“学”一样,在根本上阐述并力图解决人类自身及人类与宇宙自然界的某些关系问题,只是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而已。就特殊的人生信仰来看,儒学与宗教是统一的。至于两者根本以外存在的差异是毋需论证的。

有人说儒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这还用说!严格意义是什么?等价、相互替换才是。但符合如此的“严格意义”已经是本为一物了。

综合而言,如果按照我在前文所述的两点上来分析判断儒学是宗教无疑。任继愈等先生认为儒家所说的天是指主宰万物的上帝,因此儒学是宗教。冯友兰先生则认为儒家所说的天有多层含义,其一天可以表示宇宙自然界,故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要之,我认为两者根据儒学涉及的重要内容“天”的所指来判定儒学是否是宗教的问题是偏颇的。有不少东方研究者认为所谓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强调上帝存在的无限权威性与不容置疑性,这实在是人类自身所做的“愚弄”游戏。西方的上帝之与东方的神,无非是我们在认识对某些事物不可解之后移过来的替代物而已;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眼中的上帝与神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儒学存在的必然
儒学的存在是必然的。儒学在本质上、整体上属于入世之学,它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是在地上建立天国。仁义礼智信也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罢,这一切无不基于现实、无不基于地上。

宇宙间万物只要存在就脱离不了虚实,即物质与精神、本体与衍生体。作为一门对中国历史进程起了莫大作用的儒学来讲也是如此,但它的主要构成、主要内容是与“实”紧密相连的。在这一点上它大大有别与道学、佛学、基督等以寄托、希望等精神追求为侧重的“虚缈之学”。(当然儒学中也存在“虚”的成分,比如“天人合一”(这在佛学与道学中也同样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