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子抹陈解阴阳,轩源真疑说中定

 太极璞谷斋360 2021-04-27

         太极拳涉及到阴阳理论。蒲谷子在地板上画一个太极图:“这个太极图我们已经很熟悉,看到的是阴鱼阳鱼各一半,阴阳相济,平均对等……这是一种绝对的平衡。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难见到这种平衡状态的,绝大多数是不平衡的,比如机会不是平等的,机会属于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没有了。那么怎样应对这样的不平衡?怎样在这种不平衡中寻找平衡呢?我们举个例子。”

         蒲谷子随着在地上画出了一杆秤,一边有铊,一边有钩,提手在其间。

        “比如这古代的杆秤,秤杆上移动的这个铊,叫权。秤杆为衡,上面刻有读数。另一边是钩重物的钩。钩起的重物,与小小的铊,是不平衡的。但通过铊的移动,可以称起比铊重得多的东西。钩物是不动的,是为阴。铊是动的,是为阳,阴阳平衡,即所谓权衡,体现在秤杆保持悬浮的平衡状态。”

        “再回到太极图,阳鱼中白鱼与黑眼是不对等的,黑眼只有一点,而白鱼是整片。但黑眼这一点,却可以控制和带动整片白鱼的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黑眼可以与整片白鱼平衡!这是平衡论的真意:在不平衡中,理解平衡,寻找平衡。”

       “所以现在我认为,在黑鱼中,白点为阳,黑身为阴;或白鱼中,黑点为阴,白身为阳。而不是一向以来那个说法:黑鱼为阴,阳鱼为阳。太极拳中,因那么一点心意,即可控制重得多的身躯或对方,这就是真的阴阳。”

         当蒲谷子为了说明单鱼中,鱼身鱼眼的阴阳关系,把太极图抹去一半,一个新的太极世界启幕了。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我们糊涂练了二十多年,直到学习了108后,才知道这个玄妙身形,是用心、用灵魂去练的,而很多人却只是用身躯去练太极拳。要真正明白用心、用灵魂去练太极拳,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小小一点阳可以控制带动重重的身体运行,那一点阳是我们的思想、灵魂、元神,是灵动的。”

        “记得轩源师曾经说过一条公式:人=肉体+灵魂。当时我很诧异,怎么扯上灵魂了?但是在后来对太极拳不断浸入式理解,慢慢明白其中意味:肉体是打太极拳的物质基础,而太极拳不是肢体的功夫。无数书籍已说明,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这个'意’即指向肉体以外的精神、灵魂。”

        “意是什么呢?意——相、象、像,这三者相通。'意’是我们的主观心念对于一事一物的观察、认识、定义。比如一棵树,它本以它自己的方式(本相)存在、显现于世间。但我们冠之以名为'树’,它就以妄相的形式存在了。一说起'树’,则引发了我们对树的形态、类别、功用等等一系列不断累积的认知、经验叠加在它的身上:这棵树象什么,象什么……我们的头脑中最终涌现出树的'像’。”

         “在太极拳,师父的每一个动作要从我们的思想里、灵魂里、心里对这个动作完全领会。每一个动作里,师父的音容笑貌、动作、要点、巧妙,学者要理解了,刻到心里、脑海里成为拳之像,用我们的心,把身体当作毛笔,把那个动作的相模仿出来,把它描画出来,把它的相表现出来。”

        “用意,就是心里面的那个像,头脑中要有意像。比如打的是王老的37,心中就要有王老37式的像,通过你的身体运行播放出来;打的是轩源师的108式,就要把轩源师108式的像在拳架中播放出来,这太极拳就有魂了。而不是用身体去演练。这个就需要舍弃色身,用意去演绎拳之相、象、像,质感就不同了。”

        “很多人不舍得色身,在用身体去认真地打拳。用身体即用力,所以就不得其意,也就谈不上用意不用力了……”

         轩源闻言,喜笑颜开,带头鼓掌,由衷赞叹:“蒲老师,你解答了我一个长久的疑问:何为相?何为妄相?——只要一经人头脑的思考、加工、定义等等就是妄相。”

         小明在旁安静地听着,点头称赞,轻声对小珠说:“这一段的讲课录像,到时传一份给我。这杆秤的比喻,真是太好了!”

          轩源继续补充:“要明白何为意,就要先说心。何为心?恁万物为心。东方哲学的心,就是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就是你的心,而不是解剖学中的大脑或心脏。何为意?心有所忆为意,即意是相、象、像的显现。传统文化中,有理、数、相关系。理是指道理,数是指变化。凡理、数便有相,也就是意的相、象、像的播放过程,也就是情景再现。”

          接下来轩源讲课,他先给大家致词:“这次凌老师邀请我过来和大家聚一聚,谈谈太极拳究竟追求些什么?从何着手练太极?这些问题,在太极拳界一直是不断让人上下求索的,我只能谈些我个人的体会。”

        “我和凌老师很有缘分,凌老师对太极拳的热爱,心胸宽广,没有陈腐的门户之见,让我很受感动。凌老师为太极拳的传播作出很多努力,东阳才有现在这局面,大家要谢谢凌老师的带动传播!”

         凌老师在大家的掌声中笑容满面,对大家说:“轩源老师对太极拳钻研很深,功夫又好,每次听轩源老师讲拳,我都受很多启发。前段时间我们看到轩源老师关于零状态的论述,心以为然,但身未能知,所以提出邀请,轩源老师过来和我们上上课,以使大家更直接地去研讨太极。老师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大家好好珍惜这次机会,衷心感谢轩源老师和蒲谷子老师莅临!”

         健身室里响起的掌声,一阵接一阵,轩源不多话,和大家进入课程。

        “刚才蒲谷子讲了他学拳的心路历程,也是很多人的共同历程。太极拳的魅力在于,越学进去,越要舍身悟虚,越虚空间越大,越有各种可能性。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已说明是用心、用灵魂,不是用色身打拳。那么意在何方来?从心吧?我先讲一个虚云和尚的故事。”

       “虚云和尚是六祖慧能的弟子。有一次,灭尘和尚找到虚云和尚语辩禅机。灭尘和尚能辩善道,虚云说道:'虽然你机锋语健,但这不是究竟,阎罗王还是来找你的。这样吧,我们坐坐。’”

        “两人坐了下来,灭尘只坐了半天,虚云一坐七天七夜。”

         “灭尘不时过来看看,想找虚云破绽。虚云出定以后,灭尘便问虚云:'坐的这段时间里,你可否有觉知?如果有觉知,那你就不入定。如果无觉知,那就是坐枯禅、死禅,死水不藏龙啊。’”

         “对于这个怎么回答也不是的问题,虚云答得妙。他回答:'我入定时,因有真疑在前,心里清明,所以我有觉知;但只是真疑在前,不断追问,而没有别的妄念,则无觉知。如果为参禅而入定,那还不是究竟的。真正追求的,是明心见性。’”

        “这个觉知在太极图上,即为那S型的心念线。打太极拳,心念线清晰,方可达至性命双修。寻找太极拳的康庄大道,最要紧在识路头。”

         轩源在地板上写下四句:

         修行无别修,

         贵在识路头。

         路头识得了,

         生死一起修。

         修行的路头,直指明心见性。

       “真疑在前,时时拷问自己的太极路有没有偏离了这个方向?如果有,及时调整,这就是修啊。如果没有偏离,这只是合道而已啊。”

        “那么太极拳的真疑,是什么呢?平衡!”

         进入轩源要说的课题:平衡论。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是为八法。前后、上下、左右、顾盼、中定,是为五门。太极十三势,以中定为要。”

        “世人多说八法,少讲五门。但要把八法演绎奇妙,只有掌握五门,特别是中定门,才能进入太极殿堂,而前后、上下、左右、顾盼,都是中定地去运行。”

        “我对中定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长期的摸索,磕磕绊绊,一直未得其门。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南城和一位邓老师练习推手。邓老师比我大将近20岁,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推手,我一直是被他弄得东倒西歪的。有一天,我正在呆呆地思考什么问题,邓老师这时过来一推我,他却莫名其妙地跌倒在地,当时俩人都愣住了。”

        “我说:'邓老师,你推我,为什么是你倒了呢?’邓老师若有所悟地说:'我记得公藻老师说过,太极十三势以中定为要,这也许是中定啊。’我感觉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之后我闭门潜心体悟中定,三个月后,再出去推手时,大家都说我的水平提高了,几位老前辈也难推倒我了。”

        “而让我对中定有更深理解的,是吴公藻著《吴家太极拳》,里面有金庸写的'跋’,这个'跋’写得相当透彻,就是论平衡,身心的高度平衡。从绝对的平衡的意义上,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还是片面的。推手也好,拳架也好,都是一个中定接着一个中定不断流转,中定,才是太极拳的核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