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4-28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之道说不清楚,这里就用“拉弓射箭”这样一件事来做一个比较,让大家能够形象化地感受天之道。中国文化,在层层譬喻下,根子就在天地人三端,天道是根,地代表着有形的天地万物,人是感受与参赞天地的主体,人之德或者真心,或者叫觉性,又是作为一个人的根本。从这方面讲,所有的譬喻又不仅仅是譬喻,人参与其中,就构成了人参赞天地的实际践行。

所有,“天之道”——“犹”——“张弓”。这个“犹”字,不仅仅是譬喻这一层,更是天之道在“张弓”里的实际体现,人践行之,便是“弓道”。在先秦,则是射礼,古六艺之一。

一个“犹”字,构建了“张弓”与“天之道”的通路。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道。万事万物,事事物物皆有道。

“可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所以我们将,“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就是每个人安于其所从事之事,亦是行道之始,万事万物在道的层面没有高下之分。在道的层面,君王与庶民皆是天之子。

这种各安其位,亦不是让社会阶级固化的理由。像印度那种四种性的固化方式,是不合天道的,天道是循环的,是流动的,生长化收藏,周流不息。各安其位,因为安其位,所以他的位不是变动不居的,也是流动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一个好的社会,它的流动性要好,堵住就容易出问题。这个流动的过程,也存在着过与不及的情况,无过无不及便是中道,便是合于天之道。

所以呢,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有生命的、流动的、合道的“中道文化”。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射高了的话调低一些,射低了的话,调高一些。在实际的射箭活动中,不断地调整,调中。你看,挑水砍柴无非是道,到就在平常。而在我们整全的生命里,时时刻刻,事事物物都存在着中道,人因为其明觉之性,可以自如地调整自己,合于中道。而这个明觉之性啊,越放松,越无我,越是能够发其用。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一切以“中的”为准。人呢,他要放空自己,要合于射之道,对于人而言,空掉自己,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就是射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道理不是太简单了嘛,损益之道哇,多了少一点,少了多一点,做到恰到好处。这就是天之道,是常理,并非一种理论,概念,就是在实践中的做到。这里一个关键就是确定目标,目标不对,所有都错。中国士君子的目标很明确,天下为公,为天下人谋幸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就是一种平衡,不会偏向于某种极端。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这是老子批判的人之道,也是老子那个当下统治阶级崇尚的统治之道,也就是贵族对庶民的剥削与压迫,是一种不对等的,不平衡的统治之道。人之道,也就是人各自为私之道。我们当今这个世界,法律基础就是“人之道”,法律保护每一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物权。这种保护,其实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并不冲突,因为“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觉”行为,是人自觉之顺道而为。“损有余而补不足”,也表现在体制上,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好的体制,绝对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这不管是资本主义体制,还是社会主义体制。有没有做到,那就两说了。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就是效法天之道之人,是深刻理解天之道之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圣人里有为在于无为,在于放空自己,“空空如也”。他顺道而为,顺势而为,及其成功,他也不会贪天之功。所以他不愿意被称之为贤能,功成而弗居。“功成身遂,天之道”。近现代,马列主义之所以能和中国的近代革命结合在一起,就在于我们有几千年的公天下传统,两者很自然地就有了结合的契机,经历一段艰难的融合过程,初步地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当前的传统文化复兴,正是这种融合从被动融合变成一种主动的融合。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是逐渐找回我们文化的主体,把握好这个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