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吴澄:抑之举之二句言张弓,有余不足二句言天道。凡弛弓俯其体,则附在上,弰向下,张之而仰其体,则附向下,弰在上。是抑附之高者使之向下,举弰之下者使之在上,天道之损有余如抑其附而使之下,其补不足如举其弰而使之高。 原成: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原成:吴氏所言非是,故不取。 老子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少之多,报怨以德。 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互以矛盾对立物做为自身定义,并以向矛盾对立物转化来完善自身定义。而这个过程,老子称之为“大少之多,报怨以德(得)。 老子曰: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益之而损,故曰“有余者损之”。损之而益,故曰“不足者补之”。 损益者,大少之多,报怨以德之谓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吴澄:天道亏盈而益谦,人则并寡以益其多,吞小以益其大,取贫以益其富,此所以逆天道也。 原成: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原成:吴氏所注流于字面意思,非是老子本义,故不取。 “道”衍生万物,万物接受“道”的约束,并以“道”做为唯一标准,故曰“天之道”。 凡拒绝以“道”约束自身,而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唯一标准,故曰“人之道”。 天道无亲,故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爱恨,故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惟有道者。 吴澄:有道之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不自有其贵富,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为天下惜财而不苟费;制田里,教树艺,薄税敛,使民家给人足,是以己之有余而奉天下也。 原成:夫孰能有余,而又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原成:吴氏所言非是,故不取。 老子此句言“道”若有余,亦做不到“有余而又以取奉于天者”。“道”尚且做不到,又何况于圣人,故曰“唯有道者乎”。 “道”及圣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避免“有余”。所以老子曰: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邪? 吴澄:圣人之功能盖天下,此有余者也。不恃其所为之能而若无能,不居其所成之功而若无功,不欲显示其功能之贤于人,皆损己之有余也。 原成: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原成:吴氏所注迂腐,故不取。 老子曰: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志也,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道”生而弗有,圣人为而弗有。弗有者,不欲见贤之谓也。 夫孰能有余,而又以取奉于天者乎?故“不欲见贤也”。 ![]()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
|
来自: 随便阁 > 《原创吴澄注道德经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