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永山伤寒讲义•阳明病相关辩证及承气汤相关论治

 壹亩莳 2021-04-28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图片

二零七、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不吐不下”,在以往的注解中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讲治法,意思是未经过吐法和下法;一种认为是讲症状,意思是没有呕吐和下利。考查仲景书中,“吐”字既可以表示治法,也可以表示症状;“下”字则可用以表示治法,而不用于表示症状。只有在大承气汤方后注中对药后有效的反应描述为“得下”,其意思是服药后得到了排出大便的结果,排出的也是原有的硬便或燥屎,而不一定是“下利”。故知原书中用“不吐不下”所指的是病人未被用过吐法和下法治疗。

前提是阳明病,则知其有气机不降。未经过扰动中焦气机的吐、下等治疗方法,只表现为明显的“心烦”主证。这个“心烦”的主要内涵应是恶心,也包括心情的烦乱。这是胃气不降的基本表现,故可与调胃承气汤调和、顺承胃气。与“主之”相比,“可与”表达的是一种温和、建议的语气,意在提示治疗的基本方向,而不是确定不移地就用某方某药。

图片

二零八、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前提是阳明病,说明已有了胃气不降的“不更衣”、“内实”或“大便难”等情况。这时脉是迟的,迟是气血运行缓慢的表现,阳气不足的寒证容易出现。此时有汗出,如果确实是阳气虚的汗出,那就是阳虚到不能固摄肌表的程度,病人必然会有恶寒怕冷的感觉。但此时虽汗出而不恶寒,说明不是阳气虚。

那么为什么会脉迟呢?一定是有某种阻滞因素让气血运行不畅。这时还伴有身重、短气、腹满、喘促,全是气机不畅,且不能下降的表现。仅看这些症状,还有点像水气弥漫周身运行不畅的表现。事实上,一身气机不畅时水液肯定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畅,但这种整体的状态并不一定是导致当前脉证的主要因素。此时病人还“有潮热”,就是体温很快就升到高热。

既汗出,又有高热,即便之前有一定程度的外层气津不利,也随高热汗出得以解除了,所以说“外欲解”。由此可知前述脉证不是由水气郁滞而来。那么这个“潮热”和周身的气机不降,只能是胃家有实邪阻滞,故“可攻里”。此时如果病人有手足心不停地出汗,说明肠内已经形成了干硬而难以滋润排出的燥屎。因为四末是人体的最外端,只有内在的阳气毫无通降之路,郁滞到了最高的级别,才会逼迫津液到达最远的部位。这时才能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承顺胃气。

如果病人还有点恶寒的感觉,说明外在的气机还有不畅,阳气不是完全郁在内部,他的发热也达不到如潮汹涌的程度,这是不可以用承气汤的。如果仅以腹部严重的满闷不舒为主,没有潮热和手足不断地出汗,只能用小承气汤来通降一下胃气,只要胃气降下去就行,不要让病人出现很厉害的腹泻,以免损伤胃气。

本条重点讨论了可下之证的辨识要点。因燥屎而导致的火热内郁是使用大承气汤的内在依据,“潮热”和“手足濈然汗”是辨识大承气汤证的重要标识。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黄,《本经》言其“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别录》谓其能“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以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功效,为通降胃家之最胜要药。

厚朴,《本经》言其“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别录》谓其能:“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为下气除胀满之要药。

枳实,《本经》言其“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别录》谓其能“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亦为下消痞除满之要药,与厚朴同用,擅能通降胃家气滞。

芒硝,《本经》言其“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别录》谓其能“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推陈致新。”为软坚散结、攻逐实邪积聚之要药。

这四味药都有功效突出、药力强悍的特性,组合在一起且用量很大,使得全方具有极强的攻下力量。后面还有很多要用大承气的条文,把相关的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能明确辨识出病人具足了大承气汤的内在状态,才可以使用此方。

全方的煮法是先加入一斗水只煮厚朴、枳实二味药。待水煮到只剩下五升时再下入大黄,再煮到药汁剩二升时结束。滤出药液,把芒硝化在药汁中,再烧开沸一下,整个煎药结束。最后剩下的这二升药液分两次喝。喝药后有大便排出,则后面的药就不要再喝。这种攻下的药一般应空腹喝,而不要在吃完饭不久就喝。

如果是病情危急,则不在所限,尽早煎好药即可服用。如服完第一次药并未大便,第二次药一般应在上次服药后的4个小时后温服。具体时间也要结合病人的吃饭时间。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汤大黄仍用四两,但不用后下。虽然不强调后下,但看此方后注的煎法,其煎煮时间还没有大承气汤的用时长,所以其攻下之力并不弱。此方不用芒硝,可知病人没有燥屎。大、小承气的“大小之别”主要在厚朴上。大承气汤用八两,小承气汤只用二两。枳实用三枚,比大承气汤少两枚,还特别强调用“大者”。

枳实的功效特点是体积越小则其消痞、下气功效越强;体积越大,则功效越缓。所以三枚大者在重量上可以与五枚上者相差无几,但破气通降的功效却要缓和很多。并且小承气汤每次只服六合,总的摄入量也小于大承气汤。

整体而言,小承气汤只有大黄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功不逊于大承气,整体的消痞除满、通降气机之攻,则比大承气缓和了很多,故称其为小。服法时间及注意事项与大承气汤相同,都是要特别注意“中病即止”,只要大便得通,胃气已降,就停药。否则会降泄太过,伤人胃气。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