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味凉膈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流形sbz 2021-04-29

【来源】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三钱蝉蜕(全)十二枚广姜黄七分黄连二钱黄芩二钱栀子二钱连翘去心,三钱薄荷三钱大黄三钱芒硝三钱甘草一钱淡竹叶三十片。

【用法】水煎去渣,冲芒硝,人蜜、酒冷服。

若欲下之,量加硝、黄;胸中热,加麦冬;心下痞,加枳实;呕、渴,加石膏;小便赤数,加滑石;满,加枳实、厚朴。

【作用与功效】升清降浊,清泻郁热。

【主治、适应症】大头、瓜瓤等温病,危在旦夕。温证火郁于上,壮热面赤,唇燥

舌干,烦躁谵言,胸闷气滞,脉象数实。

【方解】本方以凉膈散为基础加味而成。方中以凉膈散加人僵蚕、蝉蜕、姜黄、黄连,并加大薄荷、连翘用量,以生大黄易酒大黄。僵蚕、姜黄、蝉蜕与凉膈散原方中大黄组成升降散的配伍,宣畅气机,助郁热外透;薄荷、连翘用量增大并入黄连,使原方清热解毒之力更强,大黄改酒制为生品,泻下涤热之力更猛。总之,加味凉膈散与凉膈散相比,于清上泻下之外更着重于宣透,清泻热邪之力更强,适用于上焦郁火极盛之证。

【方论】方中翘、荷、竹味薄而升浮,泻火于上;芩、连、栀、姜味苦而无气,泻火于中;大黄、芒硝味厚而咸寒,泻火于下;僵蚕、蝉蜕以清化之品,涤疵疠之气,以解温毒;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和中也;加蜜、酒者,取其引上而导下也。(《伤寒瘟疫条辨》)。

【临床应用与医案】

1.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郁热内结,里气不舒)一般资料:流行性腮腺炎41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4~15岁,平均9岁;病程2天以内32例,2~4天9例。

治疗方法:予加味凉膈散。

蝉蜕、僵蚕、姜黄、大黄、黄连、黄芩、连翘、淡竹叶、栀子(剂量随年龄而定),水煎后去渣,加人芒硝、蜂蜜、黄酒。每日1剂,分3次餐后服用。

结果:痊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腮腺肿胀消失)31例,显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腮腺肿胀基本消失)8例,有效(治疗7天内体温正常,腮腺肿胀有所减轻)1例,无效(治疗7天以后发热及腮腺肿胀无减轻)1例,愈显率95.12%。

按语流行性腮腺炎属中医学“大头瘟”范畴,其病来势急、症状重,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其他并发症。中医学认为本病乃外感疫疬之邪壅遏于内,热毒上攻所致。治疗重在清热解毒。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用本方治疗,所谓“愈者不计其数”。方中蝉蜕、僵蚕、连翘、薄荷味薄而升浮,祛邪伐恶,清热解毒,泻火于上;黄连、黄芩、栀子、姜黄味苦而厚,清热解毒,辟邪泻火于中;大黄、芒硝大寒泻火;黄酒“伐邪辟恶,引药上行”;蜂蜜“清热解毒,润之下导”。诸药合用,使疫毒顿清,三焦气机升降得复,发热肿胀之症速愈。经临床观察,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具有疗程短、疗效佳之特点,实为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之良方。

[邓朝阳,陈霞.加味凉膈散治疗流行性腮腺炎41例.中国中医急症,2003,17(2):156.]。

2.化脓性中耳炎(风温温热夹湿、表里壅闭)张某,女,19岁,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3天,体温39.5℃,汗出不畅,耳痛目赤,头痛甚,恶心烦躁,便闭,曾服土霉素未效,脉滑,舌质红,苔黄腻。时值初春,风温夹湿,表里壅闭。拟凉膈泄热,升清降浊,表里双解,用加味凉膈散。

大黄9克,僵蚕9克,蝉蜕4.5克,姜黄6克,蒲公英15克,芒硝(烊化)6克,薄荷4.5克,黄芩9克,栀子6克,生甘草4.5克,连翘9克,黄连6克,淡竹叶6克,1剂。

药后便解,汗畅,耳痛大减,体温渐降,继服3剂,体温恢复正常,后调理而愈。

按语患者因化脓性中耳炎见高烧不退。从脉症分析证属风温夹湿,表里壅闭。杨氏云:“风温…每以温病十五方,视其轻重而施之屡效。”笔者选用加味凉膈散治之,果获良效。

[薛伯寿.杨栗山温病十五方的临床应用.江苏中医药.1981,(4):21-23.13.彭景星运用加味凉膈散治疗温病三则

例1龙某,男,17岁。1968年秋患“伤寒”治愈10余日,因劳作过早,调摄失宜而复发。起即高热稽留于39℃以上,肌肤灼热无汗,脾肿大2.0cm,质软,昼则神清,暮则谵语不止,胸膈烦热如焚,唇干口渴,饮水不多,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质晦绛苔黄厚微腻,脉濡数。彭师详审脉症,虑为伤寒复发。乃湿温重症,已见佛郁化火,充斥表里,弥漫三焦之险候。遂用本方加芦根、滑石各30克,配方2剂(第1剂大黄仅用6克),令日夜各服1剂,同时以生理盐水200毫升/次,连续灌肠2次,导出燥屎5枚。翌日解臭秽黑粪2次。继将玄明粉量减半,仍守方日夜各服1剂。从此日解黑粪7~10次,热势渐减,3日后夜不谵语,周身絷絷汗出,胸腹满布水晶色白瘩,粪已变褐色,日解4次,舌绛晦均减,苔变黑薄欠润,胸膈尚觉微烦,能进流汁饮食。遂于方中去玄明粉、连翘、薄荷,将大黄、栀子用量减半炒用,并改为日服1剂。6日后舌苔化净,大便虽日解3次,而粪色转黄成形。历时15天,服药20余剂,方人坦途,经调理而康。

例2邓某,男,6岁,于1975年夏病“乙型脑炎”。起则头痛、发热、嗜睡,次晨来诊,体温39℃,项强2指,昏睡或烦躁不安,间见抽搐,呕吐3次,口渴喜饮,胸腹灼热并有红色小疹,小便短赤,大便2日未解,舌绛苔黄燥,脉洪数,乃暑邪佛郁,充斥三焦,将陷厥阴之势。用本方减半量,加金银花、板蓝根、芦根、滑石各15克,当即煎服。初则呕不受药,采取手指紧掐双“内关”法,再服药即不复吐。一昼夜连服2剂,即刻便通热减,神清静卧。续服2剂,诸症缓和。遂于方中去玄明粉,将大黄、栀子量减半并炒用,更加清暑养阴之沙参、西瓜翠衣、鲜荷叶等,又服5剂而康。

例3王某,男,52岁c1971年夏,右鼻唇沟处生一小疖,根脚紧束,局部坚硬,搔破后肿势蔓及头面,痛麻交加,憎寒壮热,神识恍惚,周身酸痛,体温39.8℃,脉沉实而数,舌绛晦,苔黄腻。此升降失司,热邪郁遏,化为火毒,已露“走黄”(败血症)之端倪。其治除用青霉素与局部敷药外,即以本方加羌活6克,大青叶、金银花各20克,赤芍9克为剂,水煎服。1剂便通热减,病灶未见发展,续服2剂,热痛已除,局部组织变软,有白色脓头外露。遂停用西药,内服药中去玄明粉、羌活,而栀子、大黄用量减半并炒用,另加当归10克,再服3剂,诸症消失,停服中药,局部换药周余而痊。

按语凉膈散方以连翘、薄荷、淡竹叶泻火于上;芩、连、姜黄泻火于中;大黄、玄明粉泻火于下。更以清化之僵蚕、蝉蜕祛风胜湿以涤毒。合之既可泄三焦佛郁之火,复能涤脏腑疵疬之毒,有较强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因其通泻撤热,给病邪以出路,加速体内热邪排泄,故对多种热性病有较好的疗效。上述诸证皆治用本方。例一加芦根、滑石“渗湿于热下”,使湿不与热相搏而势孤易除。伤寒相当于中医学之“烂肠瘟”。恐硝、黄攻泻力猛,致肠出血或穿孔,故首剂大黄仅用6克,同时以小剂量无刺激之生理盐水灌肠导泻。当直肠燥屎导出后,减轻通泻阻力,似更为安全。临床所见,大便通泻后,病情皆随之减轻,诚有“秽恶一下,邪热自此而消”之验。例2除通泻撤热外,更加金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滑石、芦根涤暑利湿。例3重在升清降浊,凉血解毒,但火邪佛郁较甚,故加羌活以发散郁火,金银花、赤芍等活血解毒。

[彭慕斌,徐想德,陈育英.彭景星运用加味凉膈散的经验.湖北中医杂志,1999,21(5):198-199.]。

4.口腔扁平苔癣(口癣湿热循经上扰,熏蒸于口舌颊唇)马氏等治疗口腔扁平苔癣患者68例。口腔局部予生物溶菌酶喷雾剂并口服加味凉膈散煎剂,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可使症状减轻,促进糜烂愈合,并减少复发。总有效率93%。

[马华,李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68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330.]。

【现代研究】

王兵等研究显示, 与模型组比较, 加味凉膈散防治组PCL升高, M-CSF、sCD40L、TLR 4降低, 且随剂量增加, 其作用增强。表明加味凉膈散可能通过颉顽LPS与血小板TLR 4结合, 抑制血小板TLR 4表达上调, 减少血小板及巨噬细胞过度活化, 从而缓解LSP诱发的M-CSF减少。

[王兵,王勇强,邵蕾,等.加味凉膈散对脂多糖诱发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山东医药,2011,51(45):30-32.]。

王兵等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凉膈散加西医常规治疗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比较, IL-6、TNF-a、CRP水平降低。说明西医联合应用加味凉膈散在早期脓毒症解毒抗炎、攻邪安正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王兵,邵蕾,徐春雷,等.加味凉膈散对早期脓毒症解毒抗炎攻邪安正作用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9,36(6):941-942.]。

张云松等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凉膈散煎剂在降温,症状改善,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各脏器组织充血、瘀血和出血的病理状况,控制炎性渗出,抑制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消除炎症方面疗效优于西药以及银翘白虎汤且差异显著。

[张云松.解毒通腑法治疗温病气分发热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2):118.]。

【临证提要】

本方虽功兼宣、清,究以通泻为主,与之前凉膈散有许多共通之处。因

大便通畅,故邪不能留,正所谓给病邪以“出路”。杨氏谓但见“舌红、呕、渴、痞、燥、满、痛一二证,即可使用本方”,但从其“量人之壮弱,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然后用药”之嘱看,亦极慎重,并非孟浪攻下。临证当把握住畅通一身气机,给邪以出路的核心治疗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