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厥,阳厥,厥证,真热假寒证,凉膈散加芩连

 北京润雨 2022-09-07 发布于辽宁

热厥的证治禁忌及误治的变证。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卫生宝鉴·厥逆》:“手足虽冷,有时或温,手足心必暖,脉虽沉伏,按之则滑,其证或畏热,或渴欲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热厥。古人所谓阳极发厥也。”根据病情轻重,选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双解散、凉膈散。《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治热厥手足独热者,用宣火郁汤;热厥兼游赤者,用升阳散火汤;便秘者,用大柴胡汤;谵语身冷,遗溺自汗者,用白虎汤;烦渴躁妄,失于攻下而手足冷甚,但不过肘,或身冷而反见阴象者,用白虎汤;妇人热入血室,因而发厥者,治以童便为君,加赤芍、生地、牛膝、丹皮、桃仁。本证见于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热病过程,或伴有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参见阳厥厥证条。

阳厥  圣济总录
论曰内经曰、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夫阴阳不可偏胜,偏胜则气逆,阳厥者、阳胜而气逆之谓也,盖阳气暴折。则郁而不散,故多怒而狂,怒则气上,故颈脉动而大疾者,为阳厥之证也,其治,夺食即已。盖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阳盛故厥逆怒狂。夺食者,所以平其气也。
治阳厥善怒,除烦下气,铁落饮方
铁落(染皂铁浆是)
上一味,每服用重汤内温一盏饮之。食后。
治阳气厥,多怒而狂,颈脉复动,赤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 人参 羚羊角(镑各三两) 远志(去心) 大黄(锉炒各半两) 甘草(炙锉一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阳厥多怒。狂躁不安,上攻头颈,竹沥石膏汤方
竹沥(旋入) 石膏(一两半) 赤茯苓(去黑皮) 栀子仁 升麻 玄参 生地黄 知母(焙各三分
上八味,除竹沥外,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入竹沥半合,再煎三沸温服。食后临卧日三服。
治阳厥气逆,胸膈烦闷,忿忿饶怒,如发狂状,竹叶茯苓汤方
淡竹叶(一升)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生地黄(一升) 丹参 玄丹(各三两) 干蓝车前草(各一
上八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六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半,去滓更入蜜半合,煎三沸、温服,不拘时,日二服。
治阳气偏胜,气厥多怒。心胸烦满,状如狂邪,颈脉皆动者,犀角丸方
犀角屑 防风(去叉各一两) 升麻 萎蕤(各三分) 枳实(麸炒) 石膏(碎各半两) 甘草(炙锉一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成,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熟水下,不计时候,日三服,渐加至三十丸。
治阳厥多怒,气逆发狂,胸膈闷。茯苓大黄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大黄(锉微炒) 羚羊角(镑) 黄芩(去黑心) 甘草(微炙锉)枳壳(去瓤麸炒各一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淡竹叶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治阳厥怒狂。防风茯苓汤方
防风(去叉) 赤茯苓(去黑皮) 萎蕤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丹参(各一两三分) 细辛(去苗叶二两) 甘草(炙一两) 升麻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 射干(一两)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大枣二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治气逆怒狂,阳气暴厥,竹沥汤方
竹沥(一升) 麻黄(去根节三分) 石膏(二两) 生姜 芍药(各一两) 大青 栀子仁 升麻 赤
上一十二味,除竹沥外, 咀如麻豆大,每服六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下竹沥半合,再煎三沸,温服日二。
治阳厥怒狂气逆,泄热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切焙)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 芍药 杜蘅 枳实(去瓤麸炒) 细辛(去苗叶)
上九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竹叶十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治阳厥狂怒。定神丸方
白茯苓(去黑皮) 远志(去心) 防风(去叉) 人参 柏子仁(炒各一两一分) 龙骨(一两半) 牡蛎
上九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温熟水下。日再服。
治阳厥气逆,善怒狂妄不常,羚羊角汤方
羚羊角(镑) 五味子 葳蕤 茯神(去木) 远志(去心) 沙参(去芦头) 酸枣仁(微炒各三分) 龙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厥证,证名。出《素问.厥论》。
①指昏厥,不省人事,手足厥逆为主症者(见《张氏医通.厥》)。
②指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之四肢厥冷(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由于病因和证候的不同,又可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薄厥、煎厥、大厥、蛔厥、痰厥等。详参各条。
厥证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暴乱,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临证时有虚实之分:①虚厥。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②实厥。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湿素盛之人,因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
厥证,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不难辨识。对厥证的急期应根据虚实分别用参附汤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苏醒后再用汤药调治。
厥证还当与中风、痫证相鉴别,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证名。出《素问.厥论》。
①指昏厥,不省人事,手足厥逆为主症者(见《张氏医通.厥》)。
②指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之四肢厥冷(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由于病因和证候的不同,又可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薄厥、煎厥、大厥、蛔厥、痰厥等。
厥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Ⅰ.气厥
实证【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呼吸气粗。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弦或伏。
【治法】 顺气开郁。 【方药】
主方五磨饮子(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沉香10克,乌药12克,木香6克,枳实12克,石菖蒲10克,槟榔12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阳偏亢者,可加入钩藤12克、石决明30克。
虚证【证见】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微。
【治法】 补气回阳。
【方药】
1.主方四味回阳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熟附子10克,炮姜1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20克。
2.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脉缓慢推注,每15~30分钟1次,可连续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500毫升中静滴。
Ⅱ.血厥
实证【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质暗红,脉沉弦。
【治法】 活血顺气。
【方药】
主方通瘀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尾12克,红花12克,山楂15克,乌药12克,青皮12克,木香9克,香附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虚证【证见】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沉细数。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黄芪3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者,可加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
2.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注,隔10~15分钟1次,连续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250~500毫升中静滴,直至病情好转为止。
Ⅲ.痰厥
【证见】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瓜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6克,灯心草3扎,朱砂0.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寒痰厥逆型。
Ⅳ.食厥
【证见】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和中消导。
【方药】
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神曲12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藿香12克,苍术10克,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导滞下行。
厥证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凡属气厥、血厥、痰厥之实证者,均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荚末,取少许吹人鼻中,使之喷嚏不已;或以石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纳舌下。均有通窃醒神之效。
2.针灸疗法
(1)针刺:针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实证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2)灸法: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用于虚证。
(3)耳针:针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升压点、呼吸点。
参看
《中医内科学》- 厥证


真热假寒证,证名。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即阳证似阴。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其证又见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六脉皆沉滑有力,则为阳证真热。内实者,宜择用三承气汤,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至于杂证之假寒者,或为畏寒或为战栗,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栗。察其内证,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便热涩,或口臭躁烦脉滑实有力,当以凉膈散加芩、连之属,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参见阳证似阴、寒热错杂证条。【中医词典】


凉膈散

凉膈散

组成大黄、朴硝、甘草(爁)各二十两,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十两,连翘二斤半
用法上研为粗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煎奎210毫升,食后温服,小儿可服1.5克,更随岁数加减得利下住服
功用凉膈泻热。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烦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运用本方为治上中二焦积热证的常用方。临床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性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积热,聚于胸膈者。
方解

积热郁滞上、中二焦所致。积热郁滞胸膈,郁而不达,则身热不已,胸膈烦热;火热上冲,则面赤唇焦,口舌生疮;积热日久,伤津化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实热内积之象。治宜清上泻下并举,以清泄膈热。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以清透胸膈郁热于上,为君药。黄芩清热泄火,以清胸膈肺热见长;栀子清三焦之火,引热下行;大黄、芒硝通腑泻热,“以泻代清”,为臣药。薄荷、竹叶外散内清,清散郁热于上,为佐药。甘草、白蜜益胃生津润燥,以缓硝、黄之峻下之力,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清上泻下并行,使郁热从前后分消,体现了“以泻代清”之法。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提示服用本方得利下则停服,以免损伤脾胃。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加味凉膈散
【来源】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三钱蝉蜕(全)十二枚广姜黄七分黄连二钱黄芩二钱栀子二钱连翘去心,三钱薄荷三钱大黄三钱芒硝三钱甘草一钱淡竹叶三十片。
【用法】水煎去渣,冲芒硝,人蜜、酒冷服。
若欲下之,量加硝、黄;胸中热,加麦冬;心下痞,加枳实;呕、渴,加石膏;小便赤数,加滑石;满,加枳实、厚朴。
【作用与功效】升清降浊,清泻郁热。
【主治、适应症】大头、瓜瓤等温病,危在旦夕。温证火郁于上,壮热面赤,唇燥
舌干,烦躁谵言,胸闷气滞,脉象数实。
【方解】本方以凉膈散为基础加味而成。方中以凉膈散加人僵蚕、蝉蜕、姜黄、黄连,并加大薄荷、连翘用量,以生大黄易酒大黄。僵蚕、姜黄、蝉蜕与凉膈散原方中大黄组成升降散的配伍,宣畅气机,助郁热外透;薄荷、连翘用量增大并入黄连,使原方清热解毒之力更强,大黄改酒制为生品,泻下涤热之力更猛。总之,加味凉膈散与凉膈散相比,于清上泻下之外更着重于宣透,清泻热邪之力更强,适用于上焦郁火极盛之证。
【方论】方中翘、荷、竹味薄而升浮,泻火于上;芩、连、栀、姜味苦而无气,泻火于中;大黄、芒硝味厚而咸寒,泻火于下;僵蚕、蝉蜕以清化之品,涤疵疠之气,以解温毒;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和中也;加蜜、酒者,取其引上而导下也。(《伤寒瘟疫条辨》)。
【临床应用与医案】
1.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郁热内结,里气不舒)一般资料:流行性腮腺炎41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4~15岁,平均9岁;病程2天以内32例,2~4天9例。
治疗方法:予加味凉膈散。
蝉蜕、僵蚕、姜黄、大黄、黄连、黄芩、连翘、淡竹叶、栀子(剂量随年龄而定),水煎后去渣,加人芒硝、蜂蜜、黄酒。每日1剂,分3次餐后服用。
结果:痊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腮腺肿胀消失)31例,显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恢复正常,腮腺肿胀基本消失)8例,有效(治疗7天内体温正常,腮腺肿胀有所减轻)1例,无效(治疗7天以后发热及腮腺肿胀无减轻)1例,愈显率95.12%。
按语流行性腮腺炎属中医学“大头瘟”范畴,其病来势急、症状重,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其他并发症。中医学认为本病乃外感疫疬之邪壅遏于内,热毒上攻所致。治疗重在清热解毒。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用本方治疗,所谓“愈者不计其数”。方中蝉蜕、僵蚕、连翘、薄荷味薄而升浮,祛邪伐恶,清热解毒,泻火于上;黄连、黄芩、栀子、姜黄味苦而厚,清热解毒,辟邪泻火于中;大黄、芒硝大寒泻火;黄酒“伐邪辟恶,引药上行”;蜂蜜“清热解毒,润之下导”。诸药合用,使疫毒顿清,三焦气机升降得复,发热肿胀之症速愈。经临床观察,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具有疗程短、疗效佳之特点,实为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之良方。
[邓朝阳,陈霞.加味凉膈散治疗流行性腮腺炎41例.中国中医急症,2003,17(2):156.]。
2.化脓性中耳炎(风温温热夹湿、表里壅闭)张某,女,19岁,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3天,体温39.5℃,汗出不畅,耳痛目赤,头痛甚,恶心烦躁,便闭,曾服土霉素未效,脉滑,舌质红,苔黄腻。时值初春,风温夹湿,表里壅闭。拟凉膈泄热,升清降浊,表里双解,用加味凉膈散。
大黄9克,僵蚕9克,蝉蜕4.5克,姜黄6克,蒲公英15克,芒硝(烊化)6克,薄荷4.5克,黄芩9克,栀子6克,生甘草4.5克,连翘9克,黄连6克,淡竹叶6克,1剂。
药后便解,汗畅,耳痛大减,体温渐降,继服3剂,体温恢复正常,后调理而愈。
按语患者因化脓性中耳炎见高烧不退。从脉症分析证属风温夹湿,表里壅闭。杨氏云:“风温…每以温病十五方,视其轻重而施之屡效。”笔者选用加味凉膈散治之,果获良效。
[薛伯寿.杨栗山温病十五方的临床应用.江苏中医药.1981,(4):21-23.13.彭景星运用加味凉膈散治疗温病三则
例1龙某,男,17岁。1968年秋患“伤寒”治愈10余日,因劳作过早,调摄失宜而复发。起即高热稽留于39℃以上,肌肤灼热无汗,脾肿大2.0cm,质软,昼则神清,暮则谵语不止,胸膈烦热如焚,唇干口渴,饮水不多,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质晦绛苔黄厚微腻,脉濡数。彭师详审脉症,虑为伤寒复发。乃湿温重症,已见佛郁化火,充斥表里,弥漫三焦之险候。遂用本方加芦根、滑石各30克,配方2剂(第1剂大黄仅用6克),令日夜各服1剂,同时以生理盐水200毫升/次,连续灌肠2次,导出燥屎5枚。翌日解臭秽黑粪2次。继将玄明粉量减半,仍守方日夜各服1剂。从此日解黑粪7~10次,热势渐减,3日后夜不谵语,周身絷絷汗出,胸腹满布水晶色白瘩,粪已变褐色,日解4次,舌绛晦均减,苔变黑薄欠润,胸膈尚觉微烦,能进流汁饮食。遂于方中去玄明粉、连翘、薄荷,将大黄、栀子用量减半炒用,并改为日服1剂。6日后舌苔化净,大便虽日解3次,而粪色转黄成形。历时15天,服药20余剂,方人坦途,经调理而康。
例2邓某,男,6岁,于1975年夏病“乙型脑炎”。起则头痛、发热、嗜睡,次晨来诊,体温39℃,项强2指,昏睡或烦躁不安,间见抽搐,呕吐3次,口渴喜饮,胸腹灼热并有红色小疹,小便短赤,大便2日未解,舌绛苔黄燥,脉洪数,乃暑邪佛郁,充斥三焦,将陷厥阴之势。用本方减半量,加金银花、板蓝根、芦根、滑石各15克,当即煎服。初则呕不受药,采取手指紧掐双“内关”法,再服药即不复吐。一昼夜连服2剂,即刻便通热减,神清静卧。续服2剂,诸症缓和。遂于方中去玄明粉,将大黄、栀子量减半并炒用,更加清暑养阴之沙参、西瓜翠衣、鲜荷叶等,又服5剂而康。
例3王某,男,52岁c1971年夏,右鼻唇沟处生一小疖,根脚紧束,局部坚硬,搔破后肿势蔓及头面,痛麻交加,憎寒壮热,神识恍惚,周身酸痛,体温39.8℃,脉沉实而数,舌绛晦,苔黄腻。此升降失司,热邪郁遏,化为火毒,已露“走黄”(败血症)之端倪。其治除用青霉素与局部敷药外,即以本方加羌活6克,大青叶、金银花各20克,赤芍9克为剂,水煎服。1剂便通热减,病灶未见发展,续服2剂,热痛已除,局部组织变软,有白色脓头外露。遂停用西药,内服药中去玄明粉、羌活,而栀子、大黄用量减半并炒用,另加当归10克,再服3剂,诸症消失,停服中药,局部换药周余而痊。
按语凉膈散方以连翘、薄荷、淡竹叶泻火于上;芩、连、姜黄泻火于中;大黄、玄明粉泻火于下。更以清化之僵蚕、蝉蜕祛风胜湿以涤毒。合之既可泄三焦佛郁之火,复能涤脏腑疵疬之毒,有较强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因其通泻撤热,给病邪以出路,加速体内热邪排泄,故对多种热性病有较好的疗效。上述诸证皆治用本方。例一加芦根、滑石“渗湿于热下”,使湿不与热相搏而势孤易除。伤寒相当于中医学之“烂肠瘟”。恐硝、黄攻泻力猛,致肠出血或穿孔,故首剂大黄仅用6克,同时以小剂量无刺激之生理盐水灌肠导泻。当直肠燥屎导出后,减轻通泻阻力,似更为安全。临床所见,大便通泻后,病情皆随之减轻,诚有“秽恶一下,邪热自此而消”之验。例2除通泻撤热外,更加金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滑石、芦根涤暑利湿。例3重在升清降浊,凉血解毒,但火邪佛郁较甚,故加羌活以发散郁火,金银花、赤芍等活血解毒。
[彭慕斌,徐想德,陈育英.彭景星运用加味凉膈散的经验.湖北中医杂志,1999,21(5):198-199.]。
4.口腔扁平苔癣(口癣湿热循经上扰,熏蒸于口舌颊唇)马氏等治疗口腔扁平苔癣患者68例。口腔局部予生物溶菌酶喷雾剂并口服加味凉膈散煎剂,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可使症状减轻,促进糜烂愈合,并减少复发。总有效率93%。
[马华,李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扁平苔癣68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330.]。
【现代研究】
王兵等研究显示, 与模型组比较, 加味凉膈散防治组PCL升高, M-CSF、sCD40L、TLR 4降低, 且随剂量增加, 其作用增强。表明加味凉膈散可能通过颉顽LPS与血小板TLR 4结合, 抑制血小板TLR 4表达上调, 减少血小板及巨噬细胞过度活化, 从而缓解LSP诱发的M-CSF减少。
[王兵,王勇强,邵蕾,等.加味凉膈散对脂多糖诱发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山东医药,2011,51(45):30-32.]。
王兵等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凉膈散加西医常规治疗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比较, IL-6、TNF-a、CRP水平降低。说明西医联合应用加味凉膈散在早期脓毒症解毒抗炎、攻邪安正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王兵,邵蕾,徐春雷,等.加味凉膈散对早期脓毒症解毒抗炎攻邪安正作用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9,36(6):941-942.]。
张云松等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凉膈散煎剂在降温,症状改善,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各脏器组织充血、瘀血和出血的病理状况,控制炎性渗出,抑制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消除炎症方面疗效优于西药以及银翘白虎汤且差异显著。
[张云松.解毒通腑法治疗温病气分发热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2):118.]。
【临证提要】
本方虽功兼宣、清,究以通泻为主,与之前凉膈散有许多共通之处。因大便通畅,故邪不能留,正所谓给病邪以“出路”。杨氏谓但见“舌红、呕、渴、痞、燥、满、痛一二证,即可使用本方”,但从其“量人之壮弱,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然后用药”之嘱看,亦极慎重,并非孟浪攻下。临证当把握住畅通一身气机,给邪以出路的核心治疗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