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阳书院:见证古徽州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云中龙0617 2021-04-30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州守韩补为祭祀朱熹,在歙县城南门外,望紫阳山方向,建立书院,理宗钦赐御书“紫阳书院”。这是徽州首个缘于朱熹建立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祭祀朱熹的书院。自创建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制,徽州紫阳书院数次迁徙,历经岁月沉淀,见证了古徽州600余年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

守正创新

以紫阳书院为代表的徽州书院与徽州学术的发展血肉相连,书院因学术传播而繁荣兴盛,徽州学术因书院的推动而传承创新。

宋理宗后,朱子学取得正统地位。因为朱熹与婺源的血脉联系,“文公归里,乡先生受正学者甚众”,徽州学人成为朱子之学的重要继承者与传播者。宋末至明初,新安理学家纷纷创办或主持书院,潜心朱子之学,传播朱子思想,一时间“师友渊源,后先辉映,如霞蔚云蒸”。随着唐桂芳、曹泾等一众硕儒名士先后主讲紫阳书院,书院成了传播朱子学的重镇,“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朱子学也成为徽州学术思想的主流。

明中后期,因阳明心学的影响,占据徽州学术思想主流300年之久的朱子学呈式微之势。入清以后,程朱理学再次被倡导,重振朱子学的希望被点燃,杨泗祥、汪佑等新安理学家勠力宣扬朱子学,“务经明行修,宗尚周程张朱之学”的《紫阳讲堂会约》,“一本紫阳会规遗意”的《还古会约》等相继问世,朱子学回归徽州书院讲坛。直至乾隆时期,徽州学术迎来“破末世雷同附和之习”的创新契机,以江永、戴震为代表的新安朴学兴起,逐渐成为徽州学术的主流。

作为徽州学术文化的中心,紫阳书院在发展更迭中始终秉承守正创新的学术传统,与徽州学术兴衰相始相终,保持其学脉不绝。

兴文重教

徽州紫阳书院虽因战乱校址屡有变迁,但始终坚持与徽州文化发展相依相伴,促进了徽州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明末清初,推行课艺、应举的同时,紫阳书院不忘坚守学术传统,坚持“讲会与课艺并行、学术与功利并举”,制定《紫阳讲堂会约》《紫阳规约》等规章,构建了完整的讲学体系和严密的教育组织。紫阳书院的这种坚守和改变,不仅促进了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而且满足了徽州学人的入仕愿望,为徽州培养了大量人才。与此同时,紫阳书院还发展了刻书藏书事业,尤其是刻书业,至明清时期已甚为发达,《施闰章诗集》(康熙)、《程朱阙里志》(雍正)、《御选唐宋诗醇》(乾隆)、《诗经诠义》(光绪)等一批文献先后问世。以紫阳书院为代表的徽州书院刻书业影响广泛,推动徽州成为我国当时四大刻书中心之一,而紫阳书院刻书藏书在提升其祭祀、课艺与讲会品质之外,也增加了徽州地区的文化积累,丰富了徽州地区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徽州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紫阳书院以其助力徽州教育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赢得了地方的大力支持。书院数百年里经历数十次修建、扩建、复建,多数得到了地方官员的参与支持,一些官员甚至在退隐或卸任后参与书院的管理和地方教育文化事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正德年间的两位徽州知府熊桂、张芹。熊桂知徽州府事期间,耗时两年对书院迁址扩建,是书院创建以来建制最完备、建造最美观的一次升级,使得书院面貌焕然一新。张芹任徽州知府期间,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建成紫阳山书院,实现书院于其山、称其名,成就紫阳山书院与紫阳书院“两院并兴”的佳话。

“万石家风惟孝悌,百年世业在诗书”。地方的积极参与,加上书院自身发展的推动,徽州地区兴学成风,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风气极为兴盛。

化育乡风

徽州紫阳书院扎根“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徽州大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传统,助力徽州地区崇学重教、尚俭尚文等民风的养成,也因此成就其独有的社会支持与地方影响。

徽州强宗大族一贯看重业儒入仕,视为“亢吾宗”“大吾门”的大业,成长于“程朱阙里”的徽商,蕴养了“贾而好儒”的特色家风。徽州宗族和商人非常重视资助地方文教事业,将开书院、设义学等作为反哺家乡的重要途径,尚文之风遍布徽州大地。在这种风气熏染下,徽州紫阳书院因其学术地位和地方影响,激发了徽州宗族的办学热情,赢得了徽商强有力的持续支持。

徽州山多地少,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这种地域风貌加上徽商的逐渐兴起,促成民间对书院的资助,有别于传统的书院学田模式,而多以商业化形式进行。明清时期,徽州书院主要依靠民间资助,尤其是通过商人捐输以获得经费来源。徽州发达的商业给了紫阳书院路径选择和经济支撑,帮助书院对资金进行商业化操作,取收益部分用于书院的运转。古徽州重商崇学的风气形成以商养学的风尚,实现徽州书院的社会化生存,推动徽州书院的发展兴盛,也使得紫阳书院能够凝聚乡风、熏染文风,虽历经波折而文脉赓续相传。

徽州紫阳书院在光绪末年应势改为紫阳师范学堂,开启安徽中等师范教育篇章,完成了她660余年发展历程的优雅转身,在文化徽州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守正创新、兴文重教、化育乡风的不朽佳话。岁月流转里,古紫阳书院的历史建筑山门坊、三元坊、下马碑、泮水桥、文公泉等依然守望在办学遗址上,见证着徽州文化的发展创新,陪伴着一代代年轻学子的成长成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