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中国儒学剖析(4)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4-30
中国儒学剖析(4)
刘晓林

儒学是“清醒之学”,它在经验合理性里面进一步提取了客观合理性,它始终明确人定胜天是痴妄的。宇宙间的一切存在未必都是合理的,存在即存在而已。

存在即合理貌似正确至极,实则不然,它的致命之处在于忽视了偶然性的存在。当然如果有人运用非人类、非正常思维非固执把偶然性也作为合理的因素,上帝也只能无可奈何。在我看来,儒学存在的是合理下的必然。最直接的原因当从人类本身来谈起。

人类同其他物种一样具有趋利性、现实性,因此他要寻找更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一切所需。一个人无论在认知、学识、智慧上多么的高深,他都会考虑今天现实的存在,并且通常来说其对现实存在的考虑要远远超出一般大众。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此类人会把近期与长远兼顾。基于此,儒学非常重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它非常重视人类对自身潜力的挖掘,仅此一点我们就不能否定儒学对人类发展所做出推动作用。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这种具有神奇思维的高级动物便有些“想入非非”了。于是,慢慢学会了给自己设定“远景与愿景”来激励、麻醉自身。这样儒学中也融入了虚的成分,无疑正是这种“虚”也促进了人类“实”的发展。

人类最基本的哲学是生存哲学,即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儒学所要解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则是生存问题,如何生存?怎样生存的更好。正如我在《中国儒学剖析》一文开篇所提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儒学也不例外。它多以“德”来要求一般个体(百姓),当然也要求特殊个体(君主),但对后者的要求多会处于形式上的无力状态。当人类发展到高级阶段后便极大的束缚了个体自身个性的追求,但我们应当承认包括人类再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呈螺旋上升的。也就是说当个体自由被压制到极点后,整个社会(包括特殊的个体(君主))会被动或主动的作出调整。

有人认为儒学的存在是制约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这实在是放大了儒学弊端的结果。

总之我的观点:儒学的存在是必然的,尽管它存在不少缺憾。只要人类存在,儒学便会存在。当然我们不否认在人类发展的某一天,儒学突然改了名称,而它的内容是不变的:如何面对活生生的人?如何面对活生生的世界?如何面对活生生的宇宙?

三、 儒学发展

1、发展时期划分

对于任何事物的评判(包括对事物发展阶段的划分)首先取决于标准。比如,我们对于已知、现存的人类进行划分时,按国家地域来看则可以分为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按人种肤色来看则可以分为黄色、白色、黑色、棕色等。就儒学的发展时期做出划分同样需要在确定标准的前提下才可以展开论述。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补充,那便是标准设定的合理性。

一切人类文化毫无疑问是在主体影响与主体受众上是对人类而言的文化。(我们不排除人类文化对于人类以外的影响)因此在标准设定是否合理性的问题上,人们的认知、常识、文化延续、习惯接受的是首先考虑的。

基于此,我想把儒学对人的影响所产生的实质变化作为标准,将儒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儒学第一时期:先秦至两汉结束。此时期儒学的最大特征是为了社会、国家统治阶层所需。(如果细分可以根据儒学内容发生的变化来分为“道德儒学时期”(先秦至两汉以前)与制度儒学时期(两汉时期))儒学第二时期:宋元至现在。此时期儒学的最大特征是更加强调了人作为个体在心性、本质上的“深度挖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