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帝王用活人殉葬,那活人在墓穴中能活多久?或许出乎你的意料

 今古历史轩 2021-05-01

孔子有一句名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严格来说,这句话并非出自孔子本人留下来的著作,而是孟子转述孔子的话,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孔子所言的作俑,其实是春秋时代流行的一种丧葬制度,贵族去世后,用人形陶俑来殉葬,以彰显他们高贵的身份。

孔子为什么要批判作俑者呢?原因是这些陶俑虽然不是活人,却太像人了,即使用它们殉葬,也是于心不忍的。单从这句话,就足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殉葬制度的否定和批判,作为商王的后裔,孔子能有这样的认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商朝可是中国历史上殉葬最盛行,也最残酷的时代。

盛于商,止于汉,明朝又开历史倒车,终于民国

殉葬在很多文明里都出现过,可能与早期宗教有关。当时的人们信奉神灵,认为祖先死了以后会以神的方式继续存在,生前有地位的人,死后当然也离不开下人的服侍,于是就在下葬的时候把仆人、奴隶以及妾室等人一同埋到墓里,这就是残酷的“人殉”。在我国的商代,人殉就很普遍,现在挖掘的一些商代贵族的墓穴里,动辄发现数百乃至数千具殉葬者的尸体。

周代商以后,殉葬制度出现了改革,一是减少了人殉的数量,二是以陶俑大量替代真人来殉葬。比起商代的残酷人殉,周代的殉葬制度明显要文明多了,但即便如此,也达不到孔老夫子的要求,他老人家就认为陶俑也太像人了,同样是不能拿来殉葬的。

到了汉朝,殉葬这种古老而又残忍的制度就被正式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自汉以后,中原王朝就很少听说有殉葬的事了,甚至拿陶俑殉葬的都极为罕见。然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殉葬却时有发生,一度繁盛的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都有殉葬的记录,而且残酷程度堪比古老的商朝。

汉人王朝重启殉葬制度,始于明朝。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里,就发现了大量的女性尸体,据推测这些人应该是朱元璋的后宫,包括妃子、宫女等。这些尸体的姿势很奇怪,有的大腿都是以大角度张开的,说明她们被埋入墓中的时候还未死亡,也就是说,朱元璋死后使用了人殉,还是最残忍的活殉。明朝开的历史倒车,清朝也延续了下来,一直到民国建立,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殉葬才终于又一次成为了历史。

活殉最残忍,殉葬者可能在恐惧中度过好几天

在各种殉葬模式中,活人殉葬毫无疑问是最残忍的,因为这些人将清醒地面对自己的死亡,人的求生本能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巨大的生理痛苦。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就用了近两百人殉葬,而且是活殉。当时秦国民间就流传出了一首诗,讲述的是殉葬者中的三贤被拉到墓地里活埋的场景,其中有一句“临其穴,惴惴其栗”,就很深刻地描述了三贤当时的心理状态。

活人殉葬毫无疑问将在墓里继续存活一段时间,至于能活多久,则跟埋入的方式有关,也跟殉葬者的身体机能以及心理素质有关。存活时间最短的,就是直接土埋,这种情况下,身体再好的人也一般活不过5分钟,虽然很痛苦,但至少时间较短,而且人在窒息时会很快陷入无意识状态,真正有意识,能感觉到恐惧的时间应该不超过两三分钟。

如果是放进棺木里活埋,由于棺材里有一定的空间,能够保有一定量的空气,殉葬者不会立刻窒息而死。但随着棺木里氧气的耗尽,他也必死无疑。根据正常人对氧气的消耗速率,以及棺木空间的大小,这个过程一般在4小时左右。但能否存活这么长的时间,则要看殉葬者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如果心理素质很差,可能等不到窒息就提前吓死了。

活得最长的是用墓坑殉葬活人,比起棺木,墓坑的空间就大得多了,甚至有几间房那么大。如果墓坑足够大,并且里面殉葬的人不是很多,比如少于20人的话,那么坑里的氧气一般足够20人活到三天以上。当然了,三天不吃不喝,而且明知自己最终会死,这些人的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很难预知的,甚至不排除上演自相残杀的惨幕,所以这种情况下,殉葬者很可能不是窒息死的,而是被杀或者饿死、渴死的。

结语:

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是殉葬,最终必然难逃一死,就算多活几天又有什么意义呢?活得越长,心理上遭受的痛苦也就越大。所以如果真要选的话,恐怕还是直接被泥土活埋最“幸福”吧,至少痛苦时间要短得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