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凭借“自研 引进”,基石药业能否成为创新药2.0的赢家?

 鹏城豫人 2021-05-01

如果说几年前,创新药企业还都是资本争相追逐的宠儿,那么如今伴随着中国研发创新氛围的成熟,创新药企已经从1.0时代迈入2.0时代,市场已然开始分化。

谁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跑赢,我认为主要看这几方面的实力,一是速度够不够快,二是有没有“我有人无”的爆款产品,三是商业化路径效率高不高。

从这三个方面来判断,以“自研+引入”开发模式在圈内闯出一条道路的基石药业或有胜算。

图片

01

速度决定命运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在政策扶持、资本注入、人才集聚等优势资源的联合推动下,近年驶入高速成长通道,中国研发创新氛围逐渐形成,开始诞生出一批将对全球医药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本土创新企业。然而,创新药企要想走向成功并非易事。它们需要面对动辄年过百亿美金的药企研发投入,以及临床研发背后不可预估的投资风险。创新药企也从上市初一窝蜂涨涨涨开始明显分化,从1.0进化到2.0时代。任何一个环节拖沓,都足以改变一款药、甚至一家公司的预期。

基石药业在行业内有一系列关于“基石速度与质量”的“基石神话”的风评。创立三年成功登陆港股,一年上市4款新药,开创了国内创新药企业新的快速发展路径。

目前,基石药业在全球范围内有30项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包括15项注册性试验和11项联合疗法试验。今年3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普吉华® (普拉替尼胶囊) 作为国家一类创新药上市申请。同月,泰吉华® (阿伐替尼片) 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此外,针对IDH1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艾伏尼布(TIBSOVO)在今年也有望获批上市。用于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PD-L1舒格利单抗新药上市申请于2020年11月获得CDE受理,并于今年2月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拟定适应症为复发或难治性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R/R ENKTL),该药预计将于今年获批上市。

一家创新药企能在一年里,有多款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获批上市,这一点极其罕见。按照公司之前的规划,计划是每年提交1-2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速度,在创新药2.0时代,基石药业出头的概率不小。

02

“自研+引入”构建first-in-class产品池

基石药业之所以能够在成立五年,便能够实现这一个速度业绩,最关键的因素是它采用了“自研+引入”的创新开发模式。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完全靠自研,我们都知道,没有个十年时间,是见不到产品上市这一天的。但目前中国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可能还没有等到产品上市,企业已经被“干掉”了。但如果没有自研实力,完全靠买别人的产品,企业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点,基石药业就很聪明,他们首先把准了市场大方向,聚焦肿瘤免疫及精准治疗的基础上,然后灵活运用“自研”与“引入”的双重策略,其14款产品线中,有8款是自主研发,6款是引入。目前已经获批的普拉替尼和阿伐替尼,均是引进合作伙伴Blueprint Medicines的产品,艾伏尼布也是引进产品。而舒格利单抗是由基石药业开发的在研抗PD-L1单克隆抗体。

从外部引入产品,使得基石药业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最优产品和首创产品,囊括了多款同类最优、全球首创类产品并拥有更多全球权益,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差异化产品池。

普吉华® (普拉替尼胶囊) 是我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RET基因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选择性RET抑制剂。泰吉华® (阿伐替尼片) 是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PDGFRA外显18突变(包括D842V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药物。

作为基石药业转向管线2.0战略的早期成果,NM21-1480,具备成为同类最优的下一代PD-L1抗体的潜力。基石药业通过与Numab Therapeutics订立区域性独家授权协议,获得该产品在大中华区、韩国和新加坡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LCB71,全球首批、为数不多的针对ROR1的ADC(抗体偶联药物)之一,潜在同类最佳。基石药业同LegoChem Biosciences签订独家授权协议,获得了处于临床前阶段ROR1抗体偶联药物LCB71在韩国以外的全球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授权。

基石药业之所以能够一直引进强悍品种,跟它的团队能力有很大关系。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基石药业核心管理层在行业内都有20年以上的经验,都曾在行业领先的跨国药企工作多年。这也是基石药业在同一适应症的临床推进能力更快的重要原因。

03

研发与商业化的高效闭环

除了有好的产品,商业化能力也是决定创新药企业最终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

相比于单纯依靠自研的创新药企业,基石药业通过外部引进产品快速上市,有机会在更短时间内出现在终端市场,建立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并更早探索商业化发展道路。

2020年9月,阿伐替尼、普拉替尼先后被引入博鳌。其中,普拉替尼落地博鳌的时间与其获得FDA批准的时间差仅23天,成为博鳌快速引进未上市进口药物的缩影。

基石药业的商业打法也非常接地气。对目前竞争不激烈的产品,比如普拉替尼和阿伐替尼等精准治疗产品,由公司商业团队负责。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基石药业商业团队规模已达约200人,预计到今年年底能达到300人。带领商业团队的一号人物赵萍,曾就职于百时美施贵宝,主导过O药(Opdivo)在国内早期的推进工作。

而在竞争更激烈的品种上,基石药业则选择跟有强大商业化实力的药企合作。比如PD-L1国内销售权益交给了辉瑞。

与此同时,基石药业与多方外部合作伙伴合作,推进商业化进程。通过与学会紧密合作,开展很多学术活动,借力线上线下的平台,加强专家互动。2020年,基石药业的两款精准产品艾伏尼布及阿伐替尼都列入了2020年CSCO肿瘤诊疗指南。与国药控股、上海镁信健康科技、圆心科技等多方外部合作伙伴携手创新支付与渠道推广。

凭借创新发展模式,基石药业一直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自2015年年底成立以来,A轮融资1.5亿美元、B轮2.62亿美元、港交所上市、辉瑞注资2亿美元的资本成就相继达成。

产品快速上市后,基石药业也开始自己赚钱了。根据基石药业3月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20财年,成立仅仅5年的基石药业,就通过自研产品的授权,获得了高达10.388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年内亏损大幅减少47.11%至12.210亿元(人民币)。同时,现金储备宽裕,定期存款以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3.834亿元(人民币)。新药陆续上市后,基石药业的股价反弹,显示资本市场的认可。

总结一下,通过引进产品早日实现了产品上市,既实现了营收的增长,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又可以尽早开始商业化探索,为自研产品赢得时间和经验,并提供资本的保障,基石药业的这一发展策略实现了一个高效的商业闭环。

虽然目前基石的市场估值相对第一梯队的同行尚处于洼地,但基石目前正在加强自主研发,相信随着商业化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未来两年其差异化产品优势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届时市场届时也将对基石药业进行重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