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0、61条)

 玄冰生孙洁 2021-05-02

从头学中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0、61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法伤里气,汗法伤表气。“下之后,复发汗”,则表里阳气俱伤,所以会见到恶寒,脉微细的表现。据此推测,则此“脉微细”应当是微细而无力。
这里的“内外俱虚”,应当是指内外阴阳俱虚,不可以只理解为阳气虚。因为下法伤在里之津液,也伤阳气;汗法伤在表之阳气,也耗津液。所以汗、下不得法,常常会形成这种“内外俱虚”、“阴阳两虚”的状态。必须辨清表里阴阳不足的偏重及其与邪气的关系,才能够准确地治疗。比如下一条第61条就讲了汗下之后,伤表里阳气应当如何治疗。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前条讲“下之后,复发汗”,致内外阴阳俱虚,本条则顺承此意,讲误下误汗后,内外阳气俱损的表现的治法。内外阳气俱损,寒邪因之内陷入里。然里气不足,无以抗邪外出。白天时借天地阳气,阳气勉强起而抗邪,正邪相争,故而“烦躁不得眠”。到了晚上,阴气渐盛,阳气无力抗邪,所以反而安静。不呕,是无少阳证;不渴,是无阳明证;无表证,是无太阳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是邪气不甚,虚阳浮越。所以本条之证,是内外阳气不足,邪气不甚。用附子生用,温里散寒为君;干姜温中散寒,兼散表邪。因为内外阳气之不足,起于误汗误下,是一时之急,非本源不足,所以重剂顿服,以起虚阳,免生变证。姜附共用,只用服一次就可以了。本方用生附子一枚,且不先煎,温阳力量是很强的了。

本条有两个地方需要辨析。

一是有无邪气,病起于误汗误下,并未有效祛邪,加以“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显是正邪相争之象,所以邪气应当是有的,而且是寒邪。但是此邪已然入里,不在三阳。一般认为是邪入于少阴之里,成为阳微阴盛的少阴证了。

二是干姜能不能助表阳。因为干姜入中焦,能温中散寒,与生姜相比,有守而不走的特性。但是干姜毕竟味辛能散,在这里不但与附子相配,以温少阴里阳,也有温表阳的作用。

汗下之后,变证甚多,非止内外阳气亏虚一种。故将相关条文,罗列于下,以资参考。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57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58条)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59条)
字帖获取请点击:
伤寒论字帖
现已更新至52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