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三和行者 2021-05-04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掰)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临床上又来了一位病家,表现出来的病症是:脉浮紧,发烧同时怕冷,身上肌肉、骨节都疼,还不出汗,还有心里烦躁不安的情况,这时选择大青龙汤治疗。如果脉是不足的,也就是没有力量的,同时病家还有出汗、怕风的情况,那就不能用大青龙汤了。服用之后可能导致手脚凉,肌肉、筋脉都不自觉跳动、紧张的情况,这不是正确的治疗,而是逆治。

这一条根据脉证来分析并不复杂:脉浮紧、发热同时恶寒、无汗、肌肉骨节疼痛——这是典型的麻黄汤证;烦躁不安——这是体内火热大的表现,因为体表腠理瘀滞严重,体内气机完全不能外达,体内气机郁滞久了就化火,火热导致烦躁,这就有阳明病的趋势了。

治疗上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开表,再加上生石膏清降火热,因为麻黄用了六两,剂量偏大,再加上桂枝的话,外散太厉害,为了防止对里气的扰动太严重了,就又加上了生姜、大枣,这组合在一起就是大青龙汤了——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麻黄汤中麻黄用了三两,大青龙汤中则用了六两。

如果病家的表现是有出汗,脉象不是浮紧有力,而是浮而微弱,也就是浮脉的同时而微微无力,这就是12条所说的“阳浮而阴弱”,再加上出汗、恶风,这属于桂枝汤证,是不能使用大剂量的麻黄的,使用的话就会出汗太多,从而损津液、血液,血液不达四肢,就会手脚凉,筋脉肌肉得不到濡养,就会不自觉跳动、紧张,这种情况使用大青龙汤就是误治了,应该选择桂枝加石膏汤。

38条所描述的病证,确切而言是太阳阳明合病,既有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的太阳病,又有火热烦躁的阳明病,这是开表为主,兼顾清热,选择大青龙汤治疗。如果疾病进一步发展,太阳病越来越轻,阳明病越来越明显,就会出现189条的情况——“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太阳病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阳明病有了腹满同时导致喘、口苦咽干,这时还是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再加重,太阳病的表现就很轻微了,基本都是阳明病了,也就是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时就不能开表了,不能使用大青龙汤,而要治疗阳明为主,采用白虎汤,以石膏为主,配伍知母来清热。

本条开始的“太阳中风”,以及39条条首的“伤寒”,自古以来都有争议,胡老是以越婢汤为切入点来解读,我个人更倾向于下面的解释:38条、39条都是描述以麻黄汤为代表的太阳伤寒证的,这跟以桂枝汤为代表的太阳中风证是对等的。38条跟39条比较,38条偏于阳性反应,39条偏于阴性反应,所以38条是太阳伤寒分型里面的中风,39条是太阳伤寒里面的伤寒,两条都属于太阳伤寒,只是又做了对比而已。

大青龙汤的临床使用:麻黄18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炙甘草6克 生石膏45克(包煎) 生姜2片 大枣3枚(掰),九碗水泡40分钟,熬剩下三碗,去上沫,分三次温服。

大青龙汤发汗的力量比较大,临床使用的话,不能大汗淋漓,微微出汗最合适,如果出汗多了得用牡蛎、龙骨、糯米做的温粉外敷,以减少汗出。吃一次药就出汗了,病症解除了,剩下的药就不用吃了,如果继续服用的话,会大汗出损伤津液阳气,导致人体虚弱,出现怕风、烦躁、无法入睡的情况,这时得再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治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