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4维度:除了收益和风险,你可能忽略了…… 首发公众号:基业长红 原文地址:投资4维度:除了收益和...

 昵称44696133 2021-05-04

基金的支出如同饥饿的食人魔,

难以轻易被满足。

—— 约翰·博格

这是屠夫的第 232 篇原创,全文 3600 字

阅读时间 9 分钟,读完别忘了点【在看】哦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大部分投资者都会关注收益和风险,评价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时,也大多是从这两个维度出发的。

然而「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告诉我们,你可能只考虑了一半。

因为投资需要考虑的维度,一共有4个:

- 收益

- 风险

- 成本

- 时间

这4个维度,代表了投资的动态向量之间复杂、即时的相互影响关系。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检视自己的投资策略,避免片面的、短视的、狭隘的想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让我们来看看博格怎么说吧。

注:本文跟随《约翰·博格的投资50年》的翻译,“回报”和“收益”在本文的含义相同

01:投资的四个维度

博格认为,投资一共有4个维度。其中3个空间维度 (长、宽、高) 分别对应了收益风险成本;第4维度是时间 —— 这是一个可以作用于其他维度的特殊因素。

投资的四个维度

(来源:约翰·博格,《共同基金常识》)

博格在后来撰写的《约翰·博格的投资50年》里,进一步阐述了对4个维度的看法:

四个维度的可控程度

(来源:约翰·博格,《约翰·博格的投资50年》)

一个无奈的现实是,投资者无法直接控制收益 (即回报)。

我们只能通过控制风险、成本和时间,最终影响投资收益。

02:投资之「长」 · 收益

博格使用平面维度中的“长”来描述收益,因为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收益必须放在第一位。

共同基金 (包含主动型和指数型) 已经成为美国家庭的主要投资选择之一,重视投资收益是理所当然的事。

然而,可观的收益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根据博格的研究数据,过去15年*股票市场整体获得了令人惊叹的 17.2% 的名义年化收益,扣除通胀因素后也有 12.6% 的实际年化收益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回报有“均值回归”的明显趋势:

1802年以来,在181个相同期限**中,只有9个能超越过去15年那高达 12.6% 的实际收益率。

而且股票市场的长期收益率基准是7% ***,12.6%几乎是长期基准的两倍

—— 这不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投资者们应该对未来回报有合理的预期。

* 以《共同基金常识》成书时间计,“过去15年”应指1982~1997

** 15年滚动期的统计方式,可参考《约翰·博格的投资回报公式

*** 详见《笑问收益何处来》和《资产收益率的前世今生

博格坦言道:

唯一无法控制的投资要素,

就是收益率。

我们当然知道,长期投资能产生丰厚的回报。

但是,我们既无法预测这些回报什么时候到来,也无法预测它们会不会偏离过去的模式。

屠夫套用一句俗话:猜得到结局,却猜不到过程。

但是,无法预测不代表无计可施。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维度,间接地影响投资收益。

03:投资之「宽」 · 风险

风险置于“宽”的地位,博格的态度很鲜明:

并不是说风险不重要,

只是无法和收益拥有同等地位。

股票市场的短期不确定性,比大多数投资者投资生命周期里的不确定性,更大。

但我们要做的是「重视风险」,不是「害怕风险」。

因为,所有投资者都承认了一个隐含假设:

收益终将超过风险。

如果不是坚信“潜在回报能超过潜在风险”,又何必投资呢?

这也是为什么屠夫看不起“永远看空,永远热泪盈眶”的骗V们

—— 卓越的投资者,必须对未来拥有坚定的信念。

按照传统习惯,风险以标准差的形式衡量。

但和 霍华德·马克斯 一样,博格认为这只是“对价格波动性,而非对风险的一种度量”。

两者的微妙差别,大家可以参考《风险的理解、识别和控制》。

当我们同时考虑收益和风险时,「风险调整后收益」成了最佳选择。

其中一个典型指标是夏普比率 (Sharpe Ratio),即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与波动率之比。

在博格看来,这种衡量方法依然不够严谨:边际波动的1个百分点不值一提,长期收益的1个百分点却价值连城,将两者直接相比并不合理。

对风险标准的讨论莫衷一是,但对风险控制的方法,是有共识的。

04:风险控制的3种方法

约翰·博格给出了3种风险控制方法:

- 坚持到底

- 多元化股权投资

- 降低股权投资占比

第1种方法是「坚持到底」。

这名字容易让人误会,且听屠夫细细解释。

事实上,当你的投资组合配置合理、策略逻辑符合投资环境、风险程度和你的承受能力相匹配时,“坚持到底”就是一种控制风险的方法,它控制的是你的「情绪风险」

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说 (这句话被我引用好多次了):

如果数据正确,逻辑正确,你就是对的。

你的对错,和其他人的观点没有关系。

博格十诫》的最后一条,正是“坚持到底”四字。

投资是知易行难的事,绝大部分人是“知道,但做不到”。

博格的第1个风险控制方法就是坚持,值得各位细品。

第2种方法是「多元化股权投资」。

美国投资人的传统习惯,是集中投资于美国股市的股票组合。

而博格建议,投资者应将投资组合扩大,包含那些与美国市场关联度不高的其他市场的股票。

这个建议其实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Modern Portfolio Theory,简称MPT) 相符合。

MPT的核心原理就是组合的多元化:

单一股票的风险太高,而组合内的多元化可以降低风险。

有关MPT的更多研究,大家不妨参考《漫步于风险之间》。

第3种方法是「降低股权投资占比」。

多元化依然是针对“股票”,但股权投资总会有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

这时候,跨资产类别的“多元化”会是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

「降低股权投资占比」可以理解为一种“资产配置” ——

将债券等更丰富的资产类型考虑进来,对冲单一资产内部的风险。

05:投资之「高」 · 成本

收益风险是被广为接受的投资维度,然而成本却常常被人忽略。

约翰·博格是“关注投资成本”的传道者,他在《共同基金常识》中揭示了基金业那高得出奇的成本,以及高昂投资成本是如何降低投资收益的。

一只普通的主动型股票基金通常有 1.5% 的运营费率,加上 0.5% 的平均交易成本,每年的总成本至少为 2% 。

这只是一般情况。费率最高的 25% 的基金,总成本达到每年 2.5% 。

根据博格在书中的研究,假设这只每年取得 10% 的名义收益率,那么每年 2.2% 的成本会消耗掉其中 22% 的收益。

这意味着:投资者每年超过2成的投资收益,被基金经理夺走了。

如果再加上 2.5% 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实际收益率降低到 7.5% ,那么成本将足足降低实际回报率的 30% 。

按照持有10年的复利计算,主动型基金费率造成的成本会消耗掉实际收益率的36%

—— 这还是基金经理表现出众,连续10年保持10%名义收益率的乐观情况。

在“成本高昂”这方面,国内主动型基金学得有摸有样。

大多数国内主动型基金收取 1.50% 的管理费, 0.25% 的托管费,加上 1.20 ~ 1.50% 的申购费,就算不计赎回费 (持有不满2年大多要收赎回费),每年总成本高达 2.95~3.25% 。

就算通过申购一折的渠道购买,每年成本也接近2%,依然可以参考上面的成本分析结果。

面对这“饥饿的食人魔”,博格一方面呼吁基金行业降低费率、减少投资者的成本,另一方面身体力行地推行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屠夫也注意到,「降低费率」的趋势正延伸到国内基金行业,尤其是指数基金。

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推出运营费率为20BP (即:管理费率 + 托管费率 = 0.20%) 的指数基金,用更低的持有成本鼓励长期投资。

半天候组合自去年以来进行了几次基金置换,都是换到费率更低的基金上。

希望国内基金公司的“费率价格战”能继续下去。

06:第4个维度 · 时间

博格在书中以一种自嘲的口吻写道:

投资者对「时间」的认识和尊重,

更多是在违背而非遵守中获得的。

谈及长期投资的价值时,对长期投资者总是赞誉有加。

但要列出长期投资的例子时,却很少有人能指出第二个

—— 除了沃伦·巴菲特,我们还能想起谁呢?

时间是如何影响投资的呢?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只持有1年,股市收益率击败债市的概率为60%

如果能持有5年,股市的获胜概率就增加到73%

扩大到10年,则是82%

持有25年,超过99% —— 接近于“零风险”

股债百年战争》中介绍过西格尔教授的类似研究:

持有10年时,股票在80%的时间里战胜了债券

当持有期为20年时,这个比例上升到90%

当持有期超过30年时,这个比例接近100%!

道理大家都懂,但没几个人实践。

就像《择时已死》所说,主动型基金经理们如同赌徒一般进行短期投机。

研究数据表明,超过 1/3 的股票基金每年换手率高达 100% 。

也就是说,这些基金从年初到年底,把所有持仓都换了个遍。

而全市场指数型基金,年度投资组合换手率很少超过 2~3% ,平均持有期达到了33~50年。

难怪连巴菲特也推荐指数基金。

07:写在最后

约翰·博格对投资4维度的归纳,并不是为了简单陈列,而是为了说明其相互关系。

首先,收益和风险相伴而行。

传统的金融智慧已经教会大家,两者之一上升 (或下降),通常伴随着另一个同向变化。

其次,成本对收益和风险有显著作用。

较低的成本,可以让投资者在获得较高收益时不必承担过多的风险,又或者保持收益不变而降低风险。

最后,时间作用于3个空间维度。

时间的流逝,能使总收益增长,波动性风险反而缓解,也使得成本负担被放大。

关于投资里的「时间」因素,指数基金之父还有更多精彩的研究结论。

下周四同一时间,屠夫继续带你了解约翰·博格的思想精华。敬请期待!

附:约翰·博格的投资思想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