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水越多尿也越多,肾脏的压力会变大吗,多喝水会伤到肾脏吗?

 用户08204546 2021-05-04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普通的感冒,还是女性朋友们经期的小腹疼痛,听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多喝热水”,这种“水治百病”的概念仿佛一直就扎根在我们的大脑里,那么就有人会问了:“都说喝水的好处多,但是我也看到有的文章上说水喝多了,容易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水中毒,这是真的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水是怎么变成尿的。

 

水变成尿的过程

“小妙,我早上才喝了一杯水,怎么上午老是想上厕所啊。”小妙的同事小张一个上午已经跑了三趟厕所,同事们都笑闹他是不是肾虚了。到底人一天会排多少次尿呢?据研究,每个人每天摄入1000-2000ML的水,而相应的排尿次数约为4-8次。

一杯水入口,它可不是马上就转化成“尿液”。首先由喉咙进入食道,再流入胃部,最后经由消化系统吸收,进入到血液中。溶于血液后,饮下的水才会正式进入肾脏过滤,变成原尿。

原尿还不是我们排泄的尿液,它是尿的前身,还含有各种营养元素,需要由肾脏进行吸收,吸收过程中,会过滤出含有氨的代谢物和含有盐类的水溶液,这些杂质,就是我们最后所排出的废物——尿液。

水转变成尿液这个过程的时间其实并不固定,正常情况下,正常人的尿液转化大概需要30-45分钟。但会受到人体内是否缺水、气候、温度、情绪、活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所增减。像小冯这种情况,可能就是由于他的膀胱较小,那么储蓄尿容量也会相对较少,当尿液刺激到膀胱,就会产生想上厕所的感觉。

所以说,尿频不一定就是肾脏有问题,排尿的时间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太固定的频次。因此,也不用因为去厕所次数过多,而减少饮水量。

那么,回到问题来了。

喝水过多,会导致水中毒吗?

水中毒是一个现代医学概念,其原因就是饮水过多、过快。我们人体体内存在许多钠元素,它可以帮助调节体内水分和渗透压,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人体血液中的钠离子是需要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浓度范围的,当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就会导致身体器官功能出现障碍,严重的甚至能够致死。

一般在正常的饮水情况下,我们很难会波动到体内的钠离子。我们身体摄入的水分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或者少量以水蒸气或者汗液经肺和皮肤排出。因各种原因摄入过多水分时,机体会进行自我调节,使尿液形成和排出增加,保持“进出平衡”。

若是大量饮水呢?世卫组织专家也曾提出,每天摄入超过4L水可能会引起“水中毒”,但这种情况十分罕见,需要一次性摄入才有可能。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短时间并大量饮水。

当你在剧烈运动后,大量排出汗液导致身体失水,机体丢失了大量的盐份,这时候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就有可能会造成“水中毒”。而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因喝水过多而导致中毒,所以说,水中毒不应该成为你懒得喝水的借口。

不同人群喝水,都有哪些讲究?

水是生命源泉,多喝水可促进新陈代谢,对身体有积极影响。但这里的喝水,指的是纯净水矿泉水、纯净水、热水、凉水,而不是以果汁饮料、咖啡等来代替。除了喝纯水,也要会喝水。针对不同人群,喝水也是有讲究的。

·儿童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建议,10岁以下孩子对水的需求量要有所区分:6个月~1岁,每天水总摄入量为900毫升(包含米糊、奶粉等液体);1~2岁,水总摄入量1300毫升(包含米糊、奶粉等液体);2~3岁,饮水量600~700毫升;之后每增长一岁,饮水量可以此为基础增加100毫升左右。

 

·妇女:乳汁中90%左右是水,哺乳期的妇女更要注意水分的补充,专家推荐哺乳期妇女应比普通女性(2L)多补充0.1升的水。

·老人老年人由于约括肌等肌肉松弛,容易出现尿频现象。但若是减少饮水,又会增加血液浓稠度,引起其他疾病。因此老年人饮水可根据尿液判断,如果尿液呈浅黄色,要及时补充250毫升水;如果呈茶色,说明严重缺水,应喝下500毫升左右水量。

 

·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和户外作业工作者在身体进行大量活动后,都会流失大量的水分和盐分,专家建议可在进行体力活动前半小时左右适当补水,活动过程中可小口少量补水。切忌在活动后极度缺水的状况下,大量快速的补水。

饮水多,不一定就会引起尿频,也不一定会引起水中毒。而身体缺水却可以引起便秘、痛风、疲倦、心力衰竭等多种伤害。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要重视喝水。

参考资料: 

[1]《喝水后一直小便的人,与半天不去厕所的人,谁的身体更健康?》.汤慧新-内科医生.2020-05-17

[2]《喝水过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科学猫头鹰.2017-04-25

[3]《喝水过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生活圈.2019-05-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