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学习不能盲从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知之。知次之。《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说,我大概有自己并不知道而妄自造作的吧,我自己没这毛病。多听多闻,选择好的来采信依从;多见识,多知道,都记在心里。这就是次一级的「知」了。 次一级,什么是次一级呢? 就是《中庸》里的「学而知之」,略次于「生而知之」。「生而知之」是圣人的境界,孔子说他自己也不是,而是「好古,敏而求之者」。 这里又分了「见」和「闻」。 孔子修《春秋》的时候,就把历史资料分了三个等级,有见、有闻、有传闻,如,有见三世,如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 今天的历史研究,也是这样分的,有传说,有信使,信使还有亲历者写的,比如,现在越来引起的口述史;或者亲历写的;根据二手资料加工、整理的,等等。 结果发现,历史在经过多次加工后,已然是众说纷纭,一人一个版本了。 历史尚且如此,况且是其他的学科呢? 因而,我们自己在读书的时候,要效仿孔子,观照自己,将在自己代入,思考书(或是别人的话语)与自己的关系,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多琢磨,对我有什么启发,以及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用上。 这样学习,不仅有效率,还容易坚持~ 02. 为什么要问, 比问了什么更重要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七》 这个叶公,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封地在叶国,所以世人称叶公。叶公也是有能耐、有政绩、有名气的人。 叶公问子路,你觉得你们老师孔子是怎么样的人呀?子路不回答,回去汇报给孔子。 孔子听了后说,你怎么不回答呢?我就是个一发愤学习起来,吃饭都忘记了,学习有收获了,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的人。 这段话里面,我们有两个点一定要弄明白: 一个是子路为什么不愿意告诉叶公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一个是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子路(或者说是叶公)的回答。 先来看第一点。 据《史记》的记载,叶公曾不止一次和孔子谈论过政事,问过孔子什么是正直的标准,如何让老百姓愿意搬到自己的领地上来,等等。 对于孔子的回答,叶公自己又不是特别满意,只是有碍孔子的名气和才气,拿不准该怎么办,所以,才跑去问孔子的弟子子路。 当着外人的面,说自己老师的闲话,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子路才不回答,回来与孔子商量。 而在听了子路的提问后,孔子自然就明白了叶公是与自己道不同的人,所以给彼此找了个都台阶,带着自己的弟子离开了。 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答案,而是提问者的提问目的;很多时候,你回答与不回答,回答是多还是少,是详细还是简略,都是由这个目的决定的。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我们将来到《论语》里「秦伯·第八」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