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不知道听课、评课的意义何在?殊不知你错过了一大笔财富!

 倚栏听雨28 2021-05-06

Image

听课、评课

是学校基本且重要的教研活动之一

开展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

是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在听课、评课时

应该注意些啥?

遵循啥原则?

小师邀请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班长、学员

围绕“听评课到底听什么、评什么”

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希望能在五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

给你一些启发——


本期研讨嘉宾:


董文华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友林班班长、郑州市金水区经纬中学小学部教师

郭华伟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彩琴班班长、新乡市第三十中学教师
徐文祥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班学员、安阳市南关小学教师
王娅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凤霞班学员、鹤壁市山城区第八小学教师
李利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程翔班学员、永城市演集镇第一初中教师

主持人:


教育时报记者  王帅民


Image
Image
听评课到底听什么、评什么
Image

听好课不仅是评好课的前提
而且是对课堂、授课教师的尊重
Image

教育时报:听好课才能评好课,评好课才能真正助益授课教师和自己的专业成长。那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听什么、评什么?
Image


董文华:每次听课,都要做到有“备”而听。自己上过这节课吗?对于这节课有哪些思考?听课时,要带着课前的思考,审视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审视其目标的达成和背后的教学理念,用红笔记下感触最深的教学环节及分析,这些都是评课时的鲜活素材。

Image


评课时,首先应先从“泛学科”的角度评价是不是“课中有人”,比如重点关注师生关系、课堂氛围、习惯培养等。其次应从“学科味道”来评课,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的“我的校园”主题探究展评课,评课时要立足于学科思维,问一句“上出学科特色了吗”。这样的深层次追问会让评课具有引领性和思辨性。

郭华伟:我非常同意主持人和董老师的观点。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九个方面来进行听课、评课,即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思路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适度、多样化、创新性)、教师教学基本功(教态、语言、板书、电脑操作、教育机智)、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教学效果。

Image


关于听课、评课,我认为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课题研究班导师、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的提法更科学,即观课、议课。“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用心灵感悟课堂;“议”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观课、议课强调平等、开放,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Image

徐文祥:我通常把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文本的解读和把握、教师的素养和智慧、学生的参与和发展、课堂的设计和风格。由此,听课、评课也可分为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在场者是否感到愉悦或疲惫的,这强调的是要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是否准确到位、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是否理想、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课堂氛围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否新颖丰富等。微观层面包括:核心问题是否有提纲挈领的价值、教学环节有没有谋篇布局的巧妙、教师的提问是否艺术、语言表述是否清晰简练、教师的评价是否多样化并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等。

王娅:听好课不仅是评好课的前提,而是是对课堂、授课教师的尊重。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这句话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同样适用。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听”教师的“教”,也要“听”学生的“学”,听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等。

Image


课堂学习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评课不能仅仅落脚于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设计等,还应该基于学生的立场,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素养与素质的培育。

Image

李利:一是要听教师在讲什么、怎么讲的。因为内容是教学的中心,是目标达成、方法创新等的基础和前提。二是要听学生学到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一堂好课应该能够看见学生的成长,这种成长既包括思维层次上的进步,也包括学习兴趣的增强。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这样一节课才算产生了实效。三是听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交流。教师敏锐地感知到学生的困惑,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助力学生自主解决,是教师教育机智的重要体现。



评课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切忌带个人倾向、不负责任或当“老好人”
Image

教育时报:评课过程中,我们该遵循什么原则?如何有效避免讲空话、套话,避免低层次的信息交流,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教研作用?

Image

董文华:评课要遵循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当“事后诸葛亮”是人人都有的天赋,既能提出问题也能给出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的评课才有专业水准。因此,在评课时我们应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指导授课教师对原有素材进行二次加工,说出“病症”、找出“病因”、开出“处方”,从凭经验下结论向基于证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转变。同时,建议评课者做到“义正词婉”,让授课教师感受到真正的“雪中送炭”,激发其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内驱力。

Image

郭华伟:评课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带个人倾向、不负责任或当“老好人”。研讨教学、议课时应秉持平等开放的原则,讨论和发现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一是以谦虚的态度、商量的语气与授课教师共同分析研讨,比如“你看,这样合适不合适?会不会更好?”二是突出重点,评议和研究主要问题,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三是以事实、数据等为根据,增强说服力。四是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尽可能多地了解师生情况。

研讨过后,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授课教师都兴致勃勃,如果都有再讲一遍的强烈欲望,那么听课、评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Image

徐文祥:听课不是旁观,而是要深度参与、理性观察,要有学生视角的角色体验。听课时只关注课堂教学流程,而缺少深度思考,评课时就会因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陷入缺乏中心观点的漫谈。会听课的老师,通常善于通过细节发现授课教师教学环节背后蕴藏的思想、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和层次递进。

评课时既要提出问题,也要给出有效建议。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很容易,因此不少教师在评课时就只是提出问题和不足,或者只谈现象,却很少给出建议,殊不知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所有教研活动的目标。评课教师也要思考:如果我来上课会怎么样?

Image

王娅:评课时,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学习、共享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把大家的智慧汇集起来。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的目的是正视问题、发现不足。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实际出发,分析、探讨优点和不足,突出评课重点。同时,评课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帮助者、促进者的身份,站在授课教师的角度提出中肯、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可供参考借鉴的操作方法。

李利:首先,我们要认真倾听。有价值的言说必以认真倾听为前提,因此听课时要认真记录,总体把握课堂情况;课下也要和授课教师开展有效交流,避免评课时先入为主;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我们要态度真诚。评课时要避免高高在上,不要以专家自居,要顾及授课教师的感受和情绪,同时注意评课边界,不要让评课变成评人。再次,我们要力求科学有效。评课时既要能“挑刺”,也要能“拔刺”,既要能“诊病症”,也要能“开药方”。



评课教师要善于把听课当作一面镜子

更新自己的理念、修正自己的意见、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Image
教育时报:听课、评课是对听课与授课教师都有益的教研活动。在听、评课后,授课教师应该记住、总结反思什么?听课教师又该记住、总结反思什么?

Image

董文华: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听课和授课教师都要学会触类旁通,从一节课的思考拓展到一类课的思考,还要敢于上“重建课”,让听课、评课的效益增值。一次听课、评课活动的价值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只要养成审视、追问课堂的习惯,在嵌入式研究中改变路径依赖,探寻教学的多种可能,就能获得专业的充实和自信,创造更大的价值——品人之课,修己之心。

Image

郭华伟:通常,一些教师记住和反思的更多的是教育教学技术层面的方法和技巧。在观课、议课视角下,有4个维度、20个角度、68个观察点,比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等。对于成熟教师来说,在观课时应该从教育哲学层面取得进步,看重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生的状态、心理和感情,把握课堂的“魂”。同时,授课教师也要有坦然面对问题、虚心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和成长。

徐文祥:评课后,授课教师要做的重要的事是将大家的意见整理归纳出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课堂实录进行反思,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突破,往往都是从细节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更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的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

评课教师除了可以参照上述做法,也要善于把听课当作一面镜子,充分抓住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更新自己的理念、修正自己的意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Image

王娅:在交流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在听课、评课之后,授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应该记住课堂的得失优劣,写下反思之法、借鉴之道,重新分析备课思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研究,去粗取精、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评课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延伸,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每次讲完课后,我都会根据评课建议来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梳理教学逻辑、重构教学结构,形成“备课——授课——评课——再备课”的良性循环过程。

Image


李利:作为授课教师,最需记住的是真诚的批评;作为评课教师,最需拥有的是真诚的态度和批评的能力。在一些面对面的现实语境中,真诚且有效的批评实在难得。唯有真正希望对方改进且不惧他人抱怨的老师才有真诚的态度,唯有“明师”才有批评的能力。

我至今还记得曾经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丁莉和马丽两位老师对我的真诚批评,实乃当头棒喝。我认为,授课教师应有齐威王“求谏若渴”的心胸,闻过则喜,有则改之以进步,无则勉之以自醒。



在听课时
我们既要“听”教师的“教”
也要“听”学生的“学”
听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等

在评课时
我们应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指导授课教师对原有素材进行二次加工
说出“病症”、找出“病因”、开出“处方”

探寻教学的多种可能
你一定能获得专业成长

Image

原载:《教育时报》

Image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