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中医随笔 第98篇 条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按: 看法:1:本条有表里证时治之失法,仍有表里证的双治法。遇到或表证或里证,伤寒条文90提出治法原则“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遇到表里同病时则“急当救其里”(条文91)。 本条文,医不细思,遇“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就认为有表证得发汗,但病没好;于是看到“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有里证,反惊寤是要下之才是,于是换方,但症状仍是不变,这就令人糊涂了。 看法2:也可以把断句断在“无汗”后面,看成本条是麻黄汤证误用桂枝汤,条文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医家就是没有“常须识(zhi,通“志”)此”,治后刺激体表水液出现变证,又误用下伤正出现坏证。伤寒论中可以反应汉朝治病的一种现象——喜欢用下法,到后文,经常会看到误下代来的坏病,那时认为排邪拉一下肚子(通过二便)就好了,邪拉干净病就好了。其实不然。 本方争论上便是去桂枝或是去芍药。 去桂枝,则不犯无汗之禁,加用茯苓白术温中健运,水利则发汗,里通则窍通,盖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中焦水行,膀胱气化,则水去脉自和。 去白芍,则表里双解,前有桂枝去芍药治“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今效仿,又小便不利加用茯苓白术利水,发汗利水以使外窍得通、里窍自利,表里双解,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皆仿此法。 本病病机主要在于——气化失司,水邪内留,小便不利,又兼见表证不除。治病关键在于气化利水。原文没去芍药,我认为没出错,《神农本草经》明言: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契合“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什么是去桂,可能在于“无汗”,且“心下满,微痛”不是气上冲,而是邪入心下,不用桂枝治上气,而是用芍药治“邪气腹痛”,不怕芍药的收敛药性而心下满不除,因为更加茯苓白术气已经健运,且关键在于利水。 附:《神农本草经》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那去芍药,就用不成?我觉得可以,“开鬼门”不是可以“洁净腑”!桂枝可温通太阳之经,何怕气不化? 本病关键在于利小便,医法圆通,殊途同归! 可阅读之前些的《温读伤寒,重拳三出》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方歌: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 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作者介绍:远怀中医,温煮经典,崇尚岐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