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历史人物共进早餐】“烧卖”还是“烧麦”?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21-05-07
与历史人物共进早餐
2021/05/07

“烧卖”还是“烧麦”?

散客月下

图片


冷链服务,丰富了宅居者的早餐餐桌。一盘蒸货,有广州来的炭烧奶黄包、福州粉粿。最喜欢的是来自佛山鸿运楼的黑松露翡翠烧麦。因为奶奶是佛山人的缘故,吃来特别亲切。我接触烧麦时间很早,早到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吃到这等美食的时候自己几岁,只是记忆中,烧麦永远有有一个不可被粽子替代的地位。
那么,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吃这道点心的呢?
查阅史料,发现“烧卖”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早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快嘴李翠莲记》中,那个善编顺口溜的青年女子李翠莲自夸说:“纺得纱,织得布,能裁衣、能补裤、能刺绣;做得粗、整得细,三茶、六故一时备;推得磨,捣得確,受得辛苦吃得累。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1]
“匾食”大约是饺子,烧卖当然就是就是我们现在这号盘中餐了。
《快嘴李翠莲记》是《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一篇小说。《清平山堂话本》是明嘉靖年代杭州人洪梗收集整理宋元小说刊刻的集子。
所以“烧卖”一词在宋、元之时已经出现,明代沿袭之。
 
《金瓶梅》第四十二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厨下拿了汤饭上来,一齐同吃。西门庆只吃了一个包儿,呷了一口汤,因见李铭在旁,都递与李铭下去吃了。那应伯爵、谢希大、祝实念、韩道国,每人吃一大深碗八宝攒汤,三个大包子,还零四个桃花烧卖,只留了一个包儿压碟儿。[2]

图片


冰箱里另有一款,来自山东德州尚风斋的产品,品名标的却是“烧麦”。
那么“烧麦”又是从何而来呢?
 
据邱庞同先生考据,这种食品的记载,首先出现在元代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上:元大都(今北京)午门外的饭店中有“稍麦”出售。该书对“稍麦”有两段注解较为重要,其一,“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作卖。”其二,“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为花蕊,方言谓之稍麦。”从这两段注解,可知当时的“稍麦”与今日的“烧卖”(或烧麦)基本是一个东西。[3]
明代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引述流传于京城中的一些有趣的对偶句,其中有“细皮薄脆对多肉棍,棒树纹儿对桃花烧麦。”[4]
 
清代安徽滁州全椒县人吴敬梓移居江宁(今南京)后,创作小说《儒林外史》(完稿于乾隆十五年),书中第十回《鲁翰林怜才择婿、蘧公孙富室招亲》中富豪蘧公孫在戏园子里宴请为他当月老的二位表叔,酒过数巡之后,厨下捧上汤和点心来——“席上上了两盘点心——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5]
 
清末四川简阳人傅崇矩(18751917)作《成都通览》,对成都的风土人情、物产、饮食习俗、民间风味饮食、大餐馆、炒菜馆都有洋尽地介绍。其中《成都之食品类及菜谱》一章,记载了各式各样的烧卖品种:“各样烧卖,大肉烧卖、地菜烧卖、冻菜烧卖、羊肉烧卖、鸡皮烧卖、野鸡烧卖、金钩烧卖、素芡烧麦、芝麻烧麦、梅花烧麦、莲蓬烧麦。”[6]
 
《调鼎集》是清代民间流传的一本手抄食谱,罕见的厨艺秘籍。以扬州菜系为主,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应有尽有。收荤素菜肴两千种、茶点果品一千类,烹调、制作、摆设方法,分条一一讲析明白。其中有多种烧麦食谱,有甜有咸有海鲜及各种素菜搭配,比现在流行的糯米加肉丁丰富多了,摘录于下:
油糖烧卖:脂油丁、胡桃仁㓠碎(疑缺拌字)洋糖,包烧卖蒸。[7]296
豆沙烧卖:赤豆磨细,生脂油作馅。捍箔(疑为擀薄)面皮,做烧卖烝(疑为蒸字)。
鸡肉烧卖:鸡内(疑为肉字)、火腿可配时菜包烧卖。[7]297
豆糖粉饺:豆沙、糖、脂油丁包米粉饺蒸。包烧卖、包面饺、包豆沙糖圆。包豆沙粉合蒸同。[7]305
肉馅粉饺:肉丝加蒜花烧作馅,米粉包饺蒸(面饺同)。又,五色面作小饼。粉亦可。[7]307
火腿烧卖:切小丁,配笋衣、鸡油、酒烧作馅,包烧卖蒸。包面饺、粉团同。[7]307
肉丝烧卖:肉丝为君,少配萝卜丝(滚水炸),加酱油、葱丝烧作馅,做烧卖蒸。春饼同。[7]307
 蟹肉烧卖:蟹肉拌姜汁、酒、醋、蒜、脂油丁,包烧卖蒸。米饺、饭饺、酥饺用(疑为同字)。[7]310
海参烧卖(存目)。

南方烧卖还有一个有趣的名称——“纱帽”。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嘉定县续志》:“纱帽以面为之,边薄底厚,实以肉馅,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纱帽,故名。”[8]
清代南方大多数地区仍称“烧卖”,但“烧麦”也并非北方的统称。
无论“烧卖”还是“烧麦”。从字面描述看,“烧麦”似乎说得过去,麦粉皮包馅儿烧出的食品。“烧卖”似乎有点多余,烧出点心来可不就是为了卖的吗?
蒙古族同胞对这种食品的表述比较有意思。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内蒙古(时为绥远省)《绥远通志稿》中有这样的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一中,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且归化(呼和浩特主城区是由归化、绥远两座城在清末民初合并而成,故旧称“归绥”。)烧麦,自昔驰名远近。外县或外埠亦有仿制以为业者。而风味稍逊矣。”[9]
 
清代扬州烧卖还有两个别名——稍麦、鬼蓬头。
乾隆五十八年(1793)《扬州画舫录》云:“文杏园以稍麦得名,谓之鬼蓬头。[10]
北京人依旧维持着“烧麦”之谓。
乾隆年间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载杨米人《都门竹枝词》,描述古都街头小吃的打油诗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那吃得叫一个滋润。[11]
昔年老北平的烧麦是甜食,而且很少见,且不如南方的精致。读去台老人、八旗贵胄后裔唐鲁孙先生撰写的美食回忆录中,北京、扬州的烧卖都是甜的,食材、口味与现代的也差很远。
 
翡翠烧卖,北方人叫“烧麦”,扬州人叫“稍麦”。我第一次吃南方的翡翠烧卖是在扬州教场的月明轩。北方人吃甜的蒸食,在习惯上来说,多半是以发面的居多,至于烫面死面做甜馅儿的蒸食,可以说少而又少。
敝友胡国华兄服务税务稽征机构,在扬镇一带算是叫得响的人物。他是月明轩每天必到的老主顾,所以从老板到堂倌,与胡四爷都有交情,见了面都显着特别近乎。胡兄请我在月明轩吃早茶,一进门就告诉堂倌,我是刚从北平来的,做一笼翡翠烧卖,让我尝尝扬州名点。人家是吃过见过的,让案子上好好做。这一关照不要紧,这笼点心自然是特别加工细做啦,烧卖馅儿是嫩青菜剁碎研泥,加上熟猪油跟白糖搅拌而成的,小巧蒸笼松针衬底,烧卖褶子捏得匀,蒸得透,边花上也不像北方烧卖堆满了薄面(干面粉,北方叫薄面)。我有吃四川青豆泥的经验,它外表看起来不十分烫,可是吃到嘴里能烫死人。夹一个烧卖,慢慢地一试,果然碧玉溶浆,香不腻口,从此对烫面甜馅儿蒸食的观感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过,这种甜食固然太烫不能立刻进嘴,可也不能等冷了再吃,否则油滞馅儿僵,味道就差了。[12]
 
烫嘴的烧卖老散也尝到过,是在南通南大街一家老店的招牌——“蟹黄养汤烧卖”。带我去的当地朋友介绍说,吃这道点心有个讲究,需要“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再吸汤。”先在烧卖底部咬一小孔,吸吮卤汁,并用碟子接汤,还要佐以香醋、姜丝。与吃上海小汤包是一个路数。一样的汤多卤足,不溢、不漏,其形不变,在烧卖制作上也算独树一帜了。听讲其奥妙是以皮冻为主,拌以蟹黄、肉葺为馅。
并非江苏人一定会喜欢本地烧卖。红学家俞平伯(190018日—19901015日),出生于苏州,十九岁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定居北平了。晚年曾回过一趟故乡,已经接受不了江苏烧卖的偏甜。他日记中说:“(21日)晚扬州当局约在富春茶社吃包子。其地在扬颇有名,包子、烧麦等馅似过甜。”[13]
 
烧卖传到东瀛,日本烧卖称“焼売(シウマイ)由知名中华料理店“崎阳轩”改为日本风味。使用猪肉、干帆立贝柱、盐、砂糖、胡椒制作。据说最大特色是冷掉仍然好吃。例如神奈川县横滨市有一种名产。那就是崎阳轩的烧卖与烧卖盒饭。 很受欢迎。
不过,中国人似乎不认可。
钱玄同(1887912日-1939117日),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湖州歸安(现南浔区)人。现代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在日记中如斯描写日本烧卖:“又随伊至听涛馆,伊访友周君,至支那料理店吃烧卖等,味甚劣,在日本之支那料理,固不过如是也。归途遇伊友徐君,同至东浓馆,余旋归。”[14]
 
现代北京以烧麦知名的餐馆,是前门大街的“都一处,据说是一家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店,店里宣传说:这家饭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曾“光临”过这家饭馆。“都一处”的店名是他取的,匾也是他送的,到了文革时期,老匾被摘下了,直接改名为“燕京烧麦馆”。(1981年,恢复老字号)
现在这家的烧麦有三鲜馅(猪肉、海参、鸡蛋、虾仁、玉兰片)和葱花猪肉、蟹黄等多种,用小笼蒸熟,造型很美,有如朵朵莲花,重点是价格很惊人,葱花肉的68元一笼,8只;蟹黄一笼168元,小两口吃一顿,没三百元下不来——点心卖出大餐价,这还算是小吃吗?

[1] 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第6.[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543.

[2] 笑笑生,秦修容.会评会校本金瓶梅,第1.[M].北京:中华书局,1998:570.

[3] 邱龐同.烧卖名称浅谈.[J].烹调知识,19956:30.

[4] 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76.

[5] 吴敬梓.插图本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3:87.

[6] 傅崇矩.成都通覽,第2.[M].成都:巴蜀书社,1987:278.

[7] 调鼎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

[8] 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303.

[9] 绥远通志稿,第1.[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0 夏咸淳,皋玉蒂.明淸散文赏奇.[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222.

[11] 王利器,王愼之.歷代竹枝詞.[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12]唐鲁孙谈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5.

[13]俞平伯日记选.[M].上海书店,1993:47.

[14]钱玄同日记:1905-1922.[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6.



散客月下

202156

END
 
作 者 简  介


散客月下, 写手,擅长创作灵异故事和挖掘历史轶闻,闲居北京。最近每日将早餐与读书笔记结合撰文,自己觉得颇有趣味,发一些上网,与同好分享。

本栏目文章著作权属原作者「散客月下所有。
作者已授权本号刊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