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的对话——舒挽溺

 阿蒲2017 2021-05-07

《正确认识黑格尔哲学的前提条件》之二

关于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的对话

舒挽溺

为什么标题我要选择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的对话而不选择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的对立呢?因为两者的关系既可能是对立的;也可能不是对立的。两者属于什么关系,完全由客观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对立性大家讨论很多,我这里只讨论两者之间的对话性。

恩格斯指出:“什么是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个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28页)

这是我们大家普遍非常肯定恩格斯从本体论的角度和列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所作的科学的界定。恩格斯认为:物质与精神什么是本源的,是物质还是精神,只有在谁产生谁的问题上才有意义,“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他特别强调指出:“就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 1973年10月 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39-140页)也就是说,只要承认人是通过自然演化而来;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就是唯物主义者。在承认这一标志性前提下,讨论意识的作用即意识作用如何发挥的问题,不应该被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

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反杜林论》恩格斯 1971年12月 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98页)兽性是什么呢?是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生物属性;人性又是什么呢?是人类对自身审视后对自身兽性的扬弃,但并非是对自身肉体的扬弃;人性对兽性的扬弃剩下什么呢?剩下“人类精神”的不断完善,“人类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那么,从野兽演化为人是如何发生的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1971年8月 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49页)当然,如果我们要把劳动这一概念专属于人的话,那么,劳动是什么时间发生的呢?这是本文所关注的哲学问题。

依照恩格斯的认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这应该是符合科学的判断,符合现代生物科学家对最接近人类的大猩猩的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假设如何制造工具是发生在类人猿与人的出现的界限的质变前还是出现在质变后呢?笔者认为:发生在质变后应该更符合客观实际和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问题的全部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精神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问题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

精神是如何体现出精神有能力保持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呢?精神是这样证明自己的,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所以哲学思维无论与一般思维如何相同,无论本质上与一般思维同是一个思维,但总是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第38页)这种区别就在于一般思维表现为对具体对象的存在形式或运动形式的关系的思维,而“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同上,第7页)是对科学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概念式的再认识。通过这种再认识,主客观的同一性才能在实践中充分的体现出来。黑格尔说,“理性的本能使人感觉到,经验得出的这个或那个规定,在该事物的内在本性或类中有着自己的根据,并且理性的本能往后依据着这个规定。”“对真理的认识就在于,按照客体本身,即把客体作为不掺杂主观反思的东西来认识。”(转引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人民出版社1965年2月版第114、117页)黑格尔就是告诉大家,实践活动必须要依据客观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才能获得预期的目的。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这种观念性的存在的精神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体现。马克思还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对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实践虽然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但它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大相径庭。自然界中发生的客观过程都是不自觉的盲目的自然力彼此发生作用,'都没有任何事情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因而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人在行动之前,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理论、意见,提出计划、方针、办法,然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见,实践过程贯穿了人的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实践的这种特性就是实践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 聂锦芳 张立波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实际上,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历史。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指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版第262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还说:“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这就是说,即使初战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仗不但不于全战役有利,反而有害时,则这个仗虽胜也只算败了。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如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虽结果不见得乃至决不会尽如所期,然而必须依据双方全局,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同上,第205页)对一个人来说,具有大局观是在处理任何事情之前已经养成了的最重要的优良品行。或者说,处理任何事情,深思熟虑地计划安排先于行动。

所以,可以说制造工具发生在从猿人到人的质变后更符合客观实际和更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因此,类人猿在长久选用自然形成的坚硬并且锋利的石块用于割肉后,假如某一天类人猿群见到自然中发生石块相互碰撞产生了锋利的碎片,这些石块也被类人猿群捡起来使用,其中某只“聪明”的类人猿产生了通过让石块碰撞能产生锋利石块的观念,自然界因此产生了最重要的质变,虽然他和它们还长时间的一直生活在一起,他也不知道他和它们已经出现了质的区别,更重要是假设他在观念支配下从高崖上向下扔石块并且产生了希望所需的锋利石块,这块石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具,这件工具是人类精神创造客观存在的开始,这块石块与其它石块好像没有任何区别,但这块石块却包含着人类的创造精神的开始。如果他的行动或多次行动没有引起其它类人猿的学习,他的死亡代表着智慧星火的熄灭,自然界将重新开始它的“等待”。如果他的行动或多次行动引起其它类人猿的学习,领悟了其中的含义,开始了相同的行动,并且通过遗传世代延续下去,由此,我们才可以说人类真正开始了他的行程。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恰恰都表现为精神观念或概念的先在性。经济发展如此,社会发展如此,军事行动如此,事无巨细人人都是如此。精心安排,先在性观念正确者,行动少错误者胜出;事先缺乏安排,临时抱佛脚者,何来成事之可能。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舒挽溺

2021年5月5日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