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糖尿病常识2

 zd山笑 2021-05-08

糖尿病能不能彻底治愈?

前些日子得知有个关系很不错的朋友患了糖尿病,我心里很为他着急,所以,近来我十分注意有关治疗糖尿病方面的消息。前些天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个药物广告,说××药物可以根治糖尿病。我记下了这个药物的销售电话,准备告诉朋友。可妻子说,糖尿病现在还不能根治,最好不要随便相信广告宣传,万一吃不好,岂不害了朋友。听了妻子的话,我又有些犹豫了。请问张大夫,我妻子说的对吗?

首先,我为你这么关心朋友而感动,但又不能不告诉你,糖尿病目前确实是个还不能根治的疾病。但是,你可以告诉你的朋友,让他不要灰心,如能尽早得到合理的治疗,与技术好又负责的医生配合,医患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病情是可以做到的。糖尿病是个可防可治的疾病,糖尿病人也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也可以带病长寿。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广告不是医生,而是一种商业行为,掺杂了强烈的利益动机。商人不是慈善家,媒体也只是宣传工具,他们都不会对病人的疗效承担责任,只有医院里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有行医资格的医生才能对你治疗的效果承担责任。糖尿病患者希望有能根治糖尿病的特效药,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希望不等于现实。遗憾的是,由于糖尿病的多因性,目前科技水平的发展还没有找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包括可以促进胰岛细胞再生的特效药,这是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公认的事实。学问再大的专家,无论是国际权威还是国内的权威,都不会声称自己可以根治糖尿病。如果有人说他的药能根治糖尿病,那么这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无论他宣传得多么好,使用了多么多新鲜的“科学”名词,请都不要相信。否则就会掉进陷阱。现在社会上这种陷阱真是太多了,甚至一些“专家讲课”、“免费查血糖”、“免费试用”、“无效退款”、“某某著名权威发明”、“外国进口”或某某领导干部推荐等,都是一种促销手段。糖尿病患者及亲属需要学习有关糖尿病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擦亮自己的眼睛,学会识别真假。要相信真正的科学,而不是打着科学招牌的伪科学。伪科学可以信口雌黄,但百变不离其宗,总有一个谋利的目的,而真正的科学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学问。用科学知识帮助自己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是糖尿病患者战胜病魔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少走弯路,少走歧路,使身体和经济上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盲从广告,把严肃的医疗过程变成不断跟风买药,只会落得人财两空。曾有一个患者,先后花了2万元,在一个大做广告的“名医”那里购买“特效药”,以为吃了这些能“根治糖尿病”的药,可以彻底治好自己的病,以后再挣钱过好日子。没想到病未治好,反而恶化得不可收拾,用药后全身水肿,右脚溃烂,最终卧床不起,不得不上医院救治时,已是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还有糖尿病坏疽等严重并发症,病情糟透了,必须住院救治。然而,这时他已经倾家荡产,举债盈门,哪里还有钱住院治疗?根治糖尿病的愿望加上无知,使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张大夫,您好!我叫小敏,我父亲今年50,前些日子去看病查出患了糖尿病。听说这个病会遗传,父母患病,儿女也会得这种病。张大夫,是不是我将来也一定会得这种病,一想到这

些我心里就有些害怕。

在这里我首先要告诉小敏,你的担心没有必要。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肥胖、精神压力、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只影响发病,而不是绝对发病的原因。糖尿病发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是明确的,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危险就大,但并不是必然要患糖尿病。父母只是把一颗“糖尿病”

的种子(易感糖尿病的基因)给了你,如果有合适的土壤,比如具备了上面的多种条件,如营养过剩、多吃少动、长期精神紧张等,犹如给“糖尿病”种子浇水施肥,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长出糖尿病这棵“苗子”。如果你不给这颗种子生长的条件和机会,它就永远只是粒种子而长不出“苗子”,这也是有些事业有成的儿子先得糖尿病,而生活条件改善了的父亲或母亲后得糖尿病的原因。我们不可以说父母的糖尿病是儿子遗传的,只能说他们都有易得糖尿病的遗传基因,只是条件不同,发病的早晚不同而已。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病,也是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慢性病(虽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所以,即使得了糖尿病也不用害怕,只要和医生很好配合,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干预,完全可以打败糖尿病的进攻,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幸福长寿。但家里如果有了一个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亲属就应该提高警惕,适当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加强糖尿病的预防意识。

消渴病是不是糖尿病?

最近我常感口渴,喝了很多水还是渴。我有个同事患有糖尿病,也常口渴,他说糖尿病的典

型症状就是口渴,所以也称消渴病。他吃了消渴丸后就不口渴了。张大夫,是不是总爱口渴就是得了消渴病,也就是得了糖尿病?我是不是也要吃消渴丸才行?

    消渴病是一个古老的中医病名,因患者口渴多饮,饮水再多也不解渴而命名。远在2000年前,我国医学文献中就已有消渴病的记载。中医将具有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善饥而又消瘦无力症状的病称为“消渴病”。中医理论认为,消渴病是由于阴虚燥热而致的一种疾病,用滋阴清热的药物(生地、玄参、花粉等)可以改善口渴多尿的症状。但近代中医对消渴病的病机

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医学我们又简称之为西医。糖尿病是一个西医病名。很早以前,西方医生在发现一些具有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善饥而又消瘦无力的病人时,称之为“尿病”。后来又发现这些病人的尿是甜的,故将这种病改名为“糖尿病”。20世纪初,西方的医学家们又发现“糖尿病”与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关系密切,并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相继发明了许多口服降糖药。在对糖尿病的机理研究和有效降糖方面,西医远远走在了中医前面。糖尿病这个西医病名也已在中国家喻户晓。那么西医的糖尿病与中医的消渴病有什么关系呢?

从现代医学来看,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医消渴病的诊断依据是临床症状,而不是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血糖或尿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缺水(脱水)或唾液分泌不足的口渴患者都可称之消渴,故中医之消渴病,事实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消渴病,实指具有口渴多饮及消瘦症状的多种疾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干燥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热病(发热)脱水、甲亢等,只要有口渴多饮,饮水仍不解渴之类似症状者,中医均可称之为消渴病。狭义消渴病相当于现代的糖尿病。对于口渴多饮的人,一般都要先查血糖。如果只有消渴病症状而无血糖升高,可以称之为消渴病(),但不能称之为糖尿病。可以用中药滋阴清热改善症状,却不能用降糖西药降糖治疗(误用降糖药会引起致命的低血糖现象)。反之,如果只有血糖升高,而没有消渴病症状,则仍可诊断为糖尿病,可以降糖治疗。中医治疗是根据病人实际症状,结合中医的理论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如气虚补气、阴虚养阴、热盛清热、血瘀活血化瘀等,用不同的药物和处方“同病异治”,不能一律用滋阴清热法治疗,也并非一个六味地黄丸百人皆可用。六味地黄丸只适合于阴虚内热的患者,不管他是否患糖尿病。有些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属于痰湿内蕴,是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的,这种人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药不对症,有加重痰湿之弊。因此,糖尿病患者服用中药,也须在受过训练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对证用药才行。

由上述可知,消渴病既有与现代的糖尿病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全相同的部分:前者是依中医临床症状而定,后者是依血糖是否升高为依据而诊断,从这一点来看,西医的诊断标准更接近疾病的本质特征,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更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西医的治疗方法比较规范,但不及中医丰富。中医消渴病以症状命名,包括了多种疾病,只接近了表象,但可及时辨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缓解病人不适,而不必等待复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开处方决定药物的用量和用法。真正对中医治疗有指导意义的是“辨证”,即以症状为证据确定其“证型”,如阴虚、气虚或血瘀等,故中医诊断证型比消渴病的病名更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消渴丸(广州中药一厂生产)是一种中药与西药混合而成的“中成药”,并不是纯粹的中成药。消渴丸只能用于狭义的消渴病(糖尿病),即确实有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既便如此,也不是所有血糖升高的糖尿病人用后都有效。血糖不高的广义消渴病(),即除糖尿病之外的其他消渴病,如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干燥综合征等用消渴丸则无效。降

糖作用最强的口服西药“优降糖”,可引起致命的低血糖反应,即使是确诊了糖尿病,对于血糖轻度升高者,也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必须酌情慎用。某些所谓的有“特效”降糖作用又未注明成分的“中成药”,实为中西药合剂,其中加有优降糖或降糖灵(一种降糖作用和毒副作用都很强的西药)。对这类药物不要盲目服用,应警惕其副作用,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才能真正有利于治病。

如何发现糖尿病?

    我母亲患糖尿病多年,上个月我妹妹也查出患了糖尿病,空腹血糖为9.0mmol/L。我怕自己也会得糖尿病,赶紧去医院查了空腹血糖,结果为6.0mmol/L。医生说我的血糖虽然不高,但属于高危人群。听人说糖尿病是会遗传的,治晚了会得并发症。张大夫,我该怎样办呢?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其作用被抵抗,造成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体重下降),被中医诊断为“消渴病”,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但多数患者并无“消渴”症状,常常被漏诊或误诊,而贻误了治疗。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的全身性疾病。此病早期可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得病已不只一天,一般均在3年以上了。糖尿病中后期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使症状复杂不易辨认,极易误诊和漏诊,到医院看病也往往找错大夫。许多糖尿病患者是在看并发症或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的。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并发症,对改善预后、延长病人寿命和保

证生存质量十分关键。但如何才能发现糖尿病呢?

  (1)如果你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半年或1年体检一次,做一次“糖耐量试验”(需要一上午验血4次或5)。从经济角度考虑,可做“简易糖耐量试验”,即同日查空腹和早餐后2小时的血糖,从中可以发现是否已患糖尿病。很多人只查空腹血糖,这并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因为有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饭后血糖超过了正常人,如果仅查一次空腹血糖很容易漏诊。

  高危人群包括:①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②体型肥胖,体重指数大于25千克/ ,或大肚子腹围(或腰围)超过90厘米(27)的人。注: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数的平方( )。③先胖后瘦,体重下降明显,但饮食未减。④近期总是精神不好,乏力倦怠,视物不清。⑤40岁以上多食少动之人,或工作负担重,长期精神压力大者。⑥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等病者。⑦生育过巨大胎儿或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⑧出生时体重过重在4

千克以上,或过轻者。⑨长期服用强的松、心得安、苯妥英钠、长春新碱等药物的慢性病患者。

(2)如果怀疑有糖尿病,除检查血糖外,还应检查眼底和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眼底检查可提供患糖尿病病程与病变程度的有力线索,可以及时发现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如糖尿病眼病、肾病等,也可尽早发现心脑血管病的线索,如动脉硬化症等。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可以反映近3个月内(或半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是否增高,它不受进食的影响,更能反映平时血糖的情况,对确诊糖尿病诊断价值更大。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而一般检查血糖,

只是相当于抽样检查,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偶然性很大,如果1个月才查一次血糖,根本不能完全代表平时的实际血糖水平。

  (3)如果同时有许多症状,不仅限于一个系统,如乏力、心悸、手足麻木、视力模糊、腹胀、便秘、尿频、失眠、健忘、多汗等,不知该去哪个科看病,就可先去内分泌科,首先看有无糖尿病,查血糖、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还应酌情查心电图、肌电图、肢体血流图、B超、CT、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及时确诊糖尿病及并发症,及时治疗,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

  (4)另外,如果能在查“糖耐量”的同时,也做“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就可以在血糖未升高之前,发现糖尿病。因为在血糖超常之前,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不正常了,或者有高胰岛素血症,或分泌高峰延迟,或分泌高峰减低,但由于身体的代偿作用,这时检查血糖值可以是正常的。当身体失去这种代偿能力,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即使加班加点也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时,血糖升高就会表现出来,医生才能根据这个标志诊断糖尿病。上述检查需要一定的花费,但有条件的人还是应该检查的,这样可以给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糖尿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无口渴多饮症状者,不会是糖尿病”,“查血糖不能吃饭,只有查空腹血糖才准确”这两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只是查血糖不要查饭后1小时的血糖,因为此时血糖高无确定的诊断意义。只要餐后2小时血糖不高,就不够带糖尿病帽子

诊断糖尿病的简单方法有哪些?

张大夫,我认识的朋友中有几个都被发现患了糖尿病,搞得我心里也有些紧张。为此,我想

了解一下诊断糖尿病有什么简单便捷的方法吗?有空的话,我也想去检查一下。

鉴于糖尿病目前的发展趋势,对其保持一定的警惕是对的,尤其是当出现口渴、多尿等症状,且家族中又有糖尿病人的时候,应该及时检查一下。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诊断糖尿病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是不行的,必须以血糖水平为诊断依据。尿糖阳性也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仅可以作为怀疑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因为有时在正常人的尿中也会呈现尿糖“+

号。所以,要诊断糖尿病必须是以静脉抽血(血浆血糖)或快速电子血糖仪采指血(末梢血全血血糖)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即对于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条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100克小麦面馒头为标准(相当于75克葡萄糖)。因为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需要说明的是,仅凭一次化验血糖高,也不一定就能确定是糖尿病。尤其是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血糖值超出正常者,最好过一段时间后再化验一次,如果血糖还高,这时基本上可确诊为糖尿病。因为除了化验技术误差外,还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血糖的高低。有些疾病和药物就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如肝病、胰腺手术、甲亢等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有些肾

炎、风湿病、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强的松、升高可在停药后恢复正常,因此不能诊断为原发性糖尿病,只能称之为药源性糖尿病;有些人因为其他疾病输液,输入了大量的葡萄糖,也会出现短期的血糖升高和尿糖阳性;还有一些妇女在怀孕期间血糖升高,产后血糖又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称之为妊娠糖尿病;甚至有的人遭受了精神刺激,压力大,心情不好,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血糖增高,这些原因解除之后血糖就可恢复正常。所以,只有当血糖经常处于高值时,才能称为糖尿病。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是指原发性糖尿病,即无明确原因而发生的糖尿病。原发性糖尿病又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二者病因完全不同。2型糖尿病又分有许多亚型,真正要明确诊断,还须做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等系列检查,才能了解不同的病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糖耐量下降与糖尿病的判断标准见表1

1糖耐量下降与糖尿病判断标准

 

正常

糖耐量减低(IGT)

糖尿病(DM)

 空腹血糖                       

3.8~6.1mmol/L

70~110mg/dl

5.6~7.0mmol/L

(100~126mg/dl)

 7.0mmol/L

(126mg/dl)

餐后2小时

血糖

3.8~7.8mmol/L

(70~140mg/dl)

7.8~11.1mmol/L

(140~200mg/dl)             

11.1mmol/L

(200mg/dl)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有什么不同?

2个月前我因乏力而且体重下降,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高,医生说我是“2型糖尿病”。张大

,我想了解一下什么是2型糖尿病?既有2型糖尿病,肯定就有1型糖尿病,二者有什么不同?

这两种糖尿病哪个更严重些?

  糖尿病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一组由复杂的、不同原因造成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疾病群。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原发性糖尿病分为两大类,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因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被破坏,不能分泌足量的胰岛素来管理体内的血糖,造成血糖居高不下,这种病人必须依靠不断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1型糖尿病人只占糖尿病人总数的5%左右。1型糖尿病在20世纪90年代又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Ⅰ型糖尿病”。这里所说的“依赖”是指治疗上的依赖,并非吸毒上瘾的“依赖”。大多数糖尿病人属于2型糖尿病,这种病人血糖升高并非因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被破坏,不能分泌足量的胰岛素管理体内的血糖,而是因为其他复杂原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作用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等使血糖升高,这些糖尿病人约占糖尿病人数的90%。因这种病人在治疗时可以不用胰岛素治疗,故过去(20世纪90年代以前)又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名称,在国人中容易被误解使人认为胰岛素是能让人上瘾的毒品,而拒绝用胰岛素治述名称,将其改名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区别有:①患者年龄。1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②患者体型。1型糖尿病人多十分消瘦,2型糖尿病人多肥胖,或有过肥胖史,或体形正常,或较瘦。③发病过程。1型糖尿病发展快,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眼、肾等并发症发生早。2型糖尿病则发展缓慢,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也比较缓慢。④糖尿病家族史。1型糖尿病家族史少,2型糖尿病多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⑤血糖。1型糖尿病人的血糖不稳定,波动幅度大,易发生低血糖,口服药物难以控制。2型糖尿病人的血糖波动较小,发生低血糖的情况较少(用药过量者例外),口服降糖药可以有效。⑥胰岛素释放试验。1型糖尿病基础(空腹)胰岛素绝对减少,分泌曲线低平,无高峰,呈直线。2型糖尿病基础(空腹)胰岛素可正常,或偏低,或升高,分泌曲线高峰延迟,或高峰偏低,或正常。

    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较快,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发病数年即可发生神经痛、失明、肾病尿毒症、植物神经病(晕厥、顽固腹泻、尿潴留)等。而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展相对较缓慢,多于10年后才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而且是以大血管病变为主,多发生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中风、心肌梗死等。多数2型糖尿病同时又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痛风等共聚于一人之身。这几种病同为姊妹病,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成员,只是先后长幼不同而已,胰岛素抵抗是它们共同的母亲。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就是“胰岛素抵抗”。而1型糖尿病发病则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不大。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实为病因不同的两种疾病,二者目前都不能根治,但控制得好都可以带病长寿,控制不好都可以恶化,重者都可以致残致死,由此看来,很难说哪个轻,哪个重。

糖尿病不治行不行?

我先生去年因乏力倦怠,体重下降,到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糖尿病,从此就没停止过吃药。

只要听说什么药能根治糖尿病我都买来给他吃。可是钱花了不少,病还是没有见好,一停药血糖就升高。我先生最近听说糖尿病是个终身疾病,不能根治,所以很灰心想放弃不治了。张大夫,他这样做可以吗?

首先要告诉这位妻子,你先生的这种想法不对,他不可以这样做。下面就讲一讲不能这样做的原因。

糖尿病是不能根治,是个终身性疾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患者坚持治疗呢?这是因为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病,是一种呈慢性发展的全身性疾病,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就会逐渐发展,损害患者的细胞、组织及器官,造成这些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破坏,继而发生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干预这一病理变化的进程,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患者自身修复创伤赢得时间和机会。经过治疗即使不能彻底赶走糖尿病这个病魔,也要在抗争中达到一种平衡,实现带病延年或带病长寿的目的。所以说糖尿病虽然是一种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但又是一种不得不治的疾病。你如果不去管它,它就会更凶狠地欺负你,患者会被多种并发症纠缠不休而痛苦不堪,生命质量下降。这些并发症将最终导致患者残废和死亡。

另外,治疗糖尿病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而且治疗必须达标。在这里,非常强调“专业”二字,现代医学分工非常细致,非糖尿病专业的医生很难指导病人规范用药。非正规的治疗,跟风乱买药吃,不仅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反会适得其反,花钱买得病恶化。有病不治和治病不得法都会导致疾病恶化。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去年,我被发现得了糖尿病。听人说糖尿病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张大夫,请您谈谈糖尿病

并发症的具体表现及如何发现这些并发症好吗?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代谢障碍和血液高凝状态。人体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形成血栓,并损伤人体器官(血管、神经、眼、肾、心、脑、皮肤等)的正常功能,这是造成糖尿病诸多并发症的基本原因。糖尿病并发症可涉及人体所有组织和系统。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两大类。这些并发症是造成病人残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有:眼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肾病、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痴呆、结核病、坏疽、各种感染、末梢神经炎、尿潴留或尿失禁、阳痿、便秘或腹泻、皮肤瘙痒等。糖尿病眼病可以导致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白内障等,重者可以使人双目失明;糖尿病合并肾病可出现水肿、肾衰、尿毒症,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糖尿病神经和血管病变可导致糖尿病足、间歇跛行,重者有可能截肢;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可致脑中风、偏瘫、痴呆、心肌梗死、猝死等。这些都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下降、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这些慢性并发症早期很难被发现,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到了无法逆转的中后期,很难恢复正常。治疗的目的也只能是控制其发展,尽量维持不使病情恶化而已。因此,对糖尿病并发症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

糖尿病人到医院看病,要重视对并发症的检查,临床症状可以给我们提供线索,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做一些相关的化验检查。如视力模糊,可检查眼底,尽早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颜面或四肢浮肿,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可以确诊糖尿病肾病;头晕头痛,可查血压、血脂、眼底、脑血流图、脑CT,确诊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心悸、胸闷、胸痛,可查心电图、彩超等,确诊糖尿病心脏病;肢体麻木疼痛运动困难,可查肌电图、肢体血流图、彩超等,确诊周围血管或神经病变。如果没有特殊不适,也应半年或一年全面体检一次,尽早发现并发症。只有这样,才能早诊断、早治疗,获得较好的康复疗效。警惕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医生也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必须重视的事情。

    糖尿病患者如果治疗不得法,病情控制不好,还会发生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救治不力,可以危及生命。这些急性并发症主要有: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用药不当,易发生低血糖症,重者可导致昏迷乃至死亡。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血糖控制不好,出现严重高血糖,血浆渗透压增高,造成机体脱水,尤其是脑细胞脱水,引起昏迷乃至死亡。一般当血糖高达33.3mmol/L(600mg/dl)以上时,就可发生高渗性昏迷,主要为组织脱水和脑组织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由于不少临床医生对此病缺乏认识,很容易误诊和漏诊。此类患者常有轻度偏瘫、失语、幻觉、反应迟钝、昏迷等,所以往往先到神经科就诊。有些医生在抢救时又静脉点滴了葡萄糖液从而使病情加重,当意识到是因糖尿病而致的高渗性昏迷时,往往为时已晚,这种情况下病人死亡率很高。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早发现、早诊断的线索如下:①老年人,或平时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不注意监测血糖、用药不及时、血糖控制不力的糖尿病患者。②糖尿病原有症状加重,病人表情迟钝,进行性嗜睡,渐渐进入昏迷状态。③少数病人可有呕吐、腹泻、轻度腹痛、厌食、纳差、恶心等胃肠道症状,但比酮症酸中毒轻而少见。④病人少尿、无尿,严重脱水,眼球凹陷,皮肤干燥无弹性,体重下降,体温升高甚至可高达40℃以上,还会发生抽搐,痉挛,偏瘫,昏迷。⑤患者血糖高于33.3mmol/L(600mg/dl),血钠高于145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50mmol/L,血红蛋白升高,尿中无酮体。⑥具有高渗性昏迷的诱发因素,如严重感染、烧伤口服某些可升高血糖的药物(苯妥英钠、双氢克尿塞等噻嗪类利尿药,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尿崩症、甲亢、输注高渗糖、多日不进饮食、高热大汗、各种严重呕吐、腹泻等引起的严重失水。遇到以上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由于缺乏胰岛素,体内的能量代谢障碍达到了严重程度,血中的葡萄糖不能很好被利用,为了满足能量的紧急需要,体内的脂肪酸即变成能量的主要来源。过多脂肪酸的消耗,必将产生过多的酮体。酮体是酸性物质,疾病初期,过多的酮体还可以随尿液排出,这时尿中酮体呈阳性反应,故酮体过多时首先表现的是酮尿。如果酮体的产生量大于人

体的利用量和排出量时,血液中的有机酸和酮体大量增加,血中酮体堆积,就会出现一系列代谢性酸中毒的症状。这种酸中毒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其昏迷者,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在胰岛素未用于临床治疗之前,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最后都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现在该病发现及时,救治及时,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滴注,都可获救,这也是现在糖尿病患者寿命大大延长的主要原因,但早诊早治仍是关键。发现该病的临床线索如下:①原有的糖尿病症状加重,尿中酮体呈阳性。②胃肠道症状。初期食欲减退,继而厌食、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有些患者还表现为腹痛,易被误诊为胃肠炎和急腹症。后期也可有脱水症状,如眼球凹陷,皮肤干燥无弹性,体重下降,少尿和无尿等。③精神症状。早期多有头痛、头晕精

神不振、嗜睡、烦躁等。进一步发展,上述症状减退或消失,很快进入昏迷状态。④化验检查。血糖多为16.627.7mmol/L;血酮多高于5mmol/L;尿酮“+++;血钠多低于135mmol/L;pH值低于7.35,甚至可低于7.0;CO2 CP可低于13.38mmol/L。另外,血脂、白细胞、尿素氮等也会升高明显。⑤由于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丙酮,故在患者身旁可以闻到烂苹果味。⑥不合理的饮食,如饮酒、饥饿、过多进食糖类和脂肪类饮食或过少进食糖类食物(每日少于100)等。⑦具有其他可以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因素,如糖尿病未控制住或病情加重,停用胰岛素或减量过快,各种急慢性感染,并伴有呕吐、应激状态(手术、外伤、妊娠、骨折、麻醉),合并其他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甲亢),不良精神刺激等。出现以上情况,必须及时到医院救治。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昏迷:糖尿病患者代谢障碍,组织缺氧,体内乳酸生成大量增加,当乳酸浓度超过2mmol/L,pH值小于7.37,如果无其他酸中毒的原因存在,就可诊断为糖尿病乳酸酸中毒,重者可昏迷致死。此病的临床线索有:①重症糖尿病患者处于缺氧和休克状态。②长期大量服用“降糖灵”(苯乙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另外,长期服用以下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也易诱发该病。这些药物有二甲双胍、果糖、山梨醇、木糖醇、乙醇、甲醇、扑热息痛、水杨酸钠、肾上腺素等。③酸中毒症状。起病急,有恶心、呕吐、腹痛、大呼吸、呼吸深长、神志模糊、嗜睡、木僵、昏迷等临床表现。④化验检查血pH值低于7.0,CO2 CP低于13.48mmol/L,乳酸/丙酮酸小于30/1

为了预防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情况:①心、肝、肾功能不好者,长期卧床休息、体质虚弱者,最好不用双胍药,尤其不要用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也要慎用和尽量不用。长期服用大量双胍类药物者,应注意临床观察,常查尿酮体,一旦发现尿中出现酮体,应立即停服双胍类药。②凡有休克、心衰、肝肾功能衰竭者,如有酸中毒表现,应警惕该病的可能并努力防治。③尽量不要长期大量服用果糖、山梨醇等调味剂,尽量避免服用乙醇(酒精)、甲醇、乙二醇、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及异烟肼(雷米封)等药,并慎用心得安,以防诱发本病。

老年人患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我父亲80岁了,10年前发现糖尿病,长期服达美康(每天3),但血糖总是时高时低。老人

家平时喝水不多,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昨天查了一下饭后血糖,竟然高达23.0mmol/L。我有个邻居,人家50多岁,患糖尿病也有些年了,同样用的达美康,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可我父

亲用这种药却不行。请问张大夫,这是为什么?我该怎样照顾我的父亲呢?

  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我国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1.34%,糖耐量减低者达11.62%,二者合计22.96%,这说明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老年糖尿病大多为2型糖尿病,其诊断标准与非老年糖尿病相同,但这一人群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却有明显的特殊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很少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三多一少)症状,非常容易漏诊,如果不是有了严重并发症,往往不会去就医。即使就医也是找眼科、心脑血管科、神经科、外科、骨科等,只知看并发症,而不知去内分泌科找糖尿病专家看病。故对老年人,如果同时具有多系统疾病症状,如视力障碍、外阴瘙痒、皮肤疖肿频发或溃疡久治不愈、四肢麻木或疼痛等,应警惕是否已患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老年人应常查血糖,而且要常查饭后2小时的血糖,及早发现糖尿病,早治、早防并发症。诊断糖尿病必须查血糖,仅查尿糖有无“+”号是不行的。因为老年人由于肾动脉硬化或合并了肾病,肾糖阈升高,即使血糖很高,尿糖仍可是阴性。已经确诊了糖尿病的老年人,仍须勤查血糖,及时了解血糖控制的好坏。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一要积极控制血糖,二要个体化,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灵活掌握。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高血糖造成的脱水不易被患者感知(口渴是一种饮水自救的信号),血糖未控制的老年人容易发生高渗性糖尿病昏迷。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等多种慢性并发症均会发生。这些并发症可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监测血糖,积极控制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手段。但血糖控制的标准,要适当放宽,与中年患者强化治疗的血糖达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空腹血糖≤8mmol/L,任意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即可,不必强求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中,要配合合理控制饮食与坚持适当的活动,并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多食蔬菜,以谷类为主食。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主食)及高纤维素(蔬果类)饮食,可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血糖下降,糖耐量得到改善。三餐饮食营养要平衡,既不要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又不要偏食过分忌口造成营养不良。后者往往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陷入的误区。在降糖药物的选用中,可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胰岛素促泌剂(美吡达、达美康、迪北、诺和龙等)、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文迪亚、艾汀、瑞彤等)、葡萄糖吸收阻滞剂(拜糖平、倍欣)等口服降糖

药。血糖居高不下、肝肾功能损伤、并发症多、病情严重者,均应及时选用胰岛素治疗。可用短效胰岛素于三餐前注射或用预混(RN=3070)胰岛素早晚两次饭前半小时注射。根据血糖监测注意调整剂量,增减剂量要缓慢小心,既要有效控制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需用磺脲类药(属胰岛素促泌剂),宜从小剂量开始,用量要小于非老年人。老年人尽量不要用优降糖或含有优降糖的“中成药”如消渴丸等。如果要用,一天中用量最多不要超过34片。至于具体用药,则应在治疗糖尿病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症状和体质情况,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调补肝肾的中成药(如中汇糖脉康、降糖甲片、复方血栓通、知柏地黄丸等)协同西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巩固降糖效果,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医十分讲究辨证论治,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都是有规则的。六味地黄丸现在有滥用的趋势,其实此药只适用于体瘦、口干、舌红、苔少、脉搏沉细或细数的肝肾阴虚的糖尿病患者。对于形体肥胖、舌苔厚腻、痰湿内盛的患者,则不宜服用,具体该用什么中药,还是要听医生的意见。

胰岛素用了会不会上瘾?

近两个月我总是感到乏力、口渴,喝水也多,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高达18.6mmol/L,医生让

我注射胰岛素。我听说胰岛素是激素,只有当其他口服降糖药都无效时才能用,一旦用上胰岛

,以后病情再发展就没药可用了,而且一旦注射了胰岛素,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永远离不开胰岛素,就像吸毒上瘾一样。所以,我不打算用胰岛素治疗,还是想先用其他药试试,实在不行时,再用胰岛素。张大夫,您说我这种做法对吗?

“糖尿病患者不能用胰岛素,一用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素不能用,一用就会像吸毒一样上瘾”。这种认识在糖尿病患者中相当普遍。其实,胰岛素本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和救命药,现在却广泛受到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拒绝,这是对胰岛素的极大误解。

  人体内的胰岛β细胞本来就在每时每刻分泌着胰岛素,并随时调节着血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一旦这种分泌调节功能出了毛病,或是分泌的胰岛素生物作用不足,就会发生糖尿病。1921,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了胰岛素,并从动物内脏中提炼出胰岛素,用于临床,成功地救治了许多糖尿病患者。在这之前,糖尿病还是个不治之症。胰岛素的发现和用于临床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贡献。由于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遇到胃酸就会被破坏,故口服无效,只能注射用药。80多年过去了,胰岛素至今还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无数的糖尿病患者因此而有了长寿的希望。

1980年以前,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虽然医生们已经认识到糖尿病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但分类分型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仅我国就有数种不同的分型方法:有的按年龄,分成儿童糖尿病、青年糖尿病、成年人糖尿病;有的按疾病状况,分成脆型糖尿病和稳定型糖尿病;有的按疾病程度,分成轻型糖尿病和重度糖尿病;有的按临床表现,分成临床糖尿病和化学型糖尿

(无症状仅有化验异常);有的又按病因,分成继发性糖尿病和原发性糖尿病。1980WHO倡议将原发性糖尿病分成两种:一种糖尿病是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被破坏,不能分泌或只能分泌极少胰岛素,造成血糖升高。这种病人如果不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只能等死。因为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所以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叫I型糖尿病。另外一些病人的胰岛β细胞本身是可以分泌胰岛素的,只是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数量不少,但生物作用却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这些病人不用直接补充胰岛素,只需口服降糖药就能控制血糖。由于治疗不依赖胰岛素,就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叫Ⅱ型糖尿病。这种叫法使许多人望文生义,忽视了中文“型”与“性”的区别,以为用了胰岛素就会像吸毒一样上瘾,不用则不会上瘾,颠倒了因果关系,造成了误会。而且这种误会流传甚广,“胰岛素恐惧症”因此而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这种误解成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的心理障碍。

  实际上,除了β细胞已被破坏的1型糖尿病终身需要胰岛素治疗外,许多2型糖尿病也是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如2型糖尿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损伤,已不能再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或因长期服药对各种口服药均无效时,也应该用胰岛素治疗。使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再换用口服药,无效的口服药又可重现疗效。对有严重并发症患者,则要长期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这是病情本身的需要,而不是用胰岛素的后果。对于胰岛素分泌功能明显损伤的患者,早用胰岛素可以保护残存的胰岛分泌功能。从长远看,胰岛素是对人体脏器安全无害而又经济实惠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因此,我们应消除对胰岛素的误解和恐惧,必要时及早使用胰岛素,可以控制病情恶化,增加疗效。不过,使用胰岛素时,必须在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因为用药不当,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胰岛素几乎可以适用于各种糖尿病患者,并不只限于严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和型号,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剂量永远不变地用下去。一般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或血糖轻度增高又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仅在必要时短期用胰岛素,不宜长期大量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否则,前者易使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后者易发生低血糖。

  另外,外源性胰岛素除了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外,还是治疗心肌梗死、重病的支持疗法和某些精神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

  总之,胰岛素既不是毒品,也不是治疗糖尿病最后才可以使用的药品,而是糖尿病全过程都可以使用的特效药。只是在使用时,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具体指导下用药,不要自作主张,盲目用药。否则,会发生低血糖或血糖控制不好,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及体重增加,加重肥胖或产生其他副作用。

糖尿病是吃糖引起的吗?

我很爱吃甜食,平时巧克力、话梅不断,可最近我有个好朋友的妈妈得了糖尿病。我想既是

糖尿病,肯定与糖有关系。请问张大夫,糖尿病是不是吃糖多引起的?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就是血糖升高。因此,容易使人误解是吃糖多引起的。其实,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结合导致的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而与吃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我们吃的饭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糖,尤其是主食米面中的淀粉,就是一种多糖物质。“糖”又有一个化学名字叫“碳水化合物”,这类物质经过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俗话说的糖,一般是指蔗糖和果糖等甜味(甜度高不等于含糖高)食品。淀粉是含糖食物,吃下之后在唾液和消化道酶的帮助下,很快就分解成单糖(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馒头在嘴里越嚼越甜的原因就在于此。正常人的血糖是一种优质燃料,时刻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尤其是大脑神经的能量来源全靠葡萄糖提供。血糖不足,生命缺少能量,人就会头晕、没劲劳动、没劲说话和思考问题,眼睛看不见东西,心脏不能正常跳动,肌肉也没法维持正常的张力,会发生痉挛、抽搐或软瘫,严重者会昏迷和死亡。

生命活动需要的血糖浓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过低固然不行,但血糖过高,生命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当血糖经常高过正常人,妨碍了正常的生命代谢,就是得了糖尿病。这与吃糖不吃糖无必然的关系,而与体内管理血糖的机制出了故障有关。人体内有个管理血糖的复杂系统,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关键物质,是人体生命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

的、而且是体内惟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人体内可升高血糖的激素有6种以上)。正常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生产胰岛素,可以根据人体的需要自动调整分泌的量:如果人体摄入的糖太多(进食后),就多分泌胰岛素,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只出不进,把血糖降下来,不让血糖超过正常值;不进食时,就少分泌胰岛素,让内源性葡萄糖(主要由肝脏提供)不断进入血液,使血糖始终保持在一个符合生理需要的合适浓度。如果生产的胰岛素不够用,或数量少、或分泌慢、或质量不好、或升高血糖的因素太强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抵抗),都会使血糖升高超过正常值。血液中糖太多,就会阻碍身体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高血糖造成血液常呈高黏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继而发生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甚至造成残废或死亡,这就是糖尿病控制不好的最坏结局。

虽然吃糖与糖尿病发病无必然关系,但是吃糖太多太快,无疑会增加已经有病的分泌胰岛素的β胰岛细胞的工作量,使其不能胜任工作的缺陷更突出,血糖也会更明显升高,这也是有些人在大量吃糖或大量输葡萄糖水时才发现患糖尿病的原因。这样的人吃糖只是个发病的诱因,而不是得病的根本病因。因此,糖尿病患者为了使血糖控制好,也为了不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保护其残留的分泌功能,使其有休养生息和修复再生的机会,合理控制饮食,少吃点心和含糖多的食物也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吃糖或不吃主食会造成营养物质不平衡,导致代谢紊乱和由此而发生的种种问题。

得了糖尿病但没什么感觉,用不用治疗?

一个月前,我先生体检时发现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8.2mmol/L。但他现在能吃又能喝,没有

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他认为自己没有病,不去看医生也不吃药。请问张大夫,他这样对吗?

这位先生的做法不对。糖尿病患者早期体内代谢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无症状者不在少数。由于食物中的糖不能很好地作为能源被人体利用,人体自身就要通知饥饿中枢,让人多吃饭以增加糖的来源。由于血糖的增高,高渗利尿的作用使水分容易流失,细胞缺水,会通知口渴中枢,使人想多饮水;能量不够,就会通知饥饿中枢,让人有食欲多进食。所以有些糖尿病患者能吃能喝,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也有些人口渴中枢和饥饿中枢都不敏感,所以连饮食的变化都没有,更不认为自己有病。没有不适症状并不不等于没患病,此时不加控制,病情就会向坏处发展,一旦发生并发症,不仅自己痛苦,也会给家人带来很多麻烦,而且还会使全家的生活质量下降。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吃药,但要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但绝不是饥饿疗法),饭后适当增加活动,而且要经常检查血糖,尤其要常查饭后2小时的血糖,还要2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经常与医生保持联系,一旦发现以上措施仍不能控制血糖,就要请医生用药帮助控制血糖了。

所以,没有症状的糖尿病也要治疗,而且要终身治疗。不过治疗不等于吃药,监测病情变化、合理饮食、餐后适当活动等,都属于治疗的理念。药物治疗只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是唯一。根据病情需要,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不用药物,但不等于可以放弃治疗,上述基础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还是要坚持。

查尿糖和血糖哪个更重要?

张大夫,我是一个糖尿病患者,自己买了尿糖试纸,经常在家检查尿糖。可是去医院看病,医生还让我查血糖。难道查尿糖不能代替查血糖?我不查血糖行吗?

  糖尿病人不检测血糖是不行的,因为糖尿病的基本特征是血糖增高,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一般显著的血糖增高,尿糖会呈阳性,化验尿就出现“+”号。血糖越高,尿糖的“+”号也越多,可以达到4个“+”号。因此检查尿糖,发现“+,可以提供一个血糖可能升高的线索。实际上尿糖和血糖的关系很复杂,个体差异很大,这与每个人的肾糖阈有关。

    一般的糖尿病人血糖轻度升高时,尿糖可以是阴性,即“-,完全同正常人,当血糖很高的时候,尿糖最多也只有4个“+”号。而有的人血糖很高,尿糖却是阴性,没有“+”号,这时如果以尿糖为指标,就会误导患者不去积极控制血糖。也有的人尿糖很高,甚至4个“+”号,但血糖并不高,这时如果用降糖药物,就会出现低血糖,严重者会致人昏迷和死亡。现在许多患者都有可快速检查血糖的电子血糖监测仪,快速自我监测血糖很方便,尿糖试纸也就不很重要了。所以,无论是诊断糖尿病,还是判断糖尿病治疗的疗效,检查血糖比查尿糖更重要。但是,检查尿糖毕竟是无创伤性的,方便又经济,尿糖试纸也很便宜,几分钱就可查一次尿糖,而且尿糖有无“+”号,确实也能为血糖是否升高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对于大多数经济较困难的患者来说,花几百甚至上千元钱买个血糖仪自己监测血糖还是奢望。但花几元钱买盒尿糖试纸,自己检查尿糖,也是一个对控制糖尿病有利的选择,但还是至少1个月要到医院检查一次血糖(最好查早饭后2小时的血糖),以提高用药的准确性。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自作主张,随便增减或停用降糖药物。

什么是肾糖阈?

我是个糖尿病患者,前些日子看到一本关于糖尿病的书,上面提到肾糖阈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但书中对此未做详细解释。请问张大夫,什么是肾糖阈?肾糖阈会变吗?每个人肾糖阈

是不是一样的?

在人体血糖调节机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脏器是肾脏。肾脏是个排尿器官,对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尿液把体内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把有用的物质留在体内。血糖不高时,尿中是没有葡萄糖的,验尿尿糖呈阴性。但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肾脏就会通过尿液将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排出体外,保证体内血糖平衡。这个可以让尿排糖的血糖水平就是“肾糖阈”,又被称为“排糖阈”。就像是水库的排水闸门,当水位达到某一高度时,就要开闸放水,水位不超过这一高度时就只蓄水,不放水。一般来说,正常人的排糖阈是相对稳定的,欧洲人的肾糖阈是10mmol/L(180mg/dl),中国人是9.0mmol/L(160mg/dl)。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血糖不超过9.0mmol/L(160mg/dl),尿糖都是阴性,只有当血糖超过了9.0mmol/L,尿糖才会出现“+”号,即尿糖阳性。所以轻度血糖升高,只要不超过9.0mmol/L,查尿糖是查不出的。

人的肾糖阈是可以变化的,肾脏病变可以直接影响肾糖阈。一般来说,老年人多肾小球硬化症,肾糖阈是提高的。这些患者即使体内血糖很高,尿糖仍然可以是阴性,所以我们不要被尿糖阴性的假象欺骗。有些肾小管有病变的患者,或者是过度疲劳体质虚弱的患者,肾糖阈可能会降低,所以此时尽管尿糖有“+”号,但是血糖并不高,称之为肾性糖尿。这种情况下是绝对不可以用降糖药物的,否则会引起危险的低血糖反应。有的糖尿病患者服用了某种“中药”,服药后尿糖消失,但这并不能表明药物有好的疗效,还必须查血糖,只有血糖也下降,并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才能判断为有效。如果尿糖消失,而血糖不降甚至还更高,只能判断肾糖阈提高了。出现这种情况不但不能判断此药有效,还应怀疑此药有损伤肾脏提高肾糖阈的副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尿糖并不是坏事,这是人体自动调节血糖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如果血糖很高,尿糖却是阴性,这倒是值得担忧的事情。以尿糖断吉凶,尿糖阳性就发愁,尿糖阴性就高兴,并以是否有尿糖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是很盲目的,有些人就是因此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什么是黎明现象?

    张大夫,我是个糖尿病患者,现在我的血糖总是早上高。头天晚上查血糖8.0mmol/L,一晚

上不吃不喝,第二天早上空腹血糖竟达11.8mmol/L,居然比头天晚上还高,这是为什么?

这是黎明现象。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在不断地分泌着激素。人体内的激素分泌是有时间规律的,体内有升高血糖作用的内分泌激素有6种以上,而且多数从凌晨开始分泌升高。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逐渐增多,生长激素可以升高血糖,如果要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就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体内升高血糖的内分泌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分泌节律也是在凌晨3点后开始增加,所以后半夜至凌晨后胰岛素需要量也要相应地增加,才能使血糖保持正常。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力不从心,这段时间不能根据需要相应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寡不敌众,血糖就自然会从凌晨3点到上午89点还居高不下。因为体内增多的升糖激素促进了内源性葡萄糖不断地进入血液中,

以糖尿病患者尽管一夜未进食,早饭吃得也比较少,但是上午的血糖还是不易控制,原因就在于此。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一般早上用量较多,就是为了对抗体内分泌较多的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升糖作用。

    克服黎明现象的办法就是积极控制血糖,及时补充必要的胰岛素量,必要时临睡前注射少量的中效胰岛素68个单位(具体用量要由医生决定)。另外,保持情绪稳定和正常的睡眠,也可以减少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分泌,有利于减轻黎明现象。

什么叫苏木杰反应?

张大夫,上个月体检发现我有糖尿病,空腹血糖7.8mmol/L。卫生所医生给我开了消渴丸,我按说明每次吃10,一天吃3次。谁知吃了之后,常感头晕心慌。一周后再查血糖,空腹血

糖竟然达11.8mmol/L,吃药后血糖不但没降反而又升了。有个病友说我这种情况他以前也出

现过,医生说叫苏木杰反应,可我从来没听说过。请问张大夫,这种反应是怎么回事?

上面这位病人的情况是药吃多了。消渴丸是一种中西合一的药,里面含有西药“优降糖”。优降糖是目前降糖作用最强的口服降糖药,也是最容易发生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此药降糖快,降糖作用强,维持时间长,易在体内蓄积,老年、肝肾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者要慎用。服用优降糖的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慎重使用,一分病只能用一分药,一分病若用三分药,就会导致低血糖。每天吃30粒消渴丸就相当于吃了3片优降糖,对一个刚发现糖尿病而且血糖只是轻度升高的患者来说,用药力度不小,发生低血糖不足为怪。人体自身是不容许低血糖的,一旦发生低血糖,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就会动员起来,这时体内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积极增加分泌量,以极快的速度把血糖升上去。体内升

血糖激素显著增高,自身的胰岛素又无力控制血糖的高度,故每次低血糖后就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增加,有时严重低血糖导致反应性高血糖,可以持续数日之久,这就是低血糖后的高血糖现象,又称为苏木杰反应。

克服苏木杰反应的办法就是一定要治疗个体化,避免用量过重及过度治疗,切勿一见血糖升高就加大用药的剂量,要分析有无低血糖的可能,如果血糖已降,要及时调整用药量,防止血糖降过头。尤其是晚上血糖正常,早上血糖总是高升的病人,可以试减一下降糖药物的用量。如果减药后早上血糖值有所改善,就有可能是苏木杰反应,这与黎明现象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学会区别。判断错误,就会误治,这是许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常见原因之一。

什么是低血糖反应?如何防治?

张大夫,上个月体检我被发现有糖尿病,空腹血糖7.8mmol/L,随即开始服用消渴丸。谁知刚服了一次药,2小时后突然感到心慌难受,出了很多汗,赶快喝了杯糖水才不难受了。后来,医生让我改用二甲双胍,一次2,每天3次。此后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请问我这是低血糖反应吗?

这位病人出现的状况是服用消渴丸经常可以遇到的低血糖反应,又称为低血糖症。消渴丸中含有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优降糖,这是一种高强度的半衰期较长的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遇到进食少,拉肚子,或者体力活动比平时多,而又没有酌情调整降糖药物(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的用量时,也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血糖下降到2.8mmol/L以下时,称之为低血糖症,此时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低血糖症是内科急症,多由糖尿病治疗不当,或血糖下降太快,短期内下降幅度太大所致。血糖尚未降低到2.8mmol/L以下患者也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也称之为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分泌兴奋症状。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兴奋的症状有心慌、手颤、出汗、饥饿感、血压升高、烦躁等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视物不清、身软无力、四肢湿冷,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局部神经病变、昏迷和死亡。以上症状出现的多少和严重程度与血糖下降的速度、时间、幅度及患者机体的反应能力有关:血糖降到3.94.4mmol/L,患者会出现饥饿感、精神不安、脉搏加快、瞳孔放大、面部表情异常等;血糖降低到2.83.9mmol/L,会出现焦虑、头晕、出汗、走路不稳;血糖降低到2.2mmol/L,就会出现精神混乱、震颤、抽搐、昏迷,如不及时救治就会死亡。

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迅速下降,下降的速度和幅度过大时,也会出现相对低血糖症。此时虽然血糖未达上述水平,也会出现上面的症状和体征。故判断低血糖症不能以当时血糖的绝对数值为唯一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病史较长,已有植物神经(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会逐渐迟钝,可以缺乏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增多的症状,如心慌、手颤、出汗、饥饿感等,一般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抽搐、意识障碍等。由于症状不典型,临床经常被误诊误治。故对此类患者,应重视其病史和及时检查血糖,及时救治。

低血糖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严重低血糖可引起昏迷,昏迷6小时以上可造成不能恢复的脑组织损害甚至死亡,即使抢救成功,也会留下永久的后遗症。在低血糖发生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此时为了纠正低血糖,肝糖原分解加强,心血管刺激增加,血管收缩、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现象也会出现。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重视低血糖的防治问题。因为一次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身体的伤害作用要远大于长期的高血糖症。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中,不仅要用降糖药控制血糖,还要有防治低血糖和及时纠正低血糖的强烈意识,故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称之为“控制血糖”,而不是只降血糖。糖尿病患者失去了正常的调解血糖能力,不仅经常血糖升高超过正常人,而且在遇到造成低血糖的条件时,自行把血糖调解在正常范围内的能力也很差,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肝肾功能很不好的患者,更要注意防止低血糖症。

    防治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方法有以下几点:①要重视用药的剂量,对症用药,不要随意自行增加用药量。要在有经验的内分泌专业医生的具体指导下遵医嘱用药,及时与医生联系,通报病情。病情有变化,要及时酌情调整用药剂量。②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一般糖尿病患者初次用药或改变用药剂量时,不仅要检测空腹血糖,更要检测饭后2小时的血糖,还要检测下午和晚

饭前的血糖。重度血糖升高者,血糖的控制不求一步到位,要有逐步下降的缓冲时间,一般在710天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即可。即使血糖很高,也要注意血糖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注意临床检测和随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老年人,血糖的控制要适当放宽,不必严格达标。老年人空腹血糖达到7.0mmol/L,饭后血糖达到10.0mmol/L以下即为理想血糖,不必一定达到正常人的血糖标准。③同时用降压药的糖尿病患者,由于用了交感神经对抗剂,上述交感神经兴奋的低血糖症状往往不出现,故应更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监测血糖,及时纠正低血糖,不要等低血糖症状出现了再去诊断低血糖。④为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同时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这些药物是否对血糖或降糖药物有影响。如果同时服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磺胺类药、他巴唑、心得安等)兼有降糖作用,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防止低血糖发生。⑤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能进食的患者,可以口服糖水、水果汁,或进食馒头、饼干、面汤、稀饭等含糖类食物,一般短时间即可缓解症状。如果是严重的不能进食的患者,则可给予50%葡萄糖50毫升静脉注射。如仍不缓解,可再注射一次或用5%10%葡萄糖水静脉点滴,直到病情稳定。病情严重者必须到医院由医生救治。

需说明的是,低血糖症不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利,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生低血糖症,常见情况见表2。非用药导致的低血糖症需要在内分泌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鉴别诊断。

2可导致低血糖的情况

空腹低血糖

饭后低血糖

1.1胰岛素瘤

2.1胰岛素或磺脲类等降糖药物用药相对过量,或联合应用其他兼有降糖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等),未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1进食不足、运动过多或剧烈运动、

   发热、腹泻等

4.1肝脏病,如肝炎、肝硬变等

5.1对抗低血糖的其他内分泌不足,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脑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席汉氏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

   迪森氏病)、胰岛α细胞功能减

   退症等

6.1伴有低血糖的胰腺外肿瘤,如胸、

   腹腔肿瘤等

7.1酒精中毒

8.1酶缺乏

1.1功能性低血糖,如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低血糖

2.1糖尿病早期

3.1原因不明的功能性低血糖

4.1先天性酶缺乏造成的低血糖

5.1降糖药物过量或用之不当

如何根据症状判断血糖的高低?

张大夫,我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没有条件化验血糖的时候,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让我们根据症状的变化估计自己的血糖是否升高了或者降低了?

在血糖明显升高时,糖尿病患者可以有以下症状:口渴多饮,饮水后仍渴不止,多食善饥,多尿,乏力倦怠,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其他症状也会加重,如手足疼痛或麻木加重,视力模糊或疲劳或干涩加重,头晕或精力不足加重等。另外,糖尿病患者注意每天小便的次数也很重要,如果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尿量也增多,说明当日血糖较高。这是因为高血糖有渗透性利尿的作用,所以尿量和尿次也增多。如果小便次数增多,但每次量不多,则有可能是尿路感染或膀胱炎加重了,也是血糖控制不好的线索,因为高血糖可导致高尿糖,高尿糖是细菌很好的培养液,有利于细菌生长。

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血糖平稳下降时,可以感到精神好转,视力改善,头脑也较前好用,诸症皆向好的方向改善。原来的症状明显缓解,体重也不再下降,甚至开始复升。

如果血糖下降太快,眼睛玻璃体内的渗透压及细胞膜内外渗透压不平衡,患者能感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还可出现饥饿、心慌、出汗、手颤等相对低血糖症状。重者可有意识模糊、嗜睡、语言困难、动作不协调、行为怪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仅靠人的自我感觉来衡量血糖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人的体质状况、心情和情绪、其他药的干扰等都可以影响人的自我感觉。有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服用的降压药,可以通过拮抗交感神经的作用,抑制低血糖反应的症状,使患者低血糖而不能自知,这样就会延误救治。所以,监测血糖是发现低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关键。

另外,饥饿和运动、过量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剂量太大、病情好转未能及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生活不规律、吃饭时间延迟等,均可引发低血糖。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

  张大夫,最近单位体检,发现我的空腹血糖为10.2mmol/L,超过了正常值。是不是血糖高就是糖尿病?我现在也没有什么症状,只是近来心情不好,夜间失眠,常做噩梦,不知这与我的血糖高有无关系?

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指标就是血糖升高,但必须是经常持续血糖升高,才能称之为糖尿病。糖尿病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有明确原因或由疾病而引发的高血糖称为继发性糖尿病,而无明确原因的糖尿病称为原发性糖尿病。通常我们说的糖尿病,多是指原发性糖尿病。

对于在一段时间内由于精神紧张,心情抑郁,或是受了某种不良刺激临时血糖升高,待这些不良刺激解除后血糖又恢复正常者,不应该给其戴上糖尿病的帽子。诊断糖尿病时,应该在排除下面的几种情况后再作结论,可以避免误诊和误治。

 (1)生理性高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在5.6mmol/L左右,空腹血糖在3.87.0mmol/L均属正常。饭后血糖会有少许升高,一般人饭后1小时内血糖可以升高46mmol/L,但一般不超过10.0mmol/L。正常人饭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

 (2)饮食过量,或胃肠吸收很快,血中游离的葡萄糖增多。饭后1小时血糖可以超过10.0mmol/L,甚可达到11.1mmol/L以上,2小时后血糖可以迅速下降到正常范围,这是个体差异,不能视之为糖尿病。

(3)情绪不稳定,不良情绪和不良的精神压力,可以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造成血糖升高。不良精神刺激解除后,血糖会自动恢复正常。

(4)剧烈运动、痛疼、手术麻醉等,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可以使血糖升高。

(5)重症糖尿病患者停用胰岛素后,由于高血糖引起高渗性利尿及脱水,血容量减少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产生反应性高血糖。

 (6)寒冷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加速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

 (7)低血糖时,血中肾上腺素显著增加,反应性血糖升高,又称苏木杰反应。

 (8)感染、应激、外伤、手术等,可使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导致血糖升高。

 (9)有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或阻滞胰岛素的作用,如利福平等,使血糖升高。

 病理性原因引起血糖升高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急性胃肠炎、重度腹泻、呕吐、高热、大量出汗、中暑等可造成脱水,致使血液浓缩,血糖升高。

 (2)颅内出血、脑膜炎等颅脑病,导致颅内高压,可使血糖升高。

(3)可升高血糖的药物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可的松、速尿、消炎痛、雷米封、尼古丁、女性口服避孕药、苯妥英钠等。用药期间血糖可以升高,停药后血糖即可恢复正常。

由以上情况造成的高血糖,不应诊断为糖尿病。有些由于药物或其他疾病导致的长期血糖升高,也只能称为继发性糖尿病,不属于原发性糖尿病。大多数血糖升高的患者都是原发性糖尿病。

  常见继发性糖尿病有:①药源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强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其他慢性病(风湿病、红斑狼疮等)的患者血糖升高多是由于激素的升血糖作用导致的,停药后血糖会恢复正常。但长期高血糖,为了治病又不能停药时,可以选用合适的降糖药控制血糖。但这些患者的降糖治疗与原发性糖尿病有所不同。②垂体性糖尿病,如肢端肥大症。③甲亢性糖尿病、类固醇性糖尿病等其他内分泌病导致的高血糖。④某些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血糖升高,也可称之为肿瘤性糖尿病。

另外,少数孕妇会出现尿糖阳性,甚至血糖升高。血糖超过正常值的孕妇,可以出现糖尿病症状,如口渴多饮等。这种人产后血糖会自行恢复正常,称之为妊娠糖尿病。如果产后半年还未恢复正常,即可诊断为原发性糖尿病,并按糖尿病分类标准重新分型诊断。

抽胳膊血和扎手指取血测血糖,哪个结果更准确?

张大夫,我是个糖尿病患者。我想知道,查血糖时,抽胳膊血和扎手指血,哪个结果更准确?

  平时我们检查血糖,标本来源有两个:一是抽胳膊血,查的是分离了红细胞后血浆(或血清)中的血糖值,此为臂静脉“血浆(或血清)血糖”;二是扎手指(或耳垂)取微量血,用电子血糖仪快速检查血糖,查的是包括红细胞在内的全血血糖值,由于取的是微量血,不能专门分离出血浆或血清,故称之为末梢“全血血糖”,又称微血管血糖。一般来说:由于红细胞会不断消耗血糖,同一个部位(无论是胳膊还是手指)采血查血糖,全血血糖会稍低于血浆血糖;血液在由末梢(

指或耳垂)到静脉(臂静脉)流动的路途中也在不断消耗着血糖,同种成分状态(无论是血浆或是全血)的血糖值,指血又会稍高于臂血。所以一般情况下,抽胳膊血查血糖和扎手指取微量血查血糖,二者可以视为相同,都是可以提供准确血糖信息的检查方法。有时静脉抽血所测血糖值可能比手指血血糖值稍高一点,但正常人一般不超过11mmol/L。有些高效能的电子血糖仪具有自动校正功能,可以把所测得的全血血糖值自动校对为血浆血糖值。即使是抽胳膊血查血糖,由于操作过程相对复杂,离体后血液放置的时间和室内温度不同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数值的高低。检验过程经手多人操作:采血、送血、离心处理、上机检测、发送检验报告等,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操作误差,故抽胳膊血查血糖,也可能有5%10%的误差率。从这点

来讲,电子血糖仪检测血糖也有其优势。由于电子血糖仪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人为操作误差少,所以其监测结果完全可以作为观察病情变化和血糖控制的疗效指标看待。但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1)指血为微血管血,接近于动脉血。一般清晨空腹,指血全血血糖与静脉血全血血糖相等。而口服葡萄糖2小时后,指血血糖要略高于静脉血全血血糖约1.1mmol/L。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动脉微血管静脉,在这一过程中血糖在不断地消耗,故动脉血糖>微血管血糖>静脉血糖。由于血糖在动脉微血管静脉的旅途中消耗血糖速度存在个体差异,许多疾病状态也会加大这个差异,如贫血、心衰、水肿等都会加大二者的区别,故一般诊断验血多以空腹静脉血浆血糖为准。

(2)血浆或血清血糖比全血血糖能更好地反映细胞外液的葡萄糖浓度含量。因为全血含有红细胞,红细胞内含水比细胞外的血浆少,而葡萄糖是溶于水的,红细胞又会不断地消耗血糖,不含红细胞的血浆或血清的血糖值比全血血糖要高,故一般医院的生化室检查血糖,均采用血浆或血清测定血糖,但这并不否定查指血的临床意义。

(3)血糖的测定方法有三种:一是福林—吴氏法,所测数值比实际高,空腹可高1520mmol/L。此法已被淘汰,但可能还会有少数医院或诊所用此法。二是葡萄糖氧化酶法,特异性强、价廉、方法简单,是目前首选的测定血糖的方法。三是邻甲苯胺法,结果可靠,由于血中的非糖物质被沉淀下来,故不易出现假性血糖过高或过低,目前有医院采用此法测定血糖。

(4)因为电子血糖仪监测血糖的方便快速是生化室的静脉血清血糖检查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指血血糖的监测对临床疗效的监测确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临床用药指示灯作用,而且指血代表着末梢和微血管的血糖,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所以,广大糖尿病患者自购电子血糖仪自测血糖,还是必要的临床监测措施。不过,电子血糖仪质量品牌的选择,也是保证所测

血糖值准确与否的关键。当前市场上电子血糖仪品种很多,购买血糖仪前最好向专业医生咨询一下,以减少盲目性。

治疗糖尿病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是个糖尿病患者,经常吃药。对于用药后的效果如何,我主要通过测血糖值来判断。张大夫,你说我这样做对不对?另外,我还想知道,治疗糖尿病还有别的方法吗?

大家都知道,有病找医生,治病要吃药。但是对于糖尿病来说,这种认识就太片面、太狭窄了。因为单靠药物治疗,是无法战胜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必须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得到理想的疗效。

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是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使之不发展、不恶化。通过医患通力合作,可以解除患者痛苦,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带病长寿,这就是我们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也是理想的疗效。所以治疗糖尿病的目标绝不仅仅是降低血糖而已。理想的疗效指标有四条:①有效纠正体内代谢的异常(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使血糖、血压、血脂等人体内的生物指标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之内。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消除症状,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不断解除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③防止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胰岛细胞损伤,保护和保存残留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④恢复患者正常的体重和体力,使之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改善生活质量,

达到带病长寿的目的。

药物治疗仅仅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很多,20世纪90年代人们把五大疗法(糖尿病教育、监测、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总结为五匹马拉车。车是糖尿病患者,医生就是车夫,只有把五匹马都驾驭好,才能把糖尿病患者拉到治疗的目的地。近年来医生们在探索中又发现,实际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不只五种。糖尿病治疗的总原则是:综合措施、个体化治疗、医患合作。当前糖尿病的治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知识教育:“无知”是糖尿病治疗的大敌,“愚昧”是糖尿病的帮凶,战胜“无知”和“愚昧”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尽管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但有效的控制还是可以做到的。现在治疗糖尿病的医生、医院和药物都不缺乏,但是,糖尿病患病率却迅猛增加,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未能得到遏制,病情恶化、多种并发症相继发生、不断住院治疗乃至残废和死亡者不在少数。大量的糖尿病患者,相信神话和瞎话,不相信科学,不遵医嘱合理治疗、科学用药,而是把医药广告当成医生,把道听途说的秘方和假药当成神药,对江湖游医顶礼膜拜,虔诚服从。糖尿病患者人财两空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真正的凶手不是糖尿病,而是患者自己头脑中的无知和愚昧。无知尚不可怕,以不知者为自知才是可悲可怜之人。

所以,每个尽责的医生都要把糖尿病教育作为己任,尽力把有关糖尿病的科学知识教给患者及家属,使他们学会初步的糖尿病护理常识,包括饮食原则和服药方法、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变化、学会识别和处理低血糖反应、学会自己注射胰岛素等,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这是医生提高治疗效果的分内工作。而每个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应该努力学习一些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不断提高科学的自我护理能力。学习科学知识,克服愚昧,不盲从广告。学会自我保护、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减少由于无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战胜无知和愚昧,做个聪明的就医者。

(2)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营养平衡,合理控制是糖尿病人饮食治疗的总原则。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合理”,而不是限制,更不是饥饿疗法和偏食治疗。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糖尿病的深入了解,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内涵也有个深入和变化的过程,饮食治疗理念的是非对错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是很有必要的。当前糖尿病饮食治疗新原则有三条:①营养平衡,关键在平衡。要根据患者本人的实际情况,保证平衡的膳食。保证食物的热量、成分、食物结构比例平衡合理,保证生命所需营养物质成分的供应平衡,避免人为营养不良的发生。②合理控制饮食,关键在合理。总营养热量摄入合理,饮食成分结构合理,三餐饮食分配合理。定时进餐、按需加餐、少吃多餐、食物多样化、细嚼慢咽等,是糖尿病

患者应该采取的合理措施。这些方法既可以减轻胰岛的工作负荷,又可以保证人体能量和营养素的供应。

③食谱制定要个体化,因人而异,营养平衡。总原则是在总热量平衡基础上“三高三低”饮食,即高糖、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限蛋白、低脂、低盐饮食。米面谷物应占每日总热量的60%70%,这与过去的观点有所不同。过去认为糖尿病患者应该是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和低糖饮食,鼓励糖尿病患者多吃豆腐,少吃主食(米面),现在看来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了高蛋白饮食有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的不利影响,而中国人以米面为主食的饮食结构最符合科学的金字塔食物的组成。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适量控制蛋白、适量高糖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更有利。

  (3)运动疗法:适量运动,坚持运动,因人而异。①适量运动应以中低运动量为宜,以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20/分为限。关键是做有氧运动,而不是剧烈运动。②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每次要坚持半小时以上。要持之以恒,不间断,也不要集中运动。③因人而异,不同病人运动处方不同。肥胖和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应多运动,消瘦及重症糖尿患者应少运动或不运动。

  (4)心理疗法:维护心理平衡,忌怒戒躁。倡导良性性格,从容开朗,宽厚善良。心理平衡、情绪稳定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由不良精神因素导致的血糖、血脂、血压居高不下者不少。

(5)治疗监测:自我监测血糖、血压,及时酌情调整用药,治必达标。定期到医院复查相关项目,包括尿常规、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等,半年全面体检一次,了解病情控制的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并发症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