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宪问篇(二十八)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02

   释  解      

老师说:“仁德君子行从善的'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行政之道,其成果最终将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让那些胸怀天下的仁德之人没有忧愁而驻心于道,二是让那些见微知著的智慧之人没有困惑而驻心于义,三是让那些践仁践义的勇敢之人没有畏惧而笃心于道义。不在其位的我是无能力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样的善道啊。”子贡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行政之道是老师自己顺时应势构建出来的仁德之道啊!”

03

   释  字     

《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疾二切。𥃭古文自。
《广韵》:自:从也,用也,由也,率也。疾二切。
汉字“自”甲骨文像人的鼻子形,本义为鼻子。古人常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故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引申为亲自、自行。又假借为介词,当从、由讲。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教导,让在位行政者体悟政令的顺时应势而无过的行政要义,把握落实政令行动必须达成的中道无过的才艺。本章通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君子行“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善道所能达成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安泰和谐。
老师说:“仁德君子行从善的'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行政之道,其成果最终将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让那些胸怀天下的仁德之人没有忧愁而驻心于道,二是让那些见微知著的智慧之人没有困惑而驻心于义,三是让那些践仁践义的勇敢之人没有畏惧而笃心于道义。不在其位的我是无能力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样的善道啊。”子贡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行政之道是老师自己顺时应势构建出来的仁德之道啊!”
本章一是需要注意“君子道”是指从政的君子施行的仁德之道,不是君子自身修行之道,这里的“道”侧重在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行仁德善道之后所能实现的安泰和谐,使得胸怀天下的仁德之人没有忧愁而驻心于道,见微知著的智慧之人没有困惑而驻心于义,践仁践义的勇敢之人没有畏惧而笃心于道义。其实这正是孔子理想中的圣者的行政之道。二是需要注意“我无能焉”,孔子不是说自己修养没有达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而是说自己一直没有其落实施行善道的行政之位,因此无能力行之。这是孔子内心的感叹。《论语》编者的章节编排中已经明显地彰显了这层含义,先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接着又是“耻其言而过其行”,“无能”不是自身的修养境界的无能,而是没有“谋政的行政之位”而无能行善政。三是子贡的“夫子自道也”不是孔子在说他自己,而是讲“道者三”是孔子自己根据乱世的现状,提出的顺时应势的行政策略之道,构建的“仁者、知者、勇者”参与的守道从义的仁德之道。另外还需要注意,本章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和《子罕篇》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面向是不同的,不能机械地认为其内容是一样的。从“智、仁、勇”和“仁、智、勇”的言说次序的不同,也可以看出其面向的不同。修身进学时智在先,尚德行道时仁为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