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宪问篇(二十九)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02

   释  解      

德才兼备的子贡为人一向光明磊落、胸襟坦荡,对待他人善恶分明。在其位谋其政,以礼正人之过,以义正人之失,以道正人之行,实践着君子的不忧、不惑、不惧之道。老师赞美说:“端木赐这人贤德啊,他在实践着'无位的我’无能力践行的仁德善道啊!”

03

   释  字     

《说文》: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凡方之属皆从方。府良切。汸,方或从水。
《广韵》:方:四方也,正也,道也,比也,类也,法术也。府良切。
汉字“方”《说文》“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不确。于省吾说是“妄测无据”。徐中舒认为“方”的字形象耒形,《耒耜考》中说:甲骨文及铜器之方,“象耒的形制,尤为完备,故方当训为'一番土谓之坺’之坺,初无方圆之意。方之象耒,上短横象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画或即饰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方或借伐发墢等字为之。……《说文》:'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形,从两舟省’;今观甲骨铜器中方字,全无象两舟总头形之意。盖方可训并,而不可训并船,《尔雅·释水》:'大夫方舟’,李注:'并两船曰方舟’;《庄子·山木》篇:'方舟而济于河’,《释文》司马注:'方,并也’;古者耦耕,故方有并意。又《仪礼》柄皆作枋,耒为曲柄,故声得转为柄。”周宝宏在《字源》中说:“甲骨文常见方字,皆用为方向、方国之义。西周金文也常用方字,除用为方向、方国之义外,还用为方圆之方。商周文献如《书》、《诗》、《易》等的方字用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相同,但这些用法皆为借用,其本义却未见用方字。并船之义当由两人并耕即耦耕之义所引申,并非方字本义。”本义指使用一种象耒耜的农具起土,在使用木制耒耜尚未进入牛耕的时代,起土是需要与他人合作的,故称耦耕,耦耕需要两人朝向同一个方向使力,故引申有并和方向之义;由耦耕之田的方正之形,又引申为方正、方国、四方等义。因起土又称为垡土或伐土,故方又表示伐义。
《说文》:暇:闲也。从日叚声。胡嫁切。
《类篇》:暇:亥驾切。《说文》闲也。一曰嘉也。
汉字“暇”从日叚声。叚,从又,本义为借。人有余始能借我,我有余始能借人;从日,为有空余的时间。《说文》:“暇,闲也”,本义指空闲,引申为悠闲,从容。通假为“假”、“嘉”。“假期”之“假”是以“假”为“暇”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君子行“顺天时之变,占地势之利,得人道之和”的善道所能达成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安泰和谐。本章承接前章“君子道者三”,老师通过对子贡为政实践的“方人”之政的肯定,让人们体悟老师“君子道者三”的“礼生仁、义生慧、道生勇”面向,把握君子“正人”从善的仁、智、勇实践的坦荡和磊落。
德才兼备的子贡为人一向光明磊落、胸襟坦荡,对待他人善恶分明。在其位谋其政,以礼正人之过,以义正人之失,以道正人之行,实践着君子的不忧、不惑、不惧之道。老师赞美说:“端木赐这人贤德啊,他在实践着'无位的我’无能力践行的仁德善道啊!”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三:一是“方人”不是诽谤别人,不是专挑别人的毛病,评论别人的短处,也不是比较人,拿别人和自己比较。我在前面释字中已经对“方”字的源头进行探索分析:“方”本是农具耒耜之形,“方”为“一番土谓之坺”之坺。“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方或借伐发墢等字为之。因古时农作需要与人合作,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故称为耦耕。耦耕之田方正无斜,故“方”有“正”和“使之正”之意。戴望在《戴氏注论语》中注:“方,正也,以道正人行。”方骥龄在《论语新诠》中诠解道:“子贡为人笃实,孔子一再赞美,既不谤人,亦不任意评人,且本章并无责子贡之意。按《广雅·释沽一》:'方,正也。’本章所谓方人者,殆正人之失也。例如《子张篇》中有关子贡者共六章,细绎其对答之方,必先正人之失,然后申述己意。至散见其它各篇者,皆足以见子贡研究问题之好深入而与众不同。人或是之,必更进一层;人或非之,子贡必先正其失。且子贡擅长言语,岂肯任意评人之失?故方人疑当作'正人’解,谓子贡善纠正他人之失也。”二是“赐也贤乎哉”不是对子贡的批评和棒喝,而是对子贡实践着孔子“君子道者三”的“自道”之善的赞美和肯定。唐文治《论语大义》说:“俗解夫子有贬之之意,夫贬则可直言告之矣,故曲其言,恐非圣人语气。”钱逊《论语浅解》中释:赐也贤乎哉有两种解释:“一作疑问语气解释,意思是批评子贡;一作肯定语气解释,肯定子贡的贤。”虽然他的今译选择了前者,但是他肯定了还有另一种肯定解释的可能。三是“夫我则不暇”不是要求子贡努力自修之意,而是承接着前章“我无能焉”,前章已说自己奔波多年无位践行君子之善道三;本章“无暇”是说自己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不多,没有多余时间和能力来实践自己的善道了。对此,谭湘清《<论语>本义译解》中释:“不暇,来不及”,并将其译为“我却来不及了”并解析说:对子贡“孔子给予赞赏,称其贤能。并自叹自己想学也已经来不及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