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之旅 || 合璧中西的写意印象  ——崔旭伦先生油画艺术赏析/轩诚清读(第447期A)

 ljian21 2021-05-10

轩诚浅语

这是一期美术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美丽分享。《美丽的原创生活》推出时,我是期许搭建一文学赏析为主,兼顾美术、音乐、摄影等各个艺术门类的原创文化分享平台,但是各种原因,这类的分享相对少一些。前几日偶遇省作协秘书长李子白老师,聊及此处,他欣然将一篇画评发了过来,让我们的平台增色不少。也是基于此,我在读这篇艺术感极强的文字时,少有的加入了衬乐:《教父》主题曲“温柔的倾诉”。

文:李子白

图:崔旭伦

导语/诵读:梁轩诚

旭伦近百幅油画作品里,我印象较深的是那幅《秋湖》,所画虽为衰败之季的深秋,但湖边似桃叶李的乔木紫气暗红,闲宁庄重,湖中经霜见冷,绿意尚浓的荷萍,及湖面映天、蓝白交错中树木的倒影,与远处映衬在杏黄橙晕中已经落光了叶子却如伸手向天的树木枝丫,呈现出清新明快的色彩。暖融融的远景,虽未看到太阳的身影,整幅作品却沐浴着阳光。无论是晨曦还是晚照,阳光从画外照进来,洒在湖面和秋树上。你可以感受到寒冬的奔袭,却看不到秋深的感伤,既无欧阳修《秋声赋》的情绪,亦无八大山人荷叶的萎蔫,反倒有一种向上正能量的酣畅。不难想象,无论是伫立画前的欣赏者,还是画家本人,心中的那片阳光,是何其的绚丽而温馨!

我在想印象派的出新,是否也借鉴了中国写意画的理念,汲取了中国写意画的色彩效果、技法,从而把西式的外壳融入了中式的技巧和心,使中西文化交融汇成新流派,有了创新的意味,成为一个时代的翘楚。已经百年的中国写意油画,不乏先驱们的探索和接力,旭伦可称其一。

旭伦的油画是写意的,小写意的那种,在跃动的油彩中可见旭伦精准的素描和静物写生功底及中国元素。旭伦以风景为主题,鲜见人物。其画作多以山野村景、田园古巷为对象,鲜有人物叙事。状物时看似恣肆任性的用笔,涂抹着油彩,油彩下骨子里,却是古典的形的精准,足见其扎实的素描功底。艺术的表现方式百态纷呈,但最终都要转化为形与意的会同,转化为能够表述为语言的解读,以引起作者与受众的共鸣。就这一点而言,旭伦是出色的,他把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涂抹在色彩上、景物中,我们不仅在画作中领略到他亢奋的情绪,还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

无论是五条屏的《荷》,用色尽如国画色中的赭石,一色,却不乏水墨画的出奇效果;《桑科草原》和《牧归》是少有的几幅有人物的画作,特别是《牧归》:夕阳西下的村路上,两头健硕的壮牛后跟着一头牛犊,饱餐后满足的步态闲适而自在,拄着手杖的牧人尾随在后,神情疲惫,是一幅闲适的山野村景。残荷本为衰败之物,但在旭伦的笔下,因为色彩的明快,因为湖光暖色,荷茎的线条曲直舒适,反倒生出和美的悸动。感谢旭伦的捕捉,让这瞬间的感受停下来,滞留在画布上恒久存在。

孙建平先生在《中国当代写意油画前景展望》中说: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中国绘画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重要因素。”“中国写意油画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与历练,形成独特风格与精神内核。显然,写意不惟中国画的专利。西式的艺术表达同样可以应用中式的技法。同样,旭伦的绘画经历了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旭伦2000年前的几幅,基本遵循写实主义的风格,多多少少有一些临摹的痕迹,但在色彩上偏向于黎明前日落后的阴郁,尚未明快,追求一种像水墨的洇开晕彩。创作于1992年的《农家小院》《故乡的河》《贺兰山下》,有一种隐郁;2006年前后的画作,以一种鲜活的宣泄情绪张扬着印象主义,那种恣意,那种随心,没有印象派画作阳光颤动中的模糊,因为对比色的运用反倒清新明快,着实让人喜爱。这一阶段典型如《教堂》《宏村印象》《秋风》《初夏》《老房子》《泸沽湖畔》等;而2009年后的画作,有些向写实主义的回归,向唯美主义靠拢,《秦岭深处》甚至有了装饰画的意味。此后的每一幅你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精致和画风追求。其间,《枣园春色》《通向山外的路》《玉龙金秋》,幅幅精心。可以这么认为,旭伦在用色彩感受着景物的季节变化,用色彩代言着对自然的表达。欣赏旭伦的画,你会发现他的画中有一股静气,游离于眼下浮躁与喧嚣、浮华与骚动的尘俗之外,可以暂且地忘记世风日下、官员贪腐、道德触底、雾霾肆虐……修补初心,类一日三省。

(本文配图均来为崔旭伦先生作品)

作者简介:李子白,本名李锁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秘书长,陕西省作家书画院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瞭望》《中国作家》《诗刊》等发表作品近三百万字;出版有文学作品集《不知是今天》《三十七计》;中短篇小说集《最后一片森林》;诗歌集《情爱诗章》;书法、篆刻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文化》《西部骄子》等网站、报刊。

画家崔旭伦简介:崔旭伦,字晨曦,号茶客,陕西绥德人,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西安文理学院。

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内画展,2010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崔旭伦油画选集》。在《中国油画》期刊上发表了《泸沽湖畔》《雪山晓梦》《江南》《湖》《教堂》《通向山外的路》《山沟沟》《沣河》等多幅油画作品,以及《写意油画之意境》等文章。在《大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风景写生中的印象与写意》《油画风景写生教学方法之研究》《寄情于山水之间》等专业艺术论文。并组织策划了“色空不异”第一回“暖冬”大唐西市美术馆绘画展,第二回“春风”亮宝楼绘画展。油画作品《空山行旅》被大唐西市美术馆收藏,油画《壶口瀑布》被延安火车南站收藏,油画《皖南小巷》被西安亮宝楼收藏,另有多幅油画作品参展并被收藏。

附1:崔旭伦自述:情融画境

画了这些年油画,我最爱的题材还是风景。记得童年时第一次看到父亲画油画,就从心底里喜欢上了绘画,特别是风景画。父亲作画时,专注的神态以及熟练的用笔技法时常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不能忘却。后来,我也走上了绘画道路,正所谓耳濡目染,子承父业。

画油画风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真山水之间,走进生活,用情去体会大自然的季节变化以及每天不同时间的光与色的变迁。只有读懂了高山、大海、花草、树木、流水的内涵,才会情有所依,才能有感而发。画山则情满于山,画海则意溢于海。只有画家内心充满了爱、充满了激情,画作才可能成为上品,这是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古人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讲得非常有道理。画家应该有丰富的情趣、情感、博大的胸怀,并不断地向大自然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做到画中有情,画中有诗,浑然天成。追求富有生命力的鲜活的绘画,是古今艺术家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画家就应该是美的发现者、美的享受者、美的创作者、美的讴歌者、美的传播者。使观众得到快乐,得到心灵的升华与净化。

我喜欢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它们在我的画中是那样的静谧、甜美、灵秀和唯美,就像一首赞美水乡的小诗,让人回味无穷。我留恋香格里拉的美景,雪山、草地、寺庙,它在我的画中是那样的辽阔、神圣和吉祥。我向往泸沽湖边的村落、老房子、独木船、女儿国,在我的画中是那样的古老、遥远和神秘。我热爱甘南的牧场、羊群、牦牛、藏歌,在我的画中是那样的粗犷、鲜活和动听。我陶醉于桂林的青山、绿水、渔火,它在我的画中是那样的空灵、青翠和生机盎然。我钟爱陕北高原,黄土地、窑洞、陕北民歌在我心中是那样的深厚、宽广与古朴。我散步在青岛的海边,渔家的小船、冲浪的少年、岸上的教堂在我的作品中是多么的优雅、浪漫。我回忆去过的百年古镇,老街、老屋、老墙,诉说着传统、沧桑和岁月留下的足迹。这一次次的经历和体验是我进行油画创作的源泉,是魂牵梦绕的思想圣地、智慧之城。

在作品中我有意强调,中国传统绘画和印象派绘画因素的渗透与融合,重视外在风格与内在气韵的结合。包括用笔和色彩,乃至于立意与情调。彦宗的“灵心自悟”“挥毫造化,动笔合真”的画论观点,使我很受启发。中西合璧也许是油画继承与发展和民族化的一种方向。在空闲时间,常常和美院老同学们相约在我的工作室,品茶论道,畅谈艺术,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对茶是颇有研究,却偏爱普洱茶,皆因其内涵质朴、含蓄、纯真,没有过分的雕琢,这也许就是我绘画中追求的风格。特别是泡茶的过程,也是回归宁静、调节作画思绪的过程,茶的口感有爽、滑、厚、醇、香、顺、柔、稠、甘等变化,其中包含着许多禅意和人生哲理。这种丰富的变化和哲学思想也许就是我苦苦思考、追求的美妙画境。创造出一种独有的、高于现实的、艺术化了的、源自心灵深处的且充满情调的可以打动自己、打动观众的,使绘画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充满激情与真诚的美好画境。走近山水,贴近自然,表现美景,是我的快乐生活。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

附2:崔旭伦作品赏析及专家评述

崔旭伦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把中国传统绘画和印象派绘画因素进行了有意的渗透与融合,重视外在风格与内在气韵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且神形兼备,气象生动。

——潘晓东(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导、系主任)

崔旭伦用心谱出了强有力的主观精神色彩,注入自己早已熟练掌握的印象式的油画语汇中,也标示了他艺术成就的新高。

——杨国杰(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在画家崔旭伦的作品里,可以体味到朴素雅正的格调,其写意画风既激情饱满而又宁静从容。

——王海力(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崔旭伦的油画色彩饱满,情感真挚,用笔准确,赋予画面以强烈的光感,精心营造出了纯净自然的感觉。给读者以清新爽朗的视觉享受!

——丁聪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旭伦对自然、社会、文化有深刻体验与感悟,自然有其不同一般的作品呈现出来,在我看来,他的画自然明快随意,又不乏深厚底蕴,不做作,不刻意,一任情感的宣泄与心性的流淌。艺术乃寂寞之道,只给能守得住它的人机会。

——李翔宇(陕西省纪委信息中心主任、书法家)

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是拜读旭伦兄作品的直接感受。色彩明快和虚实相济的手法,营造出平和却响亮的作品氛围,引人入胜。

——苗彤(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配图由崔旭伦提供)

美 丽 的 原 创 生 活

 专 注 原 创 文 学  |  分 享 生 活 美 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