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定要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才叫“得气”?

 cshts 2021-05-11

图片

接触过或尝试过针灸的朋友们一定对“得气”一词并不陌生,得气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称“气至”,义同),是指经络的气血集中在被针灸的穴位处的一种表现,即针感(或针响)。

图片

传统意义上,得气可从以下4个方面体现出来:

1、病人的感觉。主要是病人出现酸、麻、胀、痛、重等5种感觉。这5种感觉并非越强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

2、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

3、穴位处出现红晕。红晕一般随着得气的过程逐渐出现,范围可大可小,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在出针以后逐渐消失。

4、出现轻微的滞针现象。主要表现在留针的过程中,针体周围皮肤紧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肤;在运针和出针的时候,针下有沉滞感。

许多来就诊的患者对得气也有一定了解,在接受切脉针灸后没有感受到酸麻胀痛的感觉,便产生了疑惑,难道得气的表现就一定同上所述吗?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切脉针灸的“得气”,确实与传统的得气不太一样。简单来说,由于通过切脉针灸的诊疗,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将脉象从异常转向正常、从软弱无力转柔和有力、从亢盛转平和等改变,促进脉象的正向改变,从弱、细、弦、结、代、数转变成柔和有力的平脉。而拔针后,虽脉象会慢慢恢复到异常状态,但也会比之前异常的脉象更接近正常脉象。如此经过多次治疗,最后患者的脉象达到不用针灸也能保持在正常的脉象时,患者的症状也就算达到中医了的临床康复。

因此,切脉针灸讲究的“得气”,是体现在四部脉象是否趋于平衡,异常脉象是否趋于平脉。

我们举个例子,当患病的时候,身体经络的运行规律被打乱,使得气血运行不畅,针灸刺激穴位后,全身气血向穴位处集聚,发挥穴位自我改善功能,便容易引起酸麻胀痛等一系列传统意义上的“得气”表现。而穴位对气血的调整累积到足够大的量时,才会进一步引起整条或多条经络中气血运行的变化,最终引起脉象的变化。而切脉针灸直接调整脉象,跳过了气血先到穴位再到经络最后到脉象的步骤,这为何不算得气的一种表现呢?

切脉针灸,是俞教授发掘源于《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并结合自己60余年的临床经验而研究出来的治疗方法。是一门将针灸和中药得气合为一体的医术。包括了四部脉诊法、金银补泻法、十大辨证法等等,将中医及针灸,进一步传承创新,也将疗效上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