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云深拳学理论

 悠悠淘228 2021-05-12

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又熟练兵书,对形意拳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遗著有《能说形意拳经》一书。对形意拳理论的论述,其要点如下:“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种练法是:明劲,暗劲,化劲。”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特别强调桩功,指出三体式(形意拳基本桩法)为万形之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后人学习形意拳有着重要的帮助。

郭云深论训练

形意拳三体式,两足要并重,不可单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各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之重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势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唯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

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郭云深论三层呼吸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唯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谓练气化神之理也。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郭云深论练功

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也。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

三体式

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乡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骛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之,人为之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郭云深论神气

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驾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意,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侯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也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在论拳术之详情。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 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二 则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三 则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年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脚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务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四 则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五 则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六 则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势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谓之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

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

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合不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七 则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

八 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九 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较,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两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己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廷华先生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

十 则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

十 一 则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十 二 则

形意拳术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发萌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十 三 则

形意拳术,头层明练,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层暗劲,谓之练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层化劲,谓之练神还虚,为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十 四 则

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该,顺其人动之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有八势,是以拳术有八卦之变化。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窍,拳有九宫,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九宫者,有方之义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区而作贡赋,以九军而作阵法,以九窍九数(九数者,即九节也。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非用九,其理亦妙矣。

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禹之范,大挠之历,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农先生所授之九宫图,其理亦出于此而运用之神妙,变化莫测。此图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图之形式,是飞九宫之道,一至九,九还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起初练之,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绕转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鹞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各形之巧妙,无所不有也。此图之效力,不会拳术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脉流通;若练拳术而步法不活动者,走之可以能活动;练拳术身体发拘者,走之身体可以能灵通;练拳术心中固执者,走之可以能灵妙。无论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却病延年,强健身体,等等妙术,不可言宣。拳经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是无穷。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三回九转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图明数学者,能晓此图之理;练八卦拳者,能通此图之道也。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不会练拳术者,行走之时,两手曲伸,可以随便;要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图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以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围走之亦无不可。

总而言之,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图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还于一之数。此图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为飞九宫也,亦名阴八卦也。河图之理藏之于内,洛书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术之道体用俱备,数理兼该,性命双修,乾坤相交,合内外而为一者也。走练此图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其图之道,亦和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术之奥妙之道焉。

郭云深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

“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

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略,详见李氏形意太极拳Q群共享《龙蛇演义》第一部分)

第二节:宋世荣论形意拳(略,详见李氏形意太极拳Q群共享《龙蛇演义》第一部分)

第三节:车毅斋论形意拳(略,详见李氏形意太极拳Q群共享《龙蛇演义》第一部分)

第四节:《龙蛇演义》作者梦入神机理解郭云深前辈拳术境界划分(作者原创)

第一:又称为明劲。武术中的境界叫做练精化气的过程。

练成明劲,通过锻炼,把全身的赘肉都练成肌肉,能随时调动身体,控制骨骼,运用腹腰腿骨骼各处的力量拧成一股,每一拳出去都有千斤重力。明劲练成,开发了身体的潜能,激发人体的极限,但是却不懂得收敛元气之法。是以练成明劲之人,力量虽然强,但是体力耐力都不能持久。而且并不能养生。人到青年还没有事情,到了中壮年,则元气衰败,一身肌肉得不到保养,都会松弛下来。人早衰早亡,身体到处都是毛病。

一般人出拳,都是手臂肌肉的力量,不会调动腹腰腿的力量,所以一下之间,把精血体能化成元气能量热量的功率也小。练成明劲之后,每一拳一脚的发力,都调动了全身的力量,所以一下之间,全身的精血体能化成能量热量元气的功率非常之大。正因为如此,若是只懂明劲,一味猛打,又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则把身体的精血体能都打空了,所以臂普通人还要衰败的快。

第二:先天之境。暗劲程度。明显的特征是太阳穴鼓起。达到一流高手境界的人乃是善于养气之辈。何谓之气?人活动之时,没一个动作都要产生能量热量,这股能量热量就包含着元气。人剧烈活动,体血精力都会化做这股热量能量和汗水一起通过毛孔释放出去。这就是练精化气的道理。能不能含住这股气,则是养生和不能养生的本质区别。这也是内家和外家的区别。内家拳能收敛住这股元气,外家拳则只练明劲。能发不能收,所以每一拳出去发力越猛,元气奔泻的越厉害。

如何养住气?

因为人剧烈活动到位之后,产生的能量热量会随汗水通过毛孔排放出去。全身的毛孔就像是身体的一个闸门。所以要闭住元气不外泄,首先要学会关闭这个闸门。也就是能在适当的时候闭住毛孔。

什么是闭毛孔?

人是不能随意控制自己的毛孔的。不过可以通过外部的刺激来感受到闭毛孔的特征。比如人洗热水澡,在热水中泡久了,全身毛孔受热都张开了,全身的元气会随着毛孔渐渐的散发出去,所以人洗热水澡会浑身出汗。元气散发得过多了,人会不适应,所以有人洗澡时间长了会头晕眼花,胸闷气短。这就是元气奔泻过多的原因。但是这个时候,猛的一出浴室,被冷风一吹,人全身一个机灵,皮肤受冷刺激,鸡皮疙瘩一起,人会精神一爽,头脑立刻清明,这就是毛孔受刺激紧紧闭上组织了身体元气的流失。这个时候起的鸡皮疙瘩就是闭毛孔的特征。

练拳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拳发力到位,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全身的精血体能都化成了元气,要冲开毛孔散发出去,这就好比一罐子火药,装着的时候没有事,但是一但受到火焰,立刻化为能量,体积千百倍的膨胀,立刻炸破罐子迸发出去。火药一炸,罐子也就完了,支离破碎了,人体也是一样,元气一冲出去,人就虚了。人体的爆发力虽然不如火药,但是道理却是相同的。一拳打出,当元气要冲开毛孔散发出去的时候,人就要控制身体,使得毛孔全部闭合起来,不能让元气冲出去流失掉。

如何闭毛孔?

野兽一受惊,尾巴先一竖,随后腰一挺,背一弓,全身的毛根根都竖了起来,这就是闭毛孔。人所以要学野兽,也要炸毛,先从尾巴开始,人的尾巴都退化掉了,但是尾椎还在。形意门中的站桩就是把重心放在尾椎上,然后骨骼一节一节往上推,等推到颈椎骨的时候,脑子里面一惊,全身就战栗,起了鸡皮疙瘩,汗毛倒竖,毛孔自然就闭合上了。这也就是通常人突然遇到恐怖的,或者不可思议的情景时候,全身一股凉气从尾椎直冲到天灵盖的感觉。猛一出拳发力,全身元气冲出,刚刚到达表皮,人尾椎一惊,通过脊椎神经上身到大脑,然后大脑迅速做出指令,控制全身猛的闭上毛孔,又把元气逼了回去。当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劲的一热和收劲的

一冷这么一激,嗖的一下,元气在体内升腾,就如凉水浇到烧红的铁上,太阳穴就鼓起来了。这就是暗劲。

所以高手打拳,一发一收,全身元气劲力来回鼓荡,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无论发力怎么刚猛,打多长时间,都不会出汗。这也就是武侠小说中写的,某某高手一趟拳下来,气不踹,脸不红,身上没有一点汗的原因。当然,这只是暗劲练到最高境界,元气一点都不外泄才能有的本事。闭毛孔是练拳时才有的,而打人的时候就要把元气释放出去,不要闭毛孔了。一拳打出,挨打的人不但要承受明劲的打击,还要承受住元气从毛孔中猛的冲出来的力量。

所以说,武术分为打法,练法,和表演三种。

练的时候要通过闭毛孔存住元气,而打的时候则把存的元气都一下放出去。武术中的暗劲是元气冲出毛孔来打人,就如电击一样,也同万根针刺。高手打人,往往不用明劲,轻轻一搭手,心力一激,元气就冲出毛孔了。

人有的时候打几下拳不会出汗,但是遇到情急的事情,一激就浑身上下冒汗了。这急一下就是心力。心情的力量摧动元气比身体的运动要猛烈得多。所以养生之道就是要心境平和,不要大喜大悲,更不要急躁。高手能控制自己的心境。用心力来激发暗劲喷出元气。心力是心脏活动血液的力量。所以武功高手的心脏特别强。所以武功的架势里面练到最后收功的时候都要双手提在眉心和太阳穴平齐,然后缓慢的下按到腹部。这一按大有名堂,是通过调节心情,把身体由练拳的紧张中还原到平常的宁静中来。通过心情的调节,上升的元气满满的沉降的下来,落到腹部两肾之间。

五行之中,心是属火,肾是属水,肾水是主沉降的。血液在全身表皮,血管中流动,都要通过肾的沉降来过滤掉毒素和杂质,然后通过尿液排放出去,使身体始终保持洁净。腹部连着大小肠,功能同样是过滤杂质,通过粪便排放出来。但是元气不是杂质,沉降到肾和小腹之间,会逐渐的渗透到两处器官之中,改造器官,增强功能。所以练武的人腰肾小腹的力量是最强的。小腹下面是丹田,元气下沉,一般都是沉降在里面的,并不外泄。人要发劲的时候,小腹一股,然后腹肌一动,元气就冲出去了。经脉是表皮神经系统,是用来控制人的表皮每一寸皮肤的。人虽然一机灵,能在全身起鸡皮疙瘩,也能一火急,全身出汗,但那都是大范围的。真正打斗的时候,要小范围的打开毛孔。

比如人有的时候无意一急,身上不出汗,手心却全部是汗,这就是无意之中贯通了手上的表皮神经。有一小部分人能控制自己的耳朵上下轻微的动,这是天生就通了耳部经脉的人。但这是无意识的,不能随自己的心意控制,是碰巧,是运气,没有用。高手比武的时候,释放元气都是控制在小范围内,也就是一拳打到了你身上,拳头接触到你身上的肌肤出汗,这才是真正精确到了位置,控制暗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腹一鼓,腰一拧,进步,冲拳,拳头出汗,而身体却是全身紧绷,一点汗都没有,这才把暗劲练到了家,一点都不浪费。全身的元气集中在一点爆发,力量这才大,比如一个水龙头,你堵住一半,另一半水的冲劲自然都大。要是你把水管扎得到处都是小孔,水都从小孔中喷了出去,压力减小,龙头口的冲劲自然就小了。武功练到极致,能控制全身上下每一寸的表皮的张开闭合。

用心力释放元气打人或者扛住打击。全身上下成为一个整体,这才是暗劲练到了家的整劲。也是控制精确到了每一分一毫的化劲。所以程廷华说:“打人的时候心急要急在手上。”六合之中,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人的意念一急,就要出汗,这就是意与气合。打人急在手上,就是气与力合。人能控制住身体整个毛孔。这才是整劲……内劲又叫做整劲,是这样一个道理。武林高手一掌下去,能打断钢筋石板,这不是靠肉体的硬度,是靠暗劲元气一下冲出毛孔的冲劲。暗劲一冲,先就破坏了钢筋石板的组织结构,然后顺着这的冲势,拳头再轻轻一磕碰,就断裂粉碎了。不然以肉体的硬度是不能用同钢筋石板比较的。你同样,一棍子打在我身上,才接触到身体表皮的一刹那,那接触的部位毛孔松软之后,猛一张,冲出元气,然后一紧,毛孔闭上,鸡皮疙瘩蹦起老高,这样三重劲力,足够可以化掉任何程度的攻击。武功练到了一流高手到达先天的境界,不但五脏强化,腰肾强化,小腹强化,还能通过心力控制身体每一寸的表皮毛孔闭合,达到体呼吸的境界。到达了这种境界,那就是明劲暗劲大成,自然可以以一敌百。

第三:通神。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金丹,全身练成一块铁板,几乎无敌,但是却败在了如来的手里。最后去大雷音寺庙取到了真经,才最终成佛。这是为什么?按照武功的道理来讲,孙悟空是到达了先天境界的人,铜皮铁骨,激发了人身体所有的潜力,所以能一下提起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但是他的武功却没有到达炼髓的境界。功夫到了先天,元气饱和,丹田气满,积无可积,这个时候功夫就要渗透到骨髓里面去。骨髓是造血的,要想改变人体,必须要锻炼骨髓才能最终改造人身。而骨髓无论怎么锻炼,都是锻炼不进去的,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通过声音的震荡来接引。内家拳中有虎豹雷音一说,老虎和猫身体内总是有一股声音嗯嗯噫噫响个不停,所以老虎的骨骼特别的强大,虎骨虎骨。是最滋补的东西。雷出山中,万物萌发,雷是产生在宇宙初开,产生生命的。宇宙最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天空中雷电交加,产生氨基酸,演化成单细胞生物,最后进化成人。天空中的闷雷悠远深长。涵义深远。人学虎豹雷音,用声音震荡来锻炼骨髓,这是改造身体的根本。

佛家有一本经明为洗髓经,就是日日发音念经锻炼骨髓的方法。所以孙悟空最后要到大“雷音”寺中取到能“洗髓”的真经,最终才能成佛做祖。西游记是比喻修行的。里面把拳术讲得很清楚。洗了髓的人,造血功能强大,体力体能都大大增强,全身最终改造圆满。这样才能达到凡人看来种种不可思议的手段,以为你是神灵。

杨露蝉,董海川,孙禄堂,李洛能都到了这样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