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37,38条

 无梦的天空1234 2021-05-12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未发热,脉浮紧。

以过十日,脉变细浮,喜欢卧床不想动,还是嗜睡,无其他的症状,这是邪气将尽的表现。

太阳病日久,正邪相斗,两败俱伤,正气虚弱人酸软无力喜卧,脉浮不急有力,无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的症状,邪也走到尽头,不用服药。

如果脉浮如初,症仍在 ,说明正邪都强盛,可以用麻黄汤。时日已久,虽然太阳表证仍在,但要看有无其他的病变,根据刻诊时的变化而定,邪必伤正,日久注意正气,正邪都不弱无他证,麻黄汤,如果正气弱,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可以考虑,用什么方根诊时病情而。

脉细浮,正邪两伤,如果出胸满胁痛,胁是少阳之位所,胁痛说明了是邪气入少阳,遏制少阴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胸满胁痛,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这里柴胡半斤用量好大,现代人多数以一两作五克计,十六两一斤也要四十克,只有胸满胁痛少阳气机不利,沒有寒热来往邪胜的表现,疏通和解少阳不需要那么重剂,我用柴胡三个步倍增,6作升阳提气,12作疏肝解郁 ,24透郁散热。

口苦咽干,偏头疼目眩,胸胁满痛,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寒热来往,脉弦,舌红尤其是中部两边,这是少阳证的辩证要点,不一定是全有才是,只要有一二点,结合脉舌诊断,少阳之机和肝脾胆胃,通调三焦,主十一脏,可见其作用强大,有人就一剂小柴胡汤打江山,此言非虚,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这条讲的是太阳中风,其实不是,而是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两个证。

恶寒无汗,脉浮紧,发热身痛是太阳伤寒,应用麻黄汤治疗,在这基础上多了一个烦躁,这是有里热的症状,只写烦躁,不代表无他症,舌质红,口干咽燥红肿,口中热气,喘等里热症状。

寒邪闭塞毛窍,玄腑不通,里气不散郁而发热,开通毛窍去邪散热,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桂枝汤去白芍加石膏,因寒邪重应发不可收,去白芍和营收敛,双方合力发汗去邪增强,加上石膏请散里热,表里双解,为什么不用麻杏石甘汤呢?也是表里双解剂呀,

这个是寒多热少,所以解表之力较大,而麻杏石甘汤,高热无汗,喘气粗,甚至误言乱语里热盛的临床表现。


发汗剂不可大汗,大汗后,邪去身凉,症状消失,不可再服,大汗后舒服了但邪未尽,可减少服用,不可如前量,大汗伤津,津为心液,会烦躁不得眠,伤阳恶风。


汗出恶风这是太阳中风证,脉浮缓,这是个虚实夹杂的太阳表证,不能全辛温的麻黄剂发汗,当用扶正祛邪,调和营卫双向作用的桂枝汤。

但脉不浮而微弱,这是一个营卫失和,阳虚阴弱的虚证,更不可发汗了,汗出亡阳四肢厥逆,伤津揭阴筋脉失养而抽筋肉跳。可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气虚加黄芪,心烦不得眠加龙骨牡蛎汤,百合地黄汤,等等辩证施。


不可发反发汗,津阴亏损筋肉失养抽出现了搐肉跳动,芍药甘草甘酸化阴,柔和缓急为主的方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