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一些书法经验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书法史有著名的“天下十大行书”之说,这“十大行书”究竟是谁评判出来的,在书法史尚无定论,而这10件作品的评定标准也毫无规律可言,从目前传世的书法作品来看,在同一时期,有许多作品的艺术价值都在这“十大行书”之上。 所以学习书法不能被这些所谓的“框架”所束缚,要建立自己的美学眼界,从古代的经典法帖当中“择其善者而学之”。 王羲之在人生当中的不同阶段和在不同的心境下以及不同的作品内容当中,所呈现出来的书法气质完全不同,比如《兰亭序》通篇轻快而明丽,《姨母帖》则古雅而厚重,《快雪时晴帖》则是温润和儒雅,《奉橘帖》则是风神隽永,此外《哀祸帖》、《二谢帖》等等作品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面目。 在王羲之传世的书法作品当中,有一件作品从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流落到了日本,并且被日本收藏了1000多年之后,在民国的时候,才得以有影印件流入中国,这件作品无论是笔法的丰富程度,还是其艺术价值都远在《兰亭序》之上。 此作便是著名的《丧乱帖》。 而在王羲之的《丧乱帖》当中,其笔法和字法的变化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米芾的“八面出锋”和刷字的技巧,都是从此帖当中,如果从书法的“取法乎上”角度来看的话,这件《丧乱帖》便是无上之妙品!是王羲之的超神之作。 这部《丧乱帖》究竟好在哪里呢? 此作是情感与书法的融合,开始的“丧乱之极”属于情绪开始渲染,到后来的“再离荼毒”几个字,情绪高涨,其中的字眼“离”字写得尤其粗重,以至于“痛贯心肝”,情绪达到一种极致,而到了后来的无奈之感“奈何奈何”已经成为了连绵的草书,心绪更是失落到了极致。 只可惜的是王羲之的这件旷世神作《丧乱帖》从唐中期一直到民国时期,一直藏于日本,为后世书法家所不见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