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1法天顺情静漠虚无

 琴诗书画情 2021-05-13

题文诗: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

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至无至虚,

至道至情,情生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

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

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

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门,

骨骸反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

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

万物也者,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静漠者,

神明之定;虚无,道之所居.是故,

求于外者,失之于内;守于内者,失之于外.

犹本与末,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不随也.


【原文】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静漠者,神明之定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譬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不随也。 

【译文】

上古还没有形成天地的时候,只有模糊不清的状态而无具体形状,这种状态是昏暗幽深、混沌不清,无法知道它的门道。那时有阴阳二神同时产生,一起营造天地;其深远得不知它的尽头,宽广得不知它的边缘。这时便分出天地阴阳,散离成四方八极,阴阳二气互相作用,万物才从中产生形成。这里,杂乱的气产生鱼鸟禽兽和昆虫,而纯精的气则产生人类。因此,人的精神归属于上天,而形骸归属于大地。如果人死以后,精神归属于上天、形骸归属于大地,那“我”还有什么存剩呢?所以圣人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应人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不被人欲所诱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阴阳变化、四时运行为准则。天清澈而洁静、地平定而安宁,万物离开它就死亡,依附它就生存。
静漠,是神明的住宅;虚无,是道的居所。因此,只追求身外之物,就会失去对内心精神世界的保养持守,反过来对某些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就会影响人体外形的健康。这就好比树根与树梢的关系,从根本上牵引着树根主干,树的千枝万叶也就无不随之摇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