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语句、词语赏析

 海珠儿书院 2021-05-14
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语句赏析
一、考点解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1)整体感知,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文  
     中的作用。
(3)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写作方法、语
     言特色等作出简明的赏析或评价。
(4)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体验。

二、真题呈现:
考点: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2、文中第⑨小节画线句含义丰富,试作分析。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2)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三、考题类型:
1、含义(内涵)
2、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某词的理解)
3、好在哪
4、分析表达效果
5、赏析划线句子
6、说说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划线句表达的作用)
7、从修辞角度(人物描写角度)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解题思路:
(一)、选准赏析角度
1、语言表达:修辞使用;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等);句式使用;表达方式;
2、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3、表现手法:
4、内容:含义,思想感情,哲理启示等
5、结构:(在段中,或文中的前、中、后位置)
( 二)、语境意识、整体意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具体地说,理解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词句的本义。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了解其表达作用。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理解其深层含义。必须依据全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领会词句的语境义。经过这样的“左思右想”“上下求索”“前后勾连”,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答题。

五、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2、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3、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4、联系人物形象理解。
5、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

六、答题时心中牢记的三种意识:
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
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地理解;
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面,简洁回答。

七、误区警示:
1.不注意审题,混淆词句的“内涵”与“表达效果(作用)”,答非所问;
应对策略:
词句的内涵,侧重于理解词句的含义;词句的表达效果(作用、妙处),则侧重于理解其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解答这两类题,一定要紧扣字眼,审清要求。
2.脱离语境,主观臆断答题。在解答语言品味类题目时,不少考生只看到词语的浅层意义(本义),而忽略了其深层意义(语境义),对句子的理解也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不注意联系句子的上下文和全文等,解题时仅凭主观感觉来猜题。 
应对策略:考查解答时,在词句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来正确理解。

八、常用的修辞效果: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也可使行文亲切可感。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强调情感,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
(9) 引用:增添文采,具有文学色彩。
(10)对比: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
            ××特征,更好地表现主题。

九、常用的句式:
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③反问句,加强语气,引发思考    
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内容 )

十、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参考以下答题模式:
1、总领全文,提挈全篇;
2、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点明要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5、描写景物,渲染气氛;
6、交代背景,易于理解等 。

②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参考以下答题模式:
与下文_____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上文_____相照应,衬托了_____。

③文末: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
内容上:点明(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开头),结构严谨;  含蓄,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省略号结尾、反问句、 结尾、设问句结尾、开放性结尾等)。

十一、赏析示例:
1、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加着重号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例分析:
(1)、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突出表现了温丝特听到珍妮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角度不准确)
(2)、答: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温丝特悲伤的情感。 (内容不具体)
(3)、答: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传神的写出温丝特听到珍妮太太不幸遭遇后泪流满面的样子。(作用不全面)
(4)、答: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传神的写出温丝特听到珍妮太太不幸遭遇后泪流满面的样子和极度悲伤。(语言不规范)

正确答案示例: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辞格,传神地写出了温丝特听到珍妮太太不幸遭遇后泪流满面的样子,突出表现了她极度悲伤的情感。
启示:
(1)、规范答题,答案要有层次感
(2)、规范表达(或分点、或有串接词、或有连接号)

2、示例:中考试题《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2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分)
比较下面的答案:
(1)、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雪的轻盈娇媚。(2分)
(2)、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雪的美丽。(2分)
(3)、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雪的姿容灿烂。(1分)
(4)、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雪的朵大、疏朗。(1分)
(5)、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雪的姿容灿烂。(0分)
(6)、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雪的朵大、疏朗。(0分)
(7)、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雪的姿容灿烂和朵大、疏朗。(0分)

怎样才能答对此题?
定点:寻找画线句。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聚焦描述对象:它们——大兴安岭的春雪。
还原:寻找描述对象的特点。“轻盈,娇媚”。
明确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突出
开掘:根据意义层挖掘画线句的作用。这句话是针对谁、针对什么事情讲的?“刻画了……表现了……” 依据原文,“我是喜欢看春雪的”,可以知道“我”对春雪的喜爱,推断原因,“标题”+事件,为下文妈妈送伞引起我的不快埋下伏笔。

参考答案:
拟人(1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花飞舞时轻盈、娇媚的姿态(2分)
请修改参考答案!

3、分析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  ——《老村与老屋 》
参考答案: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全村鸡鸭鹅狗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1分),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1分),体现了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1分)。

4、分析下面画横线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  
参考答案:“偷偷地” 和“钻”,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
参考答案:
“脸忽地红了”形象地写出了石丁被胡笛识破做暗记的事而羞愧与尴尬,“渐渐变紫”写出了他内心还是不相信胡笛,并由此生发了对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的愤怒。(2分)
(2)周末上街时,一家几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摩托车上招摇过市
参考答案:
“招摇过市”一词贬词褒用形象地表现了一家人幸福得忘乎所以的情景,无所顾忌,尽情享受家的温暖

6、例3.(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中划横线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分)
       ⒀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参考答案: 
“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对母亲的忽视。(2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写作手法)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2分)(表达效果
答案要素:   (写作手法、表达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